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糧食劉備已經派人送來了可供數百婦孺吃用七日的口糧,說是七日,但劉備給的比說的更多了許多,估計半月也吃不完。

  很大的糧食袋子,共有三大袋子。

  而負責煮飯的炊具也有了,按二十人一灶,需要炊具三十二個,便需要升起三十二堆篝火,升火做飯若交給專門的人做,一個人看三堆火,也需要十來個人專門當夥夫。

  李孟羲最先想的是讓婦孺營,那些隨行的小孩子家長來幫忙煮飯,可一想,好像不行。

  因為利益相關,誰都回給自家孩子多盛,甚至借煮飯之機,偷偷藏一把糧什麽的也不奇怪。

  因為設身處地的想了一下,李孟羲想到如果自己沒有被劉備重視,也不得不屈身於婦孺營,為了多吃一口東西,不讓自己特別是不讓弟弟餓著,李孟羲才不願意管什麽道德呢,但凡有一點機會,必然要偷偷藏糧然後給哥倆吃。

  所以,夥夫還是得交給鄉勇們。

  劉備說好的配來襄助的兩什鄉勇,在天即將完全黑了的時候,才帶著鋪蓋,帳篷等一應物什,拿著全部身家來了。

  人來的很及時,李孟羲當場分配了任務,說需要專門負責做飯的人,一人管三灶,問誰願意乾,眾人響應。

  好了,夥頭軍有了。

  輜重營的鄉勇們已經開始吃飯了,婦孺營才剛升火。

  老鐵大老遠跑來,喊李孟羲繼續去他們夥上吃飯。

  “鐵叔,我今兒個在這兒吃了。”李孟羲指著升起的一堆堆篝火,和篝火上吊著的一個個大瓦甕說著。

  老鐵撓了撓頭,憨厚一笑,“那行,我先回了。”他擺手和李孟羲告別。

  事應該說是安排完了,李孟羲眉頭還是緊皺,他看著一堆堆明亮的篝火和往瓦甕裡倒糧的夥夫,有一個細節李孟羲沒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糧食,該放多少呢?

  若無法精確控制,多放一頓少放一頓的,控制不好,可能還未到預計的時間,就把糧給吃完了。

  放在小層面上說,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糧,就可能時不時的會因為過早的把軍糧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將軍再要糧,怕被訓斥,然後餓了一天,然後餓的沒勁,又碰上敵軍,要作戰,因為沒力氣,所以被敵軍砍了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層面來說,若是大軍不能精確的統計出糧食的數目,並精確的下發,每次發放軍糧都有誤差,誤差累加起來,就是數天軍糧的出入。軍糧比預估的早了數天耗盡,很要命的。

  一天就能餓的士兵戰鬥力大降,餓上兩天,縱然是呂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華雄,若是餓上三天,士氣大降,軍無戰力,等著打敗仗吧。

  現在全軍有沒有精確統計出軍糧數額,暫且未知。

  李孟羲猜測,現在軍中,尤其是鄉勇們,每七日領一次的軍糧怎麽去分配,應該是全由各個小隊長自決的。

  正如前邊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時候,全依靠小隊長的道德操守,會出問題的。因為不可避免的有著小隊長貪生怕死,逼著別人往前衝,他自己躲在後面。

  萬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牆就完蛋了。

  放在軍糧分配上,也是這樣。

  把軍糧分配的公平與否,依賴於伍長什長的個人操守,太不靠譜了。

  其實人是最不靠譜和容易出意外的。

  萬一有個混帳什長,每次吃飯,總先給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給別人。

  一般扎營,都是晚上,萬一矛盾起來,拔刀相向,黑燈瞎火的,一有廝鬥之聲,全營皆動,一不小心就炸營了,然後死傷無數。

  這種意外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應該避免此類事情。

  有活生生的例子,就比如李陵,五千步軍借地勢之利,射殺了匈奴數萬人。眼看匈奴就要潰逃了。

  可是李陵軍隊的管理有問題,內訌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說,李陵的箭已經用完了。

  然後探得虛實,匈奴全軍壓上,李陵被迫投降。

  本來,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幾萬騎兵的包圍下,不僅大敗匈奴,還射殺匈奴數萬人,如此耀眼的戰績,夠青史留名了。

  天才和蠢貨往往只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錯,便成笑話。

  兵道危行,不可不處處謹慎,如履薄冰,細細查之。

  當李孟羲盯著篝火和瓦甕發呆,隻讓新來效力的鄉勇們誤以為李孟羲是盯著看誰有沒有偷拿糧食,一個個緊張的不行,乾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個疏漏點,李孟羲無端的聯想之下,便發現了。

  對士兵們來說,糧餉不是小事,而是頭等大事,無餉或許還能稍忍,糧食分配不公,會觸犯士兵底線的。

  糧餉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認為,應該以軍律令之,以軍法嚴之,使負責分配糧食的最低一級小隊長不敢明目張膽的中飽私囊。

  為了使軍律更有效用,應該加上對軍官們的考核制度。但有劣跡者,立刻革除軍職,以儆效尤。

  有了定期的審查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關聯到其他問題,除了在口糧分配,還有日常勞作,行軍之時,有沒有混帳小隊長讓別人幫他拿兵器之類的事,都可通過內部審查的方法,予以嚴禁。

  李孟羲順著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東西。

  軍中應有負責抓紀律,專盯不良行為的糾察制度和糾察人員。

  而不管是內部的自查制度,還是糾察人員,目前軍中都沒有。

  不僅沒有這些,練軍令都還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明文規定的軍令。

  義軍草創,真的是處處毛毛糙糙的,哪裡都能有問題,跟精雕細琢出的堪稱精兵的軍隊相比,差的太遠。

  李孟羲眉頭緊皺。

  ——

  晚飯,李孟羲是和婦孺營一起吃的。

  不知怎麽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灶都熬的稠,一頓能當兩頓了。

  李孟羲還不知道,正因為他站人家面前,人家怕李孟羲不滿意,才把糧往多了放。

  吃著飯,李孟羲想到,婦孺人群之中,有大人,有小孩兒,應該把大人和小孩兒分開盛飯,因為這樣,大人可以定量,小孩兒也可以定量,夥夫們就好控制做多少飯,並且大人是分幾杓,小孩子是分幾杓,都好把握。

  可是李孟羲又一想,想法雖好,卻不好操作。

  第一,炊具大小就不一樣,每一堆篝火的火力也不一樣,每個夥夫傾向於多放水還是少放水都是不同的。

  如此多變量累加,粥煮出來的稀稠多少都不可控制。

  同樣的糧,可能會因為煮的稠了,不夠每人一杓,煮的稀了,每人一杓之後,剩下的不夠每人再分一杓,怎麽分配,就很難受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也,要想公平,實現公平是很難的。

  除非能有電飯鍋,電飯鍋上有刻度,多少米,多少水,電力輸出又很穩定,只要米方的一樣,水一樣,煮出來的粥肯定次次一樣。

  除非能標準化,不然,給幾百人個做飯,要求不少不剩,每個人分的很平均,這難度極大。

  李孟羲想著東西,吃飯都吃不香了,沒味道了。

  看來,得像摸索兵法一樣,得探究下怎麽做飯,多少米,加幾碗水,煮出來的粥可以剛好分配。

  而要標準化,要有統一的度量衡工具。

  沒有統一的度量衡,不過無所謂,三十多個灶,隻用一個工具,用一個碗去量糧,用同一桶添水,度量衡於是就統一了。

  度只有一個碗,量也只有一個桶。

  只有一個,直接就是一了,還用統一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