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明日不落》第197章 士風漸複(上)
  第197章 士風漸複(上)

  整個祭拜的過程顯得十分簡單,也並沒有完全地符合所謂的禮製。這位大明太子甚至都沒有宣讀什麽祭文,也沒有向江寧百姓士子們發表什麽鼓動人心的演講。整個過程白明修都是繃著一張臉,按部就班地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這個謁陵的活動本身,以及各種設定細節,都已經足夠能說明問題了。從1645年南京淪陷,一直到今日大明復國軍入城,白明修作為大明太子監國,代行天子職權,代表永歷皇帝祭拜太祖,就是一種宣告,宣告大明未滅亡,明室的回歸。

  而謁陵活動中孝陵四處守衛的大明復國軍,其風貌和形象,更給了人們深刻的印象,簡單的來說大家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

  他們不再穿大明的鴛鴦戰襖,跟清軍的軍隊裝束更不同。他們穿著看上去行動更便捷,且極為英挺的軍裝,排列著整齊的隊形,站姿如松,毫無動搖,甚至表情都沒有什麽變化。按理講這可能是歷代軍事家兵法家都在追求的東西,可是卻很難做到。

  令行禁止,整齊劃一,千人如一,這種軍隊,就連完全不懂軍事的百姓,都能窺出他們的強大。

  明軍也完全沒有什麽刀矛盾牌一樣的冷兵器,而是裝備著清一色的火銃,只是在腰間別著刺刀,看上去跟劍一樣。

  大明復國軍的儀仗功效,其實就是另一種宣示——大明力量的宣示。

  白明修參加完了這個活動,對著百姓們招了招手,並沒有多說什麽,在一眾錦衣衛的簇擁之下,步行離開了孝陵。負責安保的士兵們也協調著參加活動的百姓們魚貫離開孝陵,一些人有些意猶未盡,還與官兵們進行了一些交談,了解了很多關於太子新政之類的事情。

  即便是活動結束了,許多士子們都不願意輕易離去。畢竟在滿清統治之下,禁絕江南士子們結社的權利,大家都是謹小慎微,生怕惹出麻煩來。現在終於等來了大明王師和太子監國,許多人心中也都充滿希望,覺得大明還是很有復國希望的。單從郎廷佐那麽狼狽地被太子擊敗,也能試想,就算江南清軍加起來作一處,恐怕也不夠太子那“飛天神炮”炸的。

  這時候,士子們乃至遺老們的心思都變得十分活躍起來,大家直接在外城不同地方約定場所,座談縱論,仿佛有回到當年秦淮風流的時光。

  後湖岸邊,一群士子們圍坐,他們家中下人已經為他們少爺老爺們擺好了酒杯和各種吃食,甚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也都備齊。

  名流共坐,心情酣暢,一名戴著青色幅巾的男子感動地說道:“平生未有此快意,今日當同各位先生浮一大白!”

  就跟一群被囚禁在無形監獄中的犯人們一樣,他們被關得太久了,很多情緒都壓抑了。直到今天,江寧再度成為了南京,太子監國雖然沉默但是有力地在孝陵祭拜了太祖,大明逆轉乾坤似乎已經在望,他們這群士人也能夠再度聚首一起,高談縱論而不用擔心其他了。

  不少人邊喝酒甚至還邊流下了淚水。

  “鄧兄,你消息靈通,可能為各位在座講一講,太子新政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酒正酣時,有人突然問道。

  被詢問的人名叫鄧伯鋆,年約四十,相貌雖然平凡,但是氣質卻很超然。鄧家是金陵望族,先祖在洪武朝時便做過官,後來逐漸行商,也積累了萬貫家財。

  鄧伯鋆之所以會被人詢問,是因為鄧家雖然隨著滿清入主而幾乎破產,但是鄧家在各省都有商號,消息靈通。尤其是廣東被白明修攻佔之後,鄧家立馬又恢復了廣東那邊的運營,甚至鄧伯鋆還親自去過一趟廣東,慷慨解囊支持抗清的事業。他也交遊了一些新朝官員,這次剛回江南,沒想到明軍就打回來了,也是心情極佳。

  “毓澄(他的字)對很多事情也都一知半解,不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起來,我對咱們這位太子殿下,當真只有驚歎和佩服。太子束發志學之年,卻有尋常人都不具備的膽識和才學,每思及此,不免讓人相信,這位殿下恐怕真是帝星轉世,生而知之。”

  有人問:“鄧兄這話說得是否有些過了,再怎麽說太子不過是十五少年,匡扶社稷之大業能成功,朝中肱股之臣、棟梁大將的功勞應該更多吧。”

  鄧伯鋆一拍手,歎道:“我從前也這麽想,可都錯啦!你們想想,我大明幾乎被趕盡殺絕,聖上甚至不得不避入緬甸,為緬甸蠻王所挾製,危在旦夕。咒水之難,包括黔國公等一眾最後的大明臣子都已經殉難,所謂的肱股之臣、棟梁之將,還剩下誰?”

  “不是說還有當年流落海外的鄭和遺部,澳洲同胞嗎?”

  “這倒是不假,澳洲於我大明復國,功勞巨大,也多有賢臣輔佐,但是說大明東山再起,直到今日克服舊都,這一切恐怕還是太子的功勞。這就要說起太子新政了,太子監國後,改朝政規章,成立理政院,設各部分理要事。成立大明復國軍,以各種澳洲火器和新法,編列軍隊。特別是入廣州後,太子治粵,成效顯著,嶺南百姓皆是交口稱讚殿下仁君賢能。殿下以廣東、澳洲等地,周轉錢糧,卻能支撐復國軍不斷取勝,就這般能耐,已經非複常人了。如說具體的事務,自然有官員們去執行,但是朝政綱略,卻是太子一手制定。”

  鄧伯鋆談性很足,又道:“我觀太子新政,這理政院真是一個好。太子破了太祖舊製,重立宰相,雖然不這麽叫了,稱作總理大臣,但是基本還是一個事。內閣有總理大臣和幾位副總理大臣,會同各部尚書共議,各政令通行起來,皆有法度可遵循,效率非當年內閣可比。看上去這都是些形製的東西,但後來毓澄參訪了新國子監,在裡面聽了幾回,才知道原來我大明新朝,裡面有大玄機!”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