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第一次革命性突破
就在張小磊在應天的府學城內忙碌著徹底改造整個新朝的考核和教育體系的時候,遠在崇明島上的一初紡紗工坊內,幾名天組的少女一邊仔細的觀察著幾部試製出來的紡車,一邊冥思苦想著那似乎有些看不出門道的紡紗車。同時還在回憶著張小磊臨走的時候似乎曾經說過的一些話。
“用一個大轉輪要帶動多個小轉輪?肯定不是這樣。。。。”一名新來的女孩仔細想了想後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
相比軍器、鐵匠、造船、文具相關。此時崇明島上的紡紗與紡織相關的研究部是一個沒有太多人,比較偏門的一個工坊。當然張小磊在重視程度上還是不算低的。來到這裡的少女們都是在鍾表機械乃至水力機械方面有著比較突出天賦的考核出來的頭等天才。
當一名自幼就有過很多紡紗經歷,同時又幸運的報名通過了崇明島天才組考核的組長再一次闖進門的時候,似乎終於覺得在某些方面開竅了。
這名名叫李娟的少女這個時候毫無避諱的把自己的意見對全組的人講了出來。因為李紅清楚,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包括自己在內全組的人都有好處的。如果自己打算吞獨食,那反而有可能在聖主面前的潛在印象上會失了分。
“我想應該是這樣:錠子就是筒型的套子間隙裝在錠杆上,錠杆就是一根細杆上端帶個鉤子。錠杆裝配在小轉輪上,手搖大轉輪通過繩套帶動小轉輪。紡時手拈一小段棉紗鉤住錠杆上的鉤子,然後扯一段棉條與棉紗接住,撚在手中。這樣這段綿條就被錠杆鉤與手固定了。這在紡紗上叫兩端握持,手搖大轉輪帶動小轉輪上的錠杆轉動就叫加撚。邊加撚邊用手拉伸紗線。完成後停轉或小小的倒轉一個大轉輪,紗線就從鉤子脫離了出來,再轉動大轉輪,減少手中的拉伸力,棉紗就卷繞到筒型的錠子上了。。。”一邊說著,一邊比劃著。
似乎覺得不是很清楚,李娟就迅速找到了紡紗研究部內的一張紙,仔細的畫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李娟一邊在紙上畫著,一邊繼續說道:“手搖的大轉輪通過繩套連接帶有小轉輪的轉軸,轉軸上裝有多個用繩套連接錠杆的從動輪,錠杆上同樣裝有錠子。粗紗穿過小走車的壓板,鉤住錠杆。小走車是一個能在滑道上前後移動的車子,上面裝有上下二塊壓塊,拉起後能通過粗紗,放下後能壓住棉紗。紗線被錠杆鉤住後就被握持住了,小走車上的壓板也握持了紗線,紡時轉動大轉輪帶動轉軸,轉軸通過繩套轉動錠杆,這就是紗線的加撚過程。將小車向前推就是一個拉伸過程。
完成後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的紗線從錠杆鉤上脫下。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杆同軸轉動,將紗線卷繞到錠子上。整個過程就完成了。拉起走車上的壓板使粗紗進一小段料。重複上面的過程就能將粗紗紡成細紗了。
珍妮紡紗機在歷史上是具有偶然性的,但這種偶然卻不可能靠中世紀水準或者此時代連明末清初紡紗機水準都沒有的條件來突破。然而,在張小磊的“印象暗示”,萬裡挑一的天才組選拔,還有足夠獎勵與時間的醞釀之下,這個明顯比威爾金森鏜床或蒸汽機讓這個時代的人更能有所聯想的技術,就這樣被幸運的“攻關”了出來。
在水力機械上本就有著不小積累,幾個孩子在水力機械和其他機械方面也有過不少鑽研的情況下,李娟等人也很快想到了能不能用水力來帶動進行紡紗。
即便是在天才雲集的崇明島上,這種突破帶來的喜悅也是不常有的。為了防止“空歡喜一場”就如同很多表面成功卻最終不實用的發明一樣。李娟也打算用新設計出來的紡紗機進行一些實驗和試探,當它真的能夠以至少數倍以上的速度來進行紡紗的時候再往上報。
在張小磊安排好應天府學城內的不少教改工作,正要打算去杭州這個新朝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出版中心去看一看的時候,從崇明島上終究傳來了八錠以上乃至水力紡紗機取得決定性突破的消息。
張小磊當然明白這當中的意義,也就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了崇明島上,看了看李娟等人的成果。
“似乎質量還不是很好。。。”直到這個時候,李娟等紡織研究院十一組的女孩們還不能真的確定這些突破能不能真的帶來廣泛意義上的變革。
“勉強能用,算不得廢品,這就不錯了。紡出來的紗雖然質量不是很好,但這也有可能是因為紡織機本身還沒有經過足夠的設計完善的緣故,但我想應該是沒問題的。現在,至少我可以確定,這是一項成功的發明。。。”數年的時間裡,張小磊也算對很多實用技術多少了解到一點兒的人,已不像當年那樣兩眼一摸黑了,很快就判斷出這確實是一次成功的技術突破。實際上也是整個新朝第一次,乃至非常重要的一次技術突破。就像馬克思都曾經說過的那樣,近代以來的諸多技術突破,首先想到的是自動紡紗技術的突破,因為它帶來了自動體系的新時代。
此時的張小磊雖然熟知一些近代的歷史,卻仍然並不認為新技術革命帶來的一些矛盾會在新朝翻版,因此此時的心情也是興奮的:“我已經決定了,這項技術除了過去懸賞過的萬貫左右的獎勵費以外,還將獎勵你們相關的專利技術特權做為試點。不論是什麽人想要用相關的技術紡紗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具體定在多少,隨後的幾天內應該有個準數可以估摸出來。你們可以用著萬貫資財為本錢在臨近不遠的松江大乾一番了。。。”
“聖主萬歲!”這樣的話多少並沒有過去封建時代那種鄭重的意味,幾年的時間也讓島上的很多人對張小磊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其中的欣慰卻是不言而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