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瀕臨城邦
臨近奧斯曼帝國的水戰讓整個地中海的水上力量都徹底的清醒過來,然而參加那次水戰的主要力量卻是拜佔庭還有威尼斯諸邦的力量為主。做為傳統地中海海上強國的熱那亞諸邦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些對手的可怕。
尤其是整個新軍和近衛軍主力兵分多路展開對奧斯曼、拜佔庭、亞平寧諸邦的進攻的時候。
聽說前來進攻亞平寧半島諸邦的力量僅僅只有不過百余艘並不算太大的船隻,萬人左右的兵力。擁有不少真正可以航海遠航技術的熱那亞諸邦大多數貴族雖然都不再輕視這股東方來的強敵,卻仍然認為可以在海戰中有取勝的可能。至少在這個時代的固有常識和印象中,水上與海上交鋒還是一個技術活。擁有再強大投射力量和火器的軍隊充其量只能威脅那些隻可以在地中海或者近海航行的小船,而根本無法威脅真正可以在大海上航行的海船。憑借堅固的船體還有有效的應對措施,應該完全可以抵禦那些傳說中以投射力量見長的強敵。
當然,因為之前不久那場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出來的的水戰帶來的巨大威懾,雲集起來的熱那亞海上力量也不敢輕易的尋求去與強敵進行主動的交鋒,交戰的地點也放在了臨近亞平寧半島最為重要的港口與河口距離並不算太遠的地方。
為了有效抵禦那些傳說中穿透力很強的炮彈,所有的船隻也都針對性的進行了布置,安排了不少沙袋部署在船上人員的四周,進一步加大船體之外的防護。同時還有不少的路上火器與火炮也都搬遷到了船上進一步增加火力。或許在十六七世紀及以後,海上艦炮與陸上火炮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兵器,但在這個時代,陸上的火器同船用火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擁有共通性。
比較高的航速也讓分兵之後的船隊在僅僅幾天之後就在臨近亞平寧半島心腹地帶的海面上同三百多艘大型海船,還有大型商船改裝而來的戰船相遇了。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防護力太過薄弱的小船在這一次幾乎沒有參加戰鬥。參加戰鬥的幾乎都是船舷和龍骨厚度達到一定程度之上的大船。
在了解到這個時代的水上力量似乎沒有什麽像樣的武器和火力可以威脅到一裡左右距離上的目標的時候,近衛軍同敵船交鋒距離也放在了大概半裡左右的距離上。
不過這個時候負責臨時指揮艦隊的近衛第四旅旅長卻發現原本似乎在過去的作戰中無堅不摧的輕線膛炮炮彈似乎對敵軍的船隻並非如預想中的那樣起作用?
“看起來我們的炮火對對方似乎殺傷效率沒有那麽理想?”不少炮手們在這個時候也多少感覺到了有些緊張。畢竟線膛炮的炮彈備彈不像過去的彈藥那樣可以直接用模子來加工了。
身為近衛旅旅長的艦隊指揮這個時候也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應變能力和才能,對旗船上的官兵詢問道:“你們還記得為了防止德裡城內的敵軍逃跑,我們所使用的那種在地面上探測地道中的彈藥麽?讓各船準備吧,可以把暴露在外面的鋼尖燒紅以增加對敵船的破壞效果。。。”
這樣一說,普遍接受過教育,文化水平也並不算第的官兵們很快也就都明白過來。只是用這種無後座力發射筒的時候後坐力顯然也不會小,但在特殊的準備之下似乎也不是什麽大問題?只要在加班上發射,並利用連線最大限度的控制發射筒的飛散就可以了。
就這樣,利用兩公斤重左右的特製鋼矛,各船挑選出來的射手們首先對半裡外的敵艦展開了試探性的攻擊。上萬焦耳的威力把這些鋼矛矛頭以百米每秒的初速發射出去的時候,最初看起來並不是很理想。因為這種東西最開始的目標就不是野戰或者打擊遠距離目標的,沒有靠譜的尾翼穩定也沒有旋轉穩定,結果就是飛到百米以外距離上的時候整個矛頭就迅速的橫了過來,這也在一開始的時候讓不少人感覺到失望。
看是接連不斷的開火中官兵們卻突然發現,在近距離上這種飛出口不久就會橫著命中目標的鋼矛對於敵軍的船帆卻似乎有著明顯的奇效,不僅僅會破壞很多繩索,還會在船板上終究引起不小的火苗。
火苗似乎也開始提示了什麽,負責指揮艦隊的第四旅旅長就迅速下令用燒紅的集束鐵榴彈對敵船展開轟擊,越來越多的熱那亞海船就這樣在一邊倒的打擊之下燃燒了起來。
在掌握機動力優勢帶來的主動權的情況下,戰場上的態勢也越來越向近衛軍船隊一邊倒起來。
敵船上在百步至一裡左右的距離上接連不斷拋射過來的重弩還是船隊帶來了多多少少的損傷。至少有三艘船同樣被對方點起了大火,四十多人因此傷亡損失。
然而這雖然不是一場零傷亡水準的戰爭,卻終究以近衛軍船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當然繳獲到的熱那亞大船就並不算很多也沒有之前那樣的運氣了。
在自身的家鄉面臨直接威脅的時候,熱那亞水師似乎也明顯的表現出了比之前那次聯軍艦隊更強一些的抵抗意志和作戰決心。
擊沉了過半熱那亞艦隊,也擊潰了其余大部分船隻之後,船隊也開始在亞平寧半島上展開了登陸並向著這個時代最為繁華的地帶展開了進攻。
在逼近到這個傳說中歐洲最為富庶地方的時候,隊伍雖然在之前的作戰中積累了不少的自信,但也認為在這多山地河流的地帶征服一堆分立的邦國可能要花費不小的功夫才有可能,卻沒有想到後世以幾十億發子彈和數千萬發子彈在一戰中的殺傷戰績還趕不上抗戰國軍的意大利人,戰鬥力根源上的問題並非沒有歷史文化基礎的。“費拉不堪”不是大一統的專利,足夠和平與富庶的情況下,此時代的商業城邦也早已失去了古希臘時代獨特的精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