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小糧官》第六十二章 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下)
  得到王垕的看重,徐庶、法正欣喜若狂。

  要知道王垕雖然年紀比徐庶和法正都小,但名聲在外,他可是曹操身邊數一數二的重臣。

  王垕又道:“你們的試卷都已糊名,所以雖然我看好你們,一切都還是看成績說話,你們也要做好落榜的心理準備。”

  徐庶、法陣立刻繃直了身體再次行禮,一齊表示不會對考試成績有任何異議。

  王垕露出讚許的目光,笑道:“你二人放心,我剛剛微微看了你們的試卷,不會有太大問題,等放榜這兩日就在雒陽周邊好好的遊玩,放松一下。等放了榜,你們當了朝廷官員,想再放松可就只能等沐休了。”

  徐庶、法正這才放下心來,一齊向王垕第三次行禮。

  王垕一直送兩人離開太學,才慢悠悠的返回,心底還是有些激動。

  徐庶耶!一言不發的那個!
  法正耶!謀取漢中的那個!
  這都是神級謀士啊!

  王垕突然有一種天下英才盡入彀中的感覺。

  就在王垕瞎想的時候,洪烈的聲音再次傳來: “師傅,又有一個交卷的。”

  “什麽,還有?”

  王垕心中一喜,難道還有什麽大拿?
  “交卷者叫什麽名字?”

  洪烈答道:“叫孫山,司隸河南人。”

  孫山?沒聽說過。

  王垕板著臉道:“叫那些官員按照剛才交卷的兩人那麽處置就行了。我先回去了,別玩得太瘋,這裡考試呢。”

  洪烈:“哦。”

  卻說那第三個交卷的孫山確實不是什麽名人,水平也比較一般。他提前交卷的原因也很簡單:憋不住了。

  孫山和這個時代無法出頭的寒門弟子一樣因為家族而不被人重視。他的家鄉在雒陽附近山中,因為地理的優勢沒有遭受過多少兵災,漢末以來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直到十天前才偶然得知大漢要通過考試取士,這才急忙忙背起一籮筐乾糧,和同鄉一道來雒陽趕考。

  只是他實在太過緊張,昨天夜裡睡不著喝了好多水,今日起的又早,一時竟忘了放水,還沒到太學就已憋的不行。但周圍都是禁軍,他又不敢離去,直到徐庶、法正交卷,他才也急忙忙的上交試卷,就是為了趕出去放水。

  為孫山糊名的尚書台官吏隨便翻了翻孫山考卷的前幾頁,不禁搖頭。孫山從來沒有學過術數,前六題是一個字都沒有寫。

  孫山哪還管得了這麽多,小跑著離開考場,隨便找了一面倒了一半的矮牆,躲在牆後就急忙忙放起水來。

  等孫山舒服了,又覺得這麽早從考場出來實在可惜。這時他想到之前不是還有兩個人嗎?是不是他們也在放水?便趕忙離開太學,去尋徐庶、法正了。

  待他追趕上徐庶、法正,行禮後仔細詢問才得知兩人和他不一樣,人家是真的答完卷實在無聊才離開考場的。

  孫山失落之余也對兩人產生了興趣,一番交流過後更是對兩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從未想過世間竟能有如此人物。

  孫山確實沒怎麽離開過家鄉,其眼界卻並不狹窄。他的父親也曾在雒陽當過小官,經常給他講解天下間那些擁有很大名望的人的故事。但只是經過簡單接觸,孫山就認定徐庶和法正一定遠超他父親口中的那些所謂名人。

  出於對兩人的羨慕,又或者僅僅是想和兩人交個朋友,孫山提出大家明日一同遊歷雒陽。

  正好,徐庶和法正也各自對對方有很大的興趣。

  徐庶得知法正乃是大儒法真之後,羨慕他的出身和才能。

  法正也對徐庶這個出身單家的士人興趣十足,不知是什麽地方能教導出如此才華之人。

  於是三人約定好次日辰時二刻在小苑門集合,一同遊覽雒陽的風光。

  待孫山返回居住的驛站早就困的不行,隨便吃了口乾糧是倒頭就睡。

  孫山做了一個夢,夢中他不再是寒門出身,而是大士族子弟,從小就極其聰慧,還和徐庶、法正為友,三人才華不相上下,一起被舉為茂才入雒陽當官。

  他入雒陽後得到曹司空的賞識,很快就當了大官,又迎娶高門貴女為妻,一連生了八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聰慧。

  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終於在五十多歲的時候成為了三公。

  可就在這時,有人彈劾他當初在察舉時舞弊,頂替別人的茂才名額,丟了三公的官職,妻子也生病憂鬱而亡。

  八個兒子也一個比一個能作死,咆哮公堂,打罵皇族,參與叛亂,幾乎能犯的大罪全都犯了,最後一大家子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孫山本人最終只能歸隱山林,一個人老死在深山之中。

  夢做到這裡孫山本來應該醒了,但不知是不是前幾天睡的太少,孫山翻了一個身,竟是又睡了過去。

  還好,他突然想到今日還約了徐庶、法正一同遊歷雒陽,一蹬腿從床上跳到地上。

  徐庶、法正都住在城南,距離約定集合的小苑門不遠,但孫山卻住在城西,要走到小苑門可需要一些時間。

  到了這時孫山哪還記得剛剛那個不知是美夢還是噩夢的夢境,只怕自己遲到。

  等孫山來到小苑門,卻是三個人在等他,除了徐庶、法正,還有一塊來湊熱鬧的孟達。

  法正為孫山介紹了孟達,孫山不敢怠慢,連連行禮作揖。

  四人開始結伴遊歷雒陽。

  他們一路向南,來到洛水河畔遊玩。

  前文說了,雒陽附近並沒有屯田衛所,但該有的農人還是有的。

  收獲的季節剛剛過去,但不代表農人就能休息。

  雒陽盆地的氣候適合兩年三種,今年大部分農人都在朝廷官員的帶領下種植了早熟的農作物,就是為了趕在入冬前再種上一季冬麥。

  相較於西漢,東漢的小麥種植技術頗為成熟,但因為小麥直接煮食不好吃,需要磨成麵粉再做成各種食物,不是很方便。人們還是更喜歡吃口感好一些,加工工藝更為簡單的米。

  不過現在哪都缺糧食,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朝廷下達政令收購百姓不食用的小麥,百姓便也就不再抗拒種植小麥。這也是王垕當初特別著急轉化水力技術的一個原因。

  於是乎,出現在四人面前的洛水沿岸就呈現出一種類似於春天一般的忙碌情景。

  無數的農人驅趕著朝廷的犍牛在田地間翻土,力氣大的男人還踩著踏犁用人力翻土。

  小孩子也不能閑著,跟在犍牛後面將土地中翻出的植物根莖收斂起來,這些根莖洗乾淨後是可以食用的。

  還有一排排水車不停的將水位較低洛水引入農田,這種科技感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加強烈。

  孫山就很好奇水車的結構,不由自主的感慨:“若是我家山裡的土地也用上水車,是不是連山尖上都能開墾出農田啊。”

  徐庶給他潑冷水道:“恐怕不能,水車看似簡單,其中零件卻頗為精巧,應用在平原還好,如果用在山中可能建立幾十座水車才能開墾出十幾畝土地吧。”

  孫山忙道:“我就是隨便說說,山裡安裝水車也太浪費了。”

  法正搖頭:“未必,水車如果隻用於灌溉農田確實浪費。但我聽說咱們這次的主考官之一,司空府掾屬領軍師校尉,議郎王垕已經研製出能夠應用水力的辦法。人力有時窮,但自然之力是無窮盡的,也許以後司隸各個郡縣,乃至村落都會有自己的水車。”

  孫山感歎:“真的會有那一天嗎?”

  孟達笑道:“你最好不要和孝直爭論,因為他說的一定會是對的。”

  不知怎麽回事,孫山覺得孟達的話很有道理。

  徐庶也覺得法正的說法是正確的,實際上他在見到水車時就已經想到各種可能的水力應用。只可惜他對機巧不是太感興趣,不太清楚裡面的相應結構。

  在鹿門山,機巧一道學的最好的學子自然是孔明,甚至那些大儒都說沒有什麽可以再教導孔明了。只是有一次孔明也說他的機巧之道並不是最好的,他見過一個更厲害的人。

  但無論徐庶怎麽詢問,孔明都不說出那個人的名字,反倒有些扭捏。

  徐庶在這邊胡思亂想,孟達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東西。

  “快看那個船,怎麽有兩個船身?”

  孫山作為河南本地土著,雖也是第一次來到雒陽,卻對清淤船一點也不陌生,忙為三人講解:“這是用來清除河道淤泥的清淤船,也同樣出自王議郎的手筆。”

  徐庶若有所思:“我聽聞去年曹司空血戰官渡時曾使用過連環船運送輜重,與這個清淤船很是相似啊。”

  法正也道:“我也聽說過類似的傳聞。”

  反倒是孫山這個本地人不太知道去年官渡之戰的細節,有點一頭霧水的感覺,待其他三人為他講解了王垕在官渡之戰中的種種壯舉,便也對王垕佩服不已。

  四人就這樣沿著洛水遊玩了一天,直到落日才盡興而歸。

  ————

  三國小知識:雒陽一共十二個城門,東西各三個城門,北面兩個城門,南面四個城門。分別為城西: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城東:上東門、中東門、耗門。城北:夏門、谷門。城南:津門、小苑門、平城門、開陽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