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小糧官》第六十一章 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中)
  在這個年代,紙可是稀罕物,一點不比帛、絹便宜,價格可能還更高。考生們在感歎朝廷的科舉考試就是不一般的同時,也對考卷內容產生了一絲興趣。

  可惜,在沒有正式宣布考試前他們不能翻閱考卷,考卷的第一頁除了大漢帝國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字樣和側縫上預留的書寫姓名、籍貫的位置就什麽都沒有。

  等了一會,待考官複查完畢,鼓聲敲響,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正式開始。

  徐庶翻開考卷的第一頁,第一道題目出現在他的眼中: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果然是術數!”

  徐庶的數學知識水平頗高,在鹿門山幾乎與那兩個變態不相上下,他心底一喜,但旋即想起之前在看榜時聽到的聲音,連忙告訴自己不要小看天下之人。

  他隨便心算了兩下便計算出答案,但依然在多給的幾張草稿紙上驗算了一遍,才執筆在試卷的題目後面寫下答案,翻卷看向下一題。

  會試要持續四個時辰,一共二十道題,一題一卷,也就是二十卷。考試期間考生不準喝水、進食,更不準入廁。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點小困難如果都克服不了怎麽出頭。這和後世那種一考就三天三夜的科舉比起來一點也不困難。

  二十道題一共有六道數學題,其中最簡單的就是雞兔同籠,剩余五道題涉及軍事、工程、農業、水力乃至賑濟災荒,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如果這六道題全部答對,即便後面十四題全都不會,王垕肯定也會給出特例算其通過會試。

  只可惜,雖然漢代士人比較重視全面發展,但專精術數者總還是少數,除了徐庶、法正、孟達等少數幾人,並沒有多少考生能將六道數學題全部答對。

  數學題之後的十三道題目一部分是經史子集,還有一些底層官員的常見問題,甚至還有一題考的就是《論語》原文。換言之這十三題考的就是考生的基礎文法和基本常識,雖然也不是很容易,但總比前面六道數學題要簡單多了,至少不至於沒有一點頭目。

  當然,如果考生連《論語》這種需要背誦原文的書目都沒有學過,那來參加考試真的就只是在湊熱鬧了。

  法正自然不會被這些簡單的問題難住,不過一個時辰便答完前十九題,他翻到最後一張卷子,最後一題終於顯露出來,題目很簡單:
  舉茂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何解?

  最後這題正是王垕夾帶的私貨。整張試卷前十九題,王垕只出了數學的六題,其余十三題都是大儒鄭玄之徒國淵所出。王垕這麽謙讓就是為了將最後一題確定為這首流傳甚廣的小詩,他要看一看來參加科舉的這些士人對於舊的察舉製的看法。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知識都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能參加考試,本身就說明這些考生都是士族出身,唯一的不同也就是出身士族的規模。這將近八千名考生幾乎沒有純粹的百姓。在基礎教育沒有普及之前,王垕也知道不可能會有真正的窮苦人家來參加考試。

  但能來參加科舉,就說明這些人本身就是察舉製的落網之魚。即便推薦的人才的質量早就無法得到相應保證,但漢末的察舉製確實還在為政府推薦人才,

  在這種前提下,這些通過察舉製無法出頭的人才本身對於察舉製的態度就顯得很微妙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我成為了官員,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還能當官,繼續掌管權利。在這個前提下,察舉製就是有利的。但我都無法出頭,察舉製就是壞的。這就出現了一種矛盾的心理。

  法正看到最後一題後就有些這種心理。本身他就是東漢著名大儒法真的孫子,家學淵源極深,如果不是為了躲避戰亂,他和孟達也不會南下益州。可兩人不被益州士族接納,雖有才華卻得不到重用,這才輾轉來到司隸參加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

  但別忘了,他和孟達畢竟累代出身士族,他的家族更是齊國國君齊襄王田法章之後。一直以來家族都是依靠察舉製出任地方官員,其祖父法真、太祖法雄均聞名於世。

  法正年輕的時候也認為察舉製才是好的,但他現在已經不是十七八歲時的小青年了,被社會毒打後心思也有了一些變化。

  正是基於這種親身經歷,法正認為,察舉製確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朝廷如果需要更多的人才,就應該采取更多的辦法,想辦法讓那些因為察舉製得不到重視的真正人才得到重視,再授予這些人才一定的官職。至於辦法總是很多的,比如定時舉辦科舉考試就很不錯。

  這最後一題法正寫了很多,確實提出了很多解決人才不夠的辦法,文風也頗為優美,他認同科舉取士,但就是沒有說出應該廢除察舉製。

  和法正不同,出身單家的徐庶則是認為需要全面的廢除察舉製,從根本上改變人才選拔的方法。

  徐庶在答卷中寫道,應該全面的推廣科舉考試的方法。但集中天下人才來司隸考試太過浪費資源,應該在州郡一級,乃至縣一級就推廣考試,授予每級考試通過的人才一定的優厚待遇,通過不同級別考試的人才授予不同級別的官職。

  只有通過下級考試的人才才能參加上級考試,這樣朝廷上就能集中天下間最頂尖的人才,那些次一級的人才也能得到地方上的重用。

  徐庶的答案幾乎就和後世的科舉制度沒有什麽不同,而這只是他在考場上臨時想出來的。

  不過他的答案中也有一些矯枉過正。比如他認為應該追溯之前三十年察舉製向朝廷推薦的人才,重新讓這些人參加考試,合格者繼續擔任原本的職務,不合格的充數之人直接回家。

  開玩笑,三十年?是不是曹操和袁紹也得重新回來考試啊?!

  還有,徐庶覺得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出題應該特別艱難,他認為這次的試卷題目就出的太簡單了,最好再難上幾十倍,這樣才能篩選出真正的人才。

  他還認為每次考試也不應該錄取太多人,因為真正的人才只是少數,朝廷每十年錄取七八個人作為三公的預備就行了,剩下的“庸才”地方上自己消化就好。

  但無論如何,徐庶的答案還是全面廢除察舉製。而他也是七千九百多名考生中唯一一個這麽認為的。

  其他考生都認為察舉製一時的失察主要是朝廷上奸佞當道,可以出/台多種辦法來保證察舉製的正常運行,再輔佐以科舉這樣的辦法來保證所有人才都能得到重視。

  實際上就連朝廷內部大部分人也都認為科舉不過是暫時的,是目前朝廷蝸居於司隸而施行的不得已的辦法。一旦朝廷重新回到關東的中原地帶,自然會有各大士族取之不盡的人才供朝廷使用。

  會試很快就過去了一半的時間,豔陽高照,即便已是入秋,但天氣依然炎熱,一些體力較差的考生額頭上開始冒汗,更有人因為沒有吃飯、喝水而感到頭暈目眩。

  王垕當然不會讓自己難過,他和國淵早就商議好輪流帶隊巡視考場,剩下一人就在涼棚裡休息。王垕還準備了食物,有米糕、肉脯、小菜、清粥,還有一大壺涼茶,以及給洪烈準備的麥糖。

  國淵最近總和王垕混在一起,早就熟絡,巡視一圈回來也不客氣,拿起竹筷夾起一片羊肉送入口中,又倒了一大杯涼茶一飲而盡。

  這時本來應該王垕去巡視考場了,但他還沒吃飽,就舔著臉以茶代酒和國淵喝了起來。

  除了他們兩個主考官,考場內還有百十名尚書台各曹抽調的官吏,自有尚書台供應飯食。

  至於那些禁軍,更是每一個時辰輪換一次,也不用擔心餓了肚子。

  就在王垕和國淵“推杯換盞”的時候,叼著一塊麥糖的洪烈突然跑了回來。

  原來洪烈覺得無聊,自己出去抓小蟲子玩。正好太學舊址這邊多是殘垣斷壁,洪烈隻抓了一上午就收獲頗多。

  不過他突然回來可不是覺得肚餓,實在是考場上出了問題,但兩個主考官都不在,其他巡場的官吏隻好趕緊派這個滿處亂轉的小孩回來喊人。

  王垕一開始還真以為出了什麽大事,聽洪烈一說才明白這又是古人的局限性,又是第一次搞科舉考試,一個個都不敢拿主意,只能來問主考官的意見。

  事情很小,有人提前交卷了。

  提前交卷而已,有什麽大不了的。

  有人提前交卷正好當著眾人的面將其在考卷第一頁的考生姓名、籍貫之類的信息糊起來,以做公平之意。

  王垕放下竹筷,衝國淵微微一笑:“子尼且再吃一會,我去去就回。”

  過了一會,王垕懵逼的看著面前兩人:“你叫徐庶?”

  徐庶行禮作揖。

  王垕又看向另一人:“你叫法正?”

  法正的揖禮做的比徐庶還要標準。

  王垕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的小心肝不要再顫。

  “你二人不錯,我看好你們。”

  ————

  三國小知識:
  1、東漢秀才被稱作茂才,這是避諱光武帝秀哥的名字。

  2、明清兩代的會試一考就是三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場之中。所以相比之下,王垕搞的這個科舉才四個時辰,實在是“宅心仁厚”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