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小糧官》第九十二章 雞肋
  原來自從郭援兵敗和袁尚被圍困的消息傳遞到滎陽,袁紹便派人將荀諶接來,就是為了聽取他的意見。

  荀諶道:“我軍強攻了兩個月,傷亡十數萬兵馬,損失的糧草輜重更是不計其數,這些損失已經初步影響到後方的穩定。現在泰山臧霸和黑山張燕都有所異動,一旦我軍繼續失敗,難免會後院失火,不如就此撤兵,要求曹操放歸圍困在溫縣的我軍士兵,作為回報我軍也放棄河內郡中南部那些曹軍本就佔據的地方,再命審正南加強鄴城一線的防守,等到了來年秋天,我軍穩定了後方,當可卷土重來。”

  郭圖聽了荀諶的話就想要反駁,但話到口邊突然想到對方已經是潁川荀氏的大家主,地位非同以往。再加上這次三公子袁尚吃了一個大虧,袁氏內部重臣對立儲的風向又倒向袁譚,他便強忍了下來,竟是默認了荀諶的說法。

  袁紹猶豫不決,恐一旦退兵遭天下人嗤笑,便說自己再考慮一二。

  袁軍各將、參讚先後離去。

  郭圖偷偷找上荀諶:“荀先生。”

  “公則。”

  郭圖將心中疑惑道出:“荀先生,我軍還有一戰之力,為何要退軍?”

  荀諶道:“我軍高舉清君側的大旗,但總歸是沒有站在大義的一方,天下間各方諸侯都視大將軍為逆賊,多有掣肘。繼續進攻只會放大這種在道義上的劣勢,使得我軍全面落在曹操下風。”

  郭圖急道:“所以我軍才要攻入司隸,將朝廷大義搶在手中。”

  “真的能搶在手中嗎?”荀諶冷笑,“公則不會忘了當年董卓是怎麽做的了吧?”

  “這…”

  郭圖無法回答。

  荀諶又道:“大將軍想差了,你我也都想差了。這天下間劉姓之人比比皆是,又何必去追逐唯一的那個大義呢?”

  郭圖心頭一顫:“你是說…”

  荀諶面無表情,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

  郭圖站直身體,彈了一下管帽,整理好袍袖,鄭重向荀諶行禮道:“荀先生思慮久遠,圖不及也。”

  荀諶受了郭圖一禮:“許都事物繁忙,我明日就會向大將軍請辭,這邊就交給公則了。我知道你和辛氏兄弟的謀劃,只要不影響我軍大業,我不會反對。”

  郭圖大喜,再次向荀諶行禮。

  荀諶還是面無表情,輕飄飄的回過禮,轉身離開了。

  卻說直到荀諶離去,袁紹還是無法決定是否退兵,又拖了兩日。這一日恰好庖廚為他做了一罐雞湯,他看見碗中漂浮的雞肋,正有所感悟,大將呂曠步入大帳稟請這一日的夜間口號。

  袁紹隨口道:“雞肋、雞肋。”

  呂曠傳令全軍,眾將官都稱“雞肋”。

  口號傳至主簿楊修耳中,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有人報知呂曠,曠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道:“公何收拾行裝?”

  楊修道:“以今夜號令,便知大將軍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大將軍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呂曠道:“公真知大將軍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

  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至深夜,袁紹夜不能寐,遂帶二三護衛,繞寨私行,見呂曠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大驚,急回帳召呂曠問其故。

  呂曠道:“主簿楊德祖(楊修字)先知大將軍欲歸之意。”

  袁紹喚楊修問之,楊修以雞肋之意對。

  袁紹歎道:“不曾想我的歸意已是上下皆知,唯有我還在夢中。”

  遂召郭圖入帳商議議和之時,並下令大軍停止對虎牢關的攻擊,隻待議和後撤軍。又加楊修議郎,賜予弘農楊氏百金以作嘉獎。

  郭圖草擬了議和的條目,呈交袁紹過目。

  袁紹看後還是有些擔心,詢問郭圖可由誰擔任使者前往曹營。

  郭圖本想推薦一個潁川陣營的人,但轉念一想議和的消息傳到後方定會引起朝堂的議論,不如還是找一個非潁川派,但也不是其他主要陣營的人物。

  “大將軍府屬官邴原就在軍中負責後勤管理,他原為曹操麾下,熟悉曹營人物,是個合適的人員。”
  袁紹應許,命邴原出使雒陽。

  卻說邴原本就是身在袁營心在曹的校事府暗樁,表面上不動聲色,隻帶了一伍士兵作為護衛就進入雒陽,面見漢帝劉協和司空曹操,代表大將軍袁紹提出議和的提議。

  但他還多次私下和曹操、郭嘉接觸,將很多不方便通過書信傳遞的情報一一告知。

  曹操讚他“忠勇有節”,是個能夠托付大事之人。

  郭嘉這個特務頭子也對邴原帶來如此多的情報表示感激,打算以邴原為中心,打造一套滲透許都的情報網絡。

  邴原在雒陽盤桓了三日就因為軍情緊急必須返回滎陽。

  曹操再次派衛覬作為使者與邴原同行去見袁紹,又以給衛覬送行為由,送二人出雒陽城東二十裡。

  路邊送行的涼亭之中,曹操斟滿兩杯美酒,送到邴原和衛覬手中:“伯覦(衛覬字)、根矩(邴原字),一路走好。”

  衛覬不知邴原還在暗中為曹操出力,隻道他是一個叛徒,接過酒冷道:“賣主求榮之輩如何當得起司空的禮遇?”

  邴原無語相對,默默將杯中酒水拋灑在地上。

  曹操、郭嘉無法好言相勸,一場送行不歡而散。

  回城路上,司空府掾屬領少府丞國淵默默流淚。

  有人問他為何流淚,國淵隻道:“無他,風沙大矣。”

  議和之事終於達成。袁紹以全線退兵加送出河內郡大半地域為條件,換取三子袁尚、軍師田豐,及在溫縣所屬兩萬袁軍的安全撤離。

  至於王垕、曹仁先後俘虜的將近三萬袁軍,以及在河東戰場上由滿寵俘虜的並州袁軍一萬多人,由於沒有談攏價格還是被扣在了司隸。

  曹操大手一揮,這些袁軍俘虜全部被貶為隸臣,他們將被送往司隸各處礦山、軍屯進行勞動改造。

  漢建安七年,正月十四,中堅將軍張遼、遊擊將軍樂進押送最後一夥解除了武裝的袁軍離開曹軍控制范圍,這標志這在建安六年冬天開始的這場袁紹勢力對曹操勢力的進攻徹底結束。

  由於袁紹之前的猶豫不決,曹軍攻入河內的士兵又向北推進了兩百裡。袁紹在河內只剩最靠北的林慮、朝歌、共縣三地。汲縣、修武、獲嘉等地都被曹軍拿在手中。

  相比地盤的擴大,曹操陣營還獲得了大量的人口補充,同時雒陽也終於不再直面袁軍的威脅,戰略周轉余地大為增加。

  可以說曹操陣營除了南陽方面的張繡因為一直被韓/猛壓著打而有所損失,其他各路戰局都是曹操一方佔到極大的便宜。

  不過南陽土地肥沃,人口又多,地理位置又好,一時有些損失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能夠補充回來。

  袁紹一方卻損失慘重。

  並州大將郭援戰死,並州軍五萬全軍覆沒。

  韓/猛軍雖一路攻城略地,卻在宛城激戰兩個月沒有任何收獲,反倒戰死一萬多人,最後隨著全面撤軍,吃進去的大半土地也都吐了回去。

  袁紹本部五十萬大軍在虎牢關大戰三個月,虎牢關關前的地形都因為這場大戰墊高了幾尺,但袁軍總歸還是沒能突破虎牢關,隻留下幾萬亡魂。

  至於損失最大的袁尚一路更是幾乎動搖了袁氏在冀州的統治。一時間冀州上下,幾乎是家家戴孝,人人痛哭。

  傳聞有老婦攔住袁尚的座駕,詢問他的孩子去哪了。袁尚不知如何回答,下馬慟哭,不能行進。

  不過也正是袁尚這一哭,冀州上下對他反倒有所改觀,民間對袁氏的不滿情緒也緩和了很多。

  袁尚回到鄴城便公開表示一定要救回失陷在曹營的冀州兵卒,哪怕一個士兵就要用百金來交換也在所不辭。

  冀州上下無不對稱讚袁尚的表態,但沒有一家士族主動獻出金銀幫助他們敬愛的冀州刺史去曹營贖人。再加上冀州的財政因為這次的戰敗而損失慘重,袁尚短期無法贖回太多俘虜。

  對了,還有一路。張南軍和夏侯尚看了幾個月對眼,老寒腿愈發嚴重了…

  總之,這場聲勢巨大的卻隻持續了三個月的戰鬥就這樣結束了。曹袁雙方都收斂爪牙,靜靜的等待下一次機會。

  曹袁和談的消息傳至荊州,有一個人聽聞不禁遺憾的歎道:“曹操怎麽每次都能運氣極好的逆轉戰局,這樣的敵人需要全天下一齊努力才能擊敗,府君大人怎麽就不明白呢?”

  這人就是駐軍在新野的大漢左將軍劉備。

  卻說劉備生得是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一副迥異於常人的模樣。

  劉備這一歎被他的心腹漢壽亭侯關羽聽到,關羽道:“司空大人非常人也,只有大哥才能與之相對。大哥如今不過遇到些許難題,他日必能衝出天日,攪動天下局勢。”

  劉備另一心腹新野令張飛道:“俺也覺得一樣。”

  劉備苦笑:“我困在新野小城之中,手中士兵不過千余人,如何還能左右天下。所做作為不過上對的起漢室列祖列宗,下對的起黎民百姓,中對的起自己內心罷了。”

  三人正在交談,宿衛首領趙雲來報:“大哥,簡先生回來了。”

  劉備大喜,趕忙出去迎接。

  簡雍為左將軍從事中郎,常任說客,近日受劉備囑托前往江夏交好江夏太守黃祖。

  簡雍為人最是不拘小節,見到劉備也不行禮,直接道:“主公,幸不辱命,黃太守同意送給咱們戰船十艘,精銳水兵五百人。”

  劉備更是高興,稱讚簡雍有蘇秦、張儀之才。

  有道是: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劉備能否迎來人生的轉機?袁紹怎樣才能擺脫戰敗的困擾?曹操收獲一場大勝,下一步是何打算?我們的主人公王垕又將在漢末書寫怎樣的奇遇?
  我們下回分曉。

  ————

  小知識之前是預告,下一章為第三卷終章。大家都是知道我的, 我的每卷最後一章一般都是二合一章節,又是字數還會更多。這次也是一樣,還請各位看後留個言,叫個好,給餃子一點鼓勵。

  謝謝~
  下面是小知識。

  三國小知識:
  1、楊修並不是因為“雞肋”這件事被曹操處死,那是演義的改編。他是因為和曹植飲醉共載,大半夜從司馬門駕車而出,又謗訕鄢陵侯曹彰,這才被曹操下令處死。另外楊修也不是人們心目中那個年少輕狂的形象,他死的時候45歲,也算是NO作NO待的典范了。也正是因為他和曹植的這件事,曹操開始不喜曹植,確定了曹丕繼承人地位。

  2、結尾那幾句詞,抄自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馮唐是漢初名臣。“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則是另一個典故:漢初,雲中太守魏尚只因為多報了六顆匈奴人頭的功勞被漢文帝下獄,馮唐認為對魏尚的處理不當,漢文帝便派遣馮唐去手持符節去雲中赦免魏尚的罪過。蘇軾自比魏尚,希望當時的宋庭能夠重用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