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小糧官》第九十六章 三喜臨門
  好幾十人嬉笑著走入後院,看到亂七八糟的一片景象,不禁有些想笑。

  曹操笑道:“厚土,後院西面墊這麽高的土做什麽?”

  王垕拉過洪烈,“來,你告訴大司馬為什麽。”

  洪烈走到西面土坡上,正色道:“這邊這高原,當然地勢高。”

  曹操不由得一愣,指著從“高原”上彎曲著流下的兩條彎彎曲曲的小水溝道:“這兩個水渠又是什麽?
  洪烈回答:“那是大河和大江。”

  隨後他跳下“青藏高原”,進入一個土坑。

  “這裡是益州(四川)盆地,北面的一連串山脈是秦嶺。”

  洪烈跨過“秦嶺”,來到“黃土高原”,指著高原南側東西兩片土地,“這邊是關中平原,這邊是雒陽盆地。大河、大江下游水文系統太過複雜,我還沒弄好,暫時只有大漢西面幾個州,也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弄完。桑欽的《水經》很多東西也沒有寫清楚,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走遍天下,好好的撰寫一本新的《水經》。”

  洪烈光撓著頭訴說自己的困難,卻沒有發現曹操等人看向他的眼神已是不對。

  曹操指著雒陽盆地正中那塊大紅石頭問道:“那這裡一定是長安了。”

  洪烈點頭,又指著大紅石頭北邊那些小綠石頭給曹老板介紹了雒陽朝廷剛剛收回的河內諸縣。

  曹操由衷讚道:“厚土,烈兒的聰慧與我兒曹衝不相上下,但烈兒學的才是真正的學問啊。”

  王垕趁機道:“如今天下士族培養人才的方法太過緩慢,且不成系統。雖然朝廷已經有了太學,但太學畢竟是教導成人的學府,民間大量孩子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朝廷控制的州縣目前還很有限,但也應該在地方村莊上建立供小孩子讀書的小學,在每個縣建立一所供大一些孩子讀書的中學。如此一來,過不了幾代人,大漢百姓的識字率就會大為提升,到那時才會有足夠的人才來研究更高深的學問,大漢也會重新強盛起來。”

  曹操從未想過普及教育,他在這方面的思維還和士族沒有差別,聽了王垕的話有些遲疑:“厚土所說如果真的能成,大漢必文華之風盛行。但這需要多少錢財?那些孩童從小沒有機會讀書固然可惜,但他們全去學習學問了,家裡的勞務又該如何?朝廷又去哪裡尋找如此多的老師呢?”

  王垕駁斥道:“不能因為一件事困難就不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在司隸各地都在建立折衝府,可先模仿偃師折衝府的辦法,讓適齡的孩子每天晚上集中學習。至於老師也好辦,這次科舉考試可以增加第一輪取士的人數,那些通過第一輪考試但沒通過殿試的舉人就任命他們為勸學官,駐派到地方上作為老師。”

  曹操滿意的點頭:“我就知道厚土必然會有辦法,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

  王垕領命,又道:“偃師折衝府折衝校尉(曹丕)報告,偃師的人才培養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效。但隨之也發現很多不同於舊儒生的人才,他們有的精於水利,有的長於機械,還有的專研於事物的變化,共同點都是在實際操作中探尋出真理。雖然折衝校尉將這些人才發現的學問一一整理並送給太學學子學習的,但太學的學風還是偏重務虛,真正能理解這些知識的人寥寥無幾。”

  偃師折衝府的成功是雒陽朝廷現在最大的一個優勢,曹操憂慮道:“如之奈何?”

  王垕本想說知識是從小培養,想讓即將展開的縣學、鄉學中全都以這些知識為教材。

  偃師折衝府右翼都尉法正突然道:“大司馬,王長史,我覺得應該建立一所類似於太學的學校,專門研究這些新學問。其中學習優秀者同樣授予一定的官職,那樣天下間所有人就會主動的去研究這些學問。長此以往,新學問自然能夠廣大的傳播開來。”

  霸府主簿司馬懿也道:“在科舉考試中也可以增加相應新學問的題目,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招募一些專業技術的人才,同樣授予他們官職。如此一來,也可讓天下人都去主動學習新學問。”

  這個話題一下因為法正、司馬懿的發言擴大開,眾人三言兩語的討論起來。

  徐庶認為科舉可以學習察舉製設立不同的科目,便於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

  陳群覺得應該朝廷統一新學問的標準,最好再由朝廷印刷一批新學問的書目以供天下人學習。

  荀彧則認為推廣新學問還能順便推廣雕版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對擴大雒陽朝廷的影響力很有作用。

  國淵則表示他有的是師兄弟能拉到新學校當老師,就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接受新學問。

  就連曹仁、張遼、樂進等武夫都詢問新學校是不是也教導兵法,到時他們這些大老粗是不是也能混個博士、教授什麽的當一當。

  王垕早就愣住了,他從未想到還可以從上至下的去傳播科學?

  還是他相差了,因為這本就是一件對雒陽朝廷有利的事。現在東強西弱,雒陽朝廷想要在袁紹的威脅下發展壯大,就必須堅持變法,培養更多的人才。

  偃師折衝府這一年多總結的經驗幫助雒陽朝廷在戰力上不怵任何一方勢力,王垕所言的新學問更是個突破口。

  再加上造紙和印刷術的趨於完善,更便宜的知識載體已經出現,雒陽朝廷完全有能力彎道超車,在二帝並立的格局下豎立雒陽才是正統的大旗。

  一眾人等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起來,完全將“正事”看新娘忘在一旁。

  最後還是曹操見天色不早,親自拍板新學問就叫新學,要建立一個和太學類似的學校就叫新學院,依然交給王垕主持。

  雖然是新學不是科學,但王垕還是滿意的答應曹操,稱五年之內一定給朝廷輸送數以千計的新學人才。

  時間不早,曹操趕緊帶著一大幫官員離開,他們要趕往夏侯惇家繼續吃、喝、觀禮。

  這幫家夥雖然都送了禮,但也不白來,一個個該拿拿、該帶帶,就沒有一個空手的,就連曹操都命許褚扛了一個鹵豬頭回去,說要給孩子補補身體。

  吉時將至,王垕命王二柱去路口打探,自己轉入後堂,摸進了王雪娘的房間。

  “妹子,妹子。”

  王雪娘還在枯坐,她一直沒吃東西,餓的正有點發昏,看到王垕來了想去迎接但全身無力一時沒站起來。

  王垕三兩步都到雪娘身前,從懷中拿出一樣東西:“妹子,你看這是什麽?”

  王雪娘一把搶在手中,咬了一大口,汁水飛濺,原來卻是一顆梨子。

  王雪娘從小就愛吃梨,王垕白日間接待賓客一直沒見妹子出來吃東西,便專門來給妹子送一顆梨子充饑。

  王雪娘飛快的吃掉梨子,吃到最後突然看到王垕正嬉笑的望著她,想到今日便會離開家,一陣心酸湧上,低聲抽泣起來。

  王垕連忙勸雪娘不要傷心,還調笑道:“若是妹子不想出嫁,不如咱家就把聘書和禮書給退了吧。當然,那些財寶咱們得留下,進了我王家門哪還有拿回去的道理。這樣妹子多嫁上幾次,咱們王家就富可敵國了。”

  “呸!”

  王雪娘輕啐了一聲,心情也不再低落,反和王垕一同笑了起來。

  兩人本還有三個兄長,只可惜亂世人命低賤,現在兄妹二人相互依靠,平日總在一起還不覺得有什麽,今日卻暗暗有些舍不得對方。

  “來了,來了,姑爺來了。”

  王二柱飛奔一樣的跑了回來,王垕連忙呼喊三個老婆過來幫妹子整理婚服,自己走出門外去迎接妹夫夏侯楙。

  卻說夏侯楙今日是一身爵弁服打扮,再加上黃昏時分日照偏斜,看上去比往日帥了不少。

  夏侯楙跳下馬車,從懷中拿出迎書交到王垕手中,鄭重的行禮。

  “兄長,我來接雪娘了。”

  王垕接過迎書,假裝看了一眼,還禮道:“子林,我妹妹就交給你了。”

  夏侯楙再次還禮。

  兩人一同進入正堂,王雪娘已經在這裡等待了。

  夏侯楙上前牽住王雪娘的手。

  王雪娘似乎有點害怕,但還是強忍住抽回手的動作,任由夏侯楙拉住她。

  兩人一同跪拜了張王氏,又拜過王垕和三個嫂子,這才起身走出王府。

  夏侯楙攙扶王雪娘登上車,便準備命人趕車回家,婚禮的重頭戲都在他家中,還有很多儀式等著兩人呢。

  王雪娘強忍住不讓自己落淚,只看著王垕站在門口為他送行。突然,她瞟道門後張王氏正在抽泣,眼淚終於忍不住低落下來。

  “娘!”

  張王氏聽聞女兒呼喚,再也顧不上什麽禮術,飛奔出門。

  王雪娘跳下車撲入母親懷中。

  王垕假惺惺的威脅娶親的眾人,尤其是給夏侯楙當伴郎的夏侯威、丁儀等“小輩”,稱他們要是亂說話定不會放過幾人。

  幾人連忙轉過身全當沒看到。

  過了好一會,張王氏才安撫好雪娘,催促她趕緊上車,不能誤了吉時。

  王雪娘重新在夏侯楙的幫助下登車,夏侯楙道:“還請母親、兄長放心,我定不會負了雪娘。”

  張王氏卻催促他們趕緊回去。

  王雪娘終於走了,王府也恢復了平靜。

  王垕扶著張王氏返回後院。

  天色將暗,該掌燈了。劉竟爭著要去點燈,剛跨越“秦嶺”就覺得肚子一痛,捂著肚子就倒在地上。

  眾人皆驚。

  距離她不遠的趙氏想去攙扶劉竟,結果才將劉竟扶起,自己便也捂著肚子喊起了 疼。

  張王氏連忙命人去請產婆,王府又進入一片緊張的氣氛之中。

  不一會產婆請到,劉竟果然不到一時三刻就順利產下一女。

  趙氏卻是第一次生孩子,直到折騰道後半夜才同樣生下一女。

  一連收獲兩個女孩,張王氏略感失望,但王垕大喜,為兩個女兒分別取名王元和王圓。

  “今日我家真是三喜臨門,定要大宴三日才配得上這樣的喜事啊!!!”

  ————

  三國小知識:《水經》的作者有很多說法,本書采用東漢桑欽的說法,因為其他說法的作者都出生在東漢以後,這時還沒有呢。另外超有名的《水經注》是酈道元寫的《水經》這本書的注解。因為原本的《水經》真的很粗糙,很多江河湖泊都一筆帶過。《水經注》對中國水文體系描寫極其詳細,對考證先唐時期水文地理有很大的幫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