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小糧官》第一百四十八章 漢中戰場
  大話說起來輕松,但如何才能為朝廷拿下漢中,王垕是一點頭緒也沒有。

  好在從襄陽前往漢中還需要一段時間,王垕可以慢慢去想,實在不行還可以去問司馬懿嘛。

  是的,司馬懿又被王垕坑過來了。

  司馬懿以為王垕走後自己會成為使節團的正使,結果王垕又雙叒使用霸府長史的權利將他綁在了身邊。

  可憐的司馬懿這回是徹底明白了什麽叫官大一級壓死人。

  至於那百十人的使節團就只能交給長得帥、口才好、人品不錯、女人緣更好的蔣乾來管理了。

  話說這才幾天功夫?蔣乾竟是得到荊州士族的一致好評,還有幾家小士族搶著要把女兒嫁給蔣乾為妾。

  王垕也對蔣乾放心,反正這家夥也不知道太多機密,公款旅遊這種工作最適合他。

  司馬懿可能也是認命了,在離開襄陽前就給王垕出了一個很好的主意:借兵。

  馬超確實正在趕往漢中,但馬超之前只在曹操和夏侯淵麾下為將,又是冠軍侯,不一定會聽王垕這個“文官”縣侯的命令,王垕還是需要一只聽命於自己的軍隊才能在漢中立足。

  但他們都是使節,又哪來的兵呢?

  答案當然是找劉備借。

  劉備向來都是找別人借兵,第一次有人找他借兵還真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但別忘了,他可是背刺過曹操的人,王垕就這麽堂而皇之來找他借兵,他如何能輕易交予。

  於是劉備谘詢了三大軍師的意見。

  賈詡、龐統、諸葛亮的意見這次十分統一。

  借,一定要借,若是能借給王垕一萬大軍那就更好了。

  王垕和司馬懿也不是傻子,真借一萬大軍,等擊敗益州軍,漢中到底是姓曹還是姓劉啊?
  於是王垕、司馬懿拒絕了劉備的“好意”,稱只要精兵一千就好。

  劉備倒是實在,確實隻借了一千精兵,但又提議讓關羽和賈詡去幫王垕,還說關羽、賈詡都曾在曹操麾下,又都有壽亭侯的爵位,也算是回歸朝廷。

  好家夥,兩大侯爺伺候王垕一個人,這是多大的福分。

  可惜王垕沒有這麽好的命,他還是拒絕了。

  劉備畢竟還要維持老實人的人設,沒有繼續堅持,只是將自己的宿衛隊長黑臉趙雲借給而來王垕領兵。

  趙雲跟隨劉備多年,又和劉備一樣都是河北人士,能有效防止這一千兵又去無回。

  除了趙雲,還有劉備身邊忠誠度“最高”的士仁也一同前往。

  士仁是劉備的同鄉,關系近得就差從小穿一個褲衩了。早在劉備起兵對抗黃巾起義的時候士人就是劉備的元從,這麽多年不離不棄,忠心耿耿,忠誠度都快突破天際了。(也可能是超出數值上限所以清零了)

  有士仁跟隨,劉備更加放心。

  就這樣,王垕、司馬懿帶著十幾名親兵、趙雲、士仁和一千荊州兵渡過漢水一路向西,不到十天就抵達了房陵,在房陵休整一天后再次啟程,路過上庸沒有休息,而是繼續西進直到西城才暫時停下腳步。

  在西城王垕收到戰報,馬超已帶一萬大軍抵達漢中,和益州軍交戰了兩次,一勝一平,有效的遏製了益州軍的攻勢。

  拿著戰報反覆看了一陣,王垕覺得有些奇怪,這便去“考教”司馬懿。

  司馬懿看過戰報也發現了不妥:“益州軍後力不濟。”

  “哦?何出此言?”王垕面色如常,繼續“考教”司馬懿。

  司馬懿心道:這又什麽好問的,你不都清楚的很嗎?
  實際王垕的內心:司馬老賊到底看出了什麽啊?

  但還是那句話,官大一級壓死人。

  司馬懿只能老老實實的當自己是一個隨軍參讚,將發生的一切緩緩道來。

  話說東州軍戰勝楊任的消息傳到後方,高沛、楊懷立刻就坐不住了,眼前就是天大的功勞,他們居然沒有分到?

  還好龐羲會做人,在給劉璋的奏報上說正是高沛、楊懷提供了足量的糧草,東州軍才能擊敗楊任。高沛、楊懷這才勉強也混了點小功。

  這次龐羲、張任再提議進攻漢中他們可不會反對了,反倒十分積極,生怕自己落在人後。

  東州軍、白水關軍和葭萌關軍三軍合一得兵三萬攻入漢中。

  張魯派張衛帶楊昂、楊柏、楊松帶兵前去抵抗,但之前楊任敗的太快,漢中軍明顯士氣不振,一連輸了數陣。若不是張衛利用地形層層抵抗,大大的遲滯了益州軍的進攻速度,說不定漢中早就換個主人了。

  時間拖得久了,還真像張衛預期一般,益州軍進攻乏力。

  楊松、楊柏趁機勸張衛上書張魯,派人守住北方的斜谷關,不要讓曹操軍進入漢中。

  但張魯卻拒絕了,他寫信給張衛:“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如今我們的傳教事業已經陷入僵局,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在司隸、三輔之地傳播我們的教義。待大司馬攻回中原、河北,我們還能進一步擴大五鬥米道的影響。你我兄弟也能返回先祖悟道的龍虎山,說不定有一日我們的教義可以傳遍天下。”

  張衛本不想投降曹操,但看到張魯的書信後也所有動搖。

  楊松道:“將軍在漢中地位僅次於主公,稱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若是投降曹操,主公還能獲封萬戶侯,不知將軍又能得到什麽呢?”

  張衛聽罷心生不滿,有心私自帶兵前往斜谷關布防。

  不過張魯早有防范,派閻圃為監軍來到張衛軍中。

  張衛向來尊重張魯,一時也沒有了辦法。

  這時益州軍突然又有了戰力,重新展開對漢中的進攻。

  張衛隻得應戰。他歎道:“看來這都是命中注定,我還是聽兄長的吧。”

  楊松、楊柏還不死心,多次勸說張衛回軍,甚至勸張衛取張魯代之。

  張衛大怒氣得將楊松、楊柏趕出了軍營。

  誰知當晚就發生了叛亂,楊昂、楊松、楊柏帶兵攻入中軍,意圖捉拿張衛。還好閻圃頗為冷靜,率領一軍接應張衛逃離軍營。

  原來楊氏自從楊任戰敗,每日惶惶不安,生怕張魯清算。恰逢益州軍私自出戰,糧草不濟,只能等劉璋的援助,張任和龐羲商議不如趁此機會離間楊氏和張魯一族的關系。

  結果就連張任和龐羲都沒有想到,楊氏對此是如此的歡迎,弄得張任、龐羲起初還以為這是楊氏的詐降之計。

  楊松、楊柏、楊昂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贏的龐羲、張任的信任,他們將漢中軍布防圖給送了過去。

  益州軍這時本可以發起攻擊,但張任覺得己方兵力不佔優勢,就算有內應也會付出一定的代價,若是能讓漢中軍分兵,他們的勝算就高多了。

  這才有了楊松、楊柏勸說張衛回防斜谷一事。

  只是他們沒想到張魯、張衛兄弟情義不錯,離間失敗,最後只能兵行險招,直接發動兵變。

  兵變的效果是如此之好,一下就擊潰了張衛的防線。益州軍大搖大擺的突破漢中防守,直達漢中治所南鄭城下。

  不過張氏經營南鄭十數年,城高溝深,不易攻克。

  張任提議不如先行將南鄭圍起來,消磨南鄭守軍的士氣,待劉璋親發大軍前來,再攻城不遲。

  龐羲本想答應,但高沛、楊懷均勸說龐羲早日攻城,好立下更大的功勞。

  龐羲遂下令全軍攻城。

  結果一連十日,損兵折將,卻遲遲無法攻克南鄭。

  龐羲後悔不已。

  這時探哨來報,北方有大股煙塵,看旗幟為朝廷兵馬。

  龐羲大驚,隻得帶軍西撤至漢陽。

  南鄭之圍遂解。

  高沛、楊懷又勸龐羲應該趁朝廷兵馬立足未穩,出擊相迎。

  結果第一陣高沛就被馬超陣斬,第二陣若不是西川四將拚死相救,楊懷也會陷落陣中。即便如此,楊懷也深受重傷,只能退往後方養傷。

  龐羲再不敢出戰,只等劉璋的後續大軍。

  馬超面將之前漢中、益州兩軍的戰鬥過程,和自己來到漢中後兩戰的結果都書寫下來,命人送給王垕。

  王垕聽完司馬懿的解說緩緩點頭:“看來益州軍是私自出兵,所以中期才糧草不濟,兵力也著實有限。可漢中軍已經被打殘了,就算還有個五六千人,馬超一萬,咱們這裡一千,加起來也才不到兩萬。假設漢陽的益州軍只剩兩萬,咱們的兵力也不如對方。待益州後續大軍抵達,我們該如何應對?”

  司馬懿道:“此事易也。張魯經營漢中多年,人口超三十萬,可急招三萬壯丁作為輔兵。冠軍侯帶領的一萬大軍也都是參加過西征的老兵,戰力極高。冠軍侯又喜愛大炮,只要能保證輜重補給跟得上,益州軍不可能是我軍的對手。”

  王垕點頭:“就如仲達說的去做吧。”

  他們再次啟程,過了十幾日終於進入漢中南鄉一代。

  前面的探哨傳來消息,一只打著紅旗的軍隊迎接他們來了。

  王垕笑道:“定是孟起來了。”

  ————

  三國小知識:
  今天說說龐羲。龐羲應該是東州派的代表人物了,前期在劉焉、劉璋麾下地位極高,投降劉備後任左將軍府司馬,在勸劉備位進漢中王的勸表上排在第三位,僅次於馬超、許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