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小糧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東州軍
  讓我們把時間稍微拉回,重新回到楊任貿然出擊遭遇益州軍的時刻。

  楊任怎麽說也是漢中大將,比起自己的幾個兄弟還是要強上不少。他之前逼反周邊山民的方法也頗有一二分兵法的意味。他麾下士兵軍紀散漫,將領武備松弛,但總歸也還是廝殺多年的正規軍。

  再說益州軍向來和漢中軍戰力相仿,大家都是在比爛,此時漢中軍兵力為益州軍的兩倍,這麽一對比楊任當然覺得勝券在握了。

  楊任下令,全軍搶佔位於戰場北麓的定軍山,以求居高臨下,獲得戰場的主動。

  但不曾想益州軍主帥也是同樣的想法,一隻千人左右蠻族士兵突出益州軍軍陣,目標竟也是定軍山。

  楊任是識貨的,認出這是龐羲招募的賨人部隊,最擅長山地作戰,跋山涉水如履平地,且作戰勇猛,普通士兵兩人都打不過一名賨人。

  “就只有你們有賨人嗎?我軍也有!”

  原來漢中也在招募賨人部隊。說來巧了,楊任此時手中就有一隻千人編制的賨人軍。他派出這隻賨人部隊為前鋒去搶佔定軍山。

  兩隻賨人雇傭軍於途中遭遇率先廝殺起來。兩千人糾纏在一起,殺得是天昏地暗,翻江倒海。不一會雙方就都戰死了一百多人。

  要說這兩隻蠻兵都是賨人為何對自己人下這等狠手?

  原來賨人一直都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部落制度,漢中張魯招募賨人為宕渠的賨人部落。尤其宕渠賨人曾經背叛過劉璋,張魯用起來就更為放心。

  而劉璋則是從發漢昌賨人為兵來對抗張魯。

  雙方的賨人雇傭軍根本不是一路人,以前多次大戰,各自手上都沾染著對方的鮮血,這才一見面就如仇人一般眼紅。

  楊任見雙方的賨人部隊糾纏在一起,心下大喜,隻道自己軍略無雙,只要大軍壓上定能擊敗益州軍。

  可就在這時,還在搶佔定軍山的益州軍本部突然一分為四,三隻兵力在千人左右的軍隊從在戰場上狂奔起來。益州軍本陣剩余的三四千人馬也放棄了繼續向北,而是尾隨在三隻部隊後面緩步往漢中軍方向掩殺過來。

  兩軍遭遇的戰場在漢中平原的西南側,漢中軍在東,益州軍在西,北面是定軍山,南面是一塊還算平坦的主戰場,可以展開大軍。

  那三股益州軍就在南面主戰場上同時布了三個魚鱗陣,直奔漢中軍而來。

  楊任的漢中軍還是便於趕路的軍陣,見益州軍似乎放棄搶佔定軍山先是大喜,但緊跟著發現己方軍隊過於臃腫,行軍速度太慢,若是繼續保持行軍軍陣恐被益州軍衝擊。

  於是楊任點了一員副將,命他帶五千兵力布圓陣來防禦益州軍的三個魚鱗陣,自己則帶剩余小一萬人馬繼續去搶定軍山。

  副將很快帶兵布下圓陣。

  南方主戰場地勢空曠,益州軍三個魚鱗陣都只有千人左右,規模小,好變向,竟是沒有停下腳步,反倒向著東偏北的方向直追著漢中軍主力而去。

  副將大怒,這就打算追擊益州軍的三個魚鱗陣。

  但益州軍本部卻也掩殺了過來。

  副將心想:“益州軍總共也就七八千人馬,拋去一千賨人,三千人的魚鱗陣追擊部隊,本陣就還剩三四千人。我有五千人,如何不是這夥雜牌軍的對手。乾脆不理那三個小陣,若是能擊敗益州軍本陣功勞不是更大?”

  原來益州軍從開戰至今都沒有展開主將旗幟,而是只有代表益州軍身份的軍旗。按照這個時期的習慣推斷,這隻部隊屬於連正式編制都沒有的雜牌軍。

  當然也可能是這隻益州軍是由數股軍隊雜糅而成,幾個將官級別差不多,都想將自己的旗幟立在中軍,但誰都無法壓服對方,乾脆就都不豎起旗幟了。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副將都認為自己是勝券在握,下令變陣迎擊。

  不錯,這廝居然臨戰還要變陣。

  這也沒有辦法,眾所周知,圓陣是一個防禦陣型,稱得上無死角全方位防禦,但主動進攻的能力幾乎為零,若是想要擊敗益州軍本部,當然需要變陣。能變魚鱗陣是最好的,但副將知道自己的士兵沒有變魚鱗陣這種高級陣法的能力,便下令變一個簡單的雁形陣。

  可惜副將還是高估了漢中軍士卒的能力,也高估了自己調度的能力。布的好好的圓陣乍一裂開還沒有什麽問題,但布雁形陣時卻出了問題。

  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正所謂:雁行與兩路,頭雁於中,兩排成弧,進可互不干擾,同心協力互相照應,退可從容有序,化整位零。

  聽形容就知道雁形陣雖然比魚鱗陣要簡單,但也是考驗主將的能力和士並的協同作戰能力的。

  若是楊任在此說不定還有調動五千大軍臨戰變陣的能力,這個副將明顯是不行。而多日的武備松弛也讓漢中軍無法完成從“圓”到“雁”的變化,很快就亂成一團。

  士兵找伍長,伍長找什長,什長找百將,百將找校尉,校尉看副將。

  副將已經傻了,以前操練的時候不是能布雁形陣的嗎?怎麽此時卻不行了。

  與此同時,楊任也遇到了麻煩。

  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繞過圓陣後一直保持著高速突進的狀態。

  前文說了,魚鱗陣是一種較為高級的進攻型陣法,可以看做是變種的錐形陣,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乾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速度較錐形陣稍慢,但最適合步兵突擊使用,唯一的難點是對士兵的要求較高。能保證在突襲的過程不散掉的魚鱗陣才是真正的魚鱗陣。

  楊任的水平還是有的,見自己留下的五千兵馬沒纏住益州軍的三個魚鱗陣,且這三陣益州軍奔襲了小半個戰場還保持著陣型不散已是心生疑惑。他看著就在眼前的定軍山不由得搖了搖頭,下令:“全軍都有,停止前進,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布鶴翼陣防禦來犯之敵。”

  鶴翼陣和兩翼向前伸展的雁形陣有些相像,但還是有些不同。一般布鶴翼陣都是兵力較多的一方,是一種專供包圍用的陣形。

  鶴翼陣中主將位於中央,兩側是副將配以較強的部隊,當與敵人對戰時,兩翼可以拉長,進而想辦法將敵軍包圍起來。

  楊任的水平還是不錯,現在漢中軍本陣還有不到一萬人馬,而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加起來也只有三千人,三倍於敵,布鶴翼陣是最妥當的選擇。

  在楊任的催促下,漢中軍本陣很快布好了一個鶴翼陣,就等著三個小魚鱗陣落入陷阱之中。

  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卻仿佛沒有看到危險一般扎入楊任的陷阱之中,眼看就要衝擊上鶴翼陣最厚實的中心地帶。

  楊任大喜,搖動旗幟下令兩翼出擊,這就要將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包圍起來。

  可就在這時,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卻和漢中軍的副將一般臨戰變陣了。只是有一點不同,益州軍隻用了幾個彈指的功夫就變陣成功。

  三個小魚鱗陣居然糅合唯一,變成一個三千人的鋒矢陣。三員主將各自展開旗幟,看位置正是在鋒矢陣的箭頭和箭頭兩側的箭刃的位置。

  “張、冷、劉,難道是?!”

  楊任大驚,剛對益州軍的將領有所猜測,就聽聞身後一陣騷亂。他轉過頭,發現自己的後軍發生了混亂。

  “這是怎麽了?”楊任大聲詢問。

  有人回到:“將軍,您看山上。”

  山自然是定軍山。

  楊任抬起頭,看著定軍山的山頂,心下大駭。

  一直兩千人左右的益州軍高舉“鄧”字旗幟已經立在定軍山的山頭。

  “張、冷、劉、鄧?!不好,是西川四將,如此說來,敵軍主將就是…”

  楊任終於後知後覺的醒悟過來,他看向剛剛因變陣而混亂不堪的五千漢中偏師方向,益州軍本陣已經打出了“龐”字大纛。

  “龐羲!和我們對敵的是東州軍!”

  龐羲乃是劉焉托孤的兩位重臣之一,掌管益州軍最精銳的東州軍。劉焉死後,益州數次發生叛亂都是龐羲帶東州軍剿滅。因此東州軍稱得上是劉璋手中的王牌軍隊。

  而“張、冷、劉、鄧”指的則是張任、冷苞、劉璝、鄧賢,四人具是勇猛無雙的大將,合稱西川四將。

  尤其張任此人,更是有勇有謀。

  這次益州軍的出擊就是張任從頭到尾策劃的。

  幾日前,益州軍探哨得知楊任犯邊,一開始幾名主管將領只打算在幾個城關據守。比如白水關都督楊懷和葭萌關都督高沛就不打算出擊。

  龐羲帶著東洲軍只是恰好在白水關和葭萌關一代剿匪,一開始也不打算出擊。畢竟東州軍往日都駐扎在梓潼,若白水關和葭萌關受到攻擊有救援的職責,可若是擅自出擊總歸還是要受到劉璋責備。但張任的一番話讓他改變了注意。

  ————

  三國小知識:
  東州軍顧名思義就是由東州人組建的軍隊,主要兵員為流落到益州的東州人,主將龐羲也是東州人。所謂東州是對比西州來說。益州位於大漢西南,也稱西州,所有益州以東的各州就都算東州。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主要就是倚仗東州派士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