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小糧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七尺劍
  一場覆蓋面積極大的暴雨降臨在司隸、河北、中原等地,使得大漢整個北方水系的水位相繼暴漲。

  幸好東西兩漢都很重視水利建設,這種程度的降雨暫時還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災害。

  大河,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咆哮著向東海奔湧而去,就像一個母親無可奈何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們在這片土地上相互廝殺,只能報以最大的怒吼。

  同樣是母親河,大江在這個季節則要平靜許多。

  雖然綿延了半個多月的梅雨依然沒有停止,空氣中總是散發著一股霉味,但老練的農民卻能從細微之處發現梅雨的規律。

  天就快放晴了,上半年當是一個好收成。

  農民關心的永遠都是土地裡的產出,因為這關乎全家人的生存。

  士族也關心家族的生存,因而他們才會去投奔掌權的官員,又或者自己建立勢力,再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為國為民,或是終止亂世,但目標都是一樣,為了那最高的權勢。

  在這種情況下各路方士、相師之流再次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劉焉就上書廢史立牧,還主動要求前往益州。

  李儒說東邊一個漢,西邊一個漢,董卓就裹挾劉協遷都長安。

  自從袁紹將魏國國都定在鄴城,鄴城周邊的奇人怪事也就多了起來,很多人都忍不住要證明鄴城也有天子氣。

  在大江以南也有一個被認定為有天子氣的地方——秣陵。

  秣陵以前叫做金陵,始皇帝東巡至此,有方士稱金陵有天子氣,於是始皇帝將其改名為秣陵。

  秣,乾草也。金子變成了乾草,如此便不會再有天子氣了。

  不過既然始皇帝能夠將金子改成乾草,那後人當然也能再將它改成其他名字。

  但在改名之前總還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比如北伐。

  孫權今年二十六歲,終於蛻去幼主的形象,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加成熟一些,他很早就開始蓄須。還好孫權是天賦異稟,年紀不大毛發卻頗為茂盛,才二十幾歲胡子便足有半尺多長,再加上他身材高大,上長下短,碧眼大口,堂堂一表人才,江東上下逐漸接受了這個年輕的統治者。

  最近幾年,孫權在淮泗一帶數次出擊,和袁紹軍打得是有來有回,勝負各半,總算是勉強佔住了淮南、廬江兩郡,將手中地盤擴大了不少。尤其淮南土地肥沃,極適合耕種,江東士族都想去淮南圈地開墾農田。

  但別忘了孫權麾下本就有大量的淮泗出身的文臣、統帥。

  周瑜、魯肅、朱治、呂范、張昭、諸葛瑾、步騭、張紘、蔣欽、呂蒙、周泰、陳武、徐盛、潘璋、呂岱、嚴畯、薛綜…

  出身淮泗之人如何會讓江東士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很自然的,孫權麾下出現了以地域而分兩大派系,淮泗派和江東派。

  淮泗派喜歡北伐,因為大部分家園還在袁紹的手中。

  江東派拒絕北伐,因為那是在為淮泗派攻打家鄉,和江東派無關。但若是淮泗派會做人能將土地分享出來也不是不能談。

  但還是那句話:明明是我們的土地憑什麽給你們耕種?

  兩派開始了不停的爭吵。

  孫權在接替孫策之初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天賦。他繼續任命太史慈都督南方事,讓劉繇的手下和江東不喜歡他們孫氏的士族能在太史慈麾下找到位置,如此一來就知道了都有哪些人是支持孫氏的。

  他又將周瑜、程普、朱治等早期就跟隨孫策的老將一一派往邊關,讓他們去防備劉表、袁紹。這些人當初都參與過孫策軍在江東諸郡的屠殺,和江東派沒有調和的可能。

  雖後他重用魯肅、步騭、諸葛瑾、徐盛、潘璋等後來的淮泗人,這些人由於沒有沾染江東人的血,勉強還能和江東人共事。

  最後,他給所有手下立了一個看似遙遠但絕對有操作可能的目標——北伐。

  孫權承諾,一旦北伐成功,淮泗人能回到家鄉,江東人也能在土地肥沃的北方獲得大量好處。

  本來江東大部分士族是不理睬孫權的,但好巧,曹操和袁紹為了拉攏他都將其封為揚州牧。

  孫權一個吳郡人按照三互法本是不可能獲得揚州牧的,可如今他卻打破了三互法的製約,從法理上獲得了揚州的統治權。很多江東士族都認為孫權是天命之人,主動來到他的麾下效力。

  孫權當然是大喜過望。為了實現北伐的目標,他在濡須口修建了水寨,每日操練水兵。前年又在京硯山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取名京口,將治所遷居到這裡。

  如今北伐剛剛取得一點成就,兩派人再次爭吵起來。

  孫權知道謀權必須保持平衡,前幾年他一直在“忽悠”江東派出人出力,極大的削弱了江東士族的實力。而淮泗派雖然也有一定的損失,但畢竟剛剛拿回一部分土地,正是勢頭正旺。

  所以該幫誰,該削誰一目了然。

  但孫權不愧為謀權的大師,他沒有直接通過政令的方式來強令淮泗派讓出利益,而是選擇了另一個方法——築城。

  這次他選擇在秣陵以西的石頭山築城,故名石頭城。

  石頭城和京口一東一西將秣陵夾在中間,一些心思活絡之人的便想法多了起來。

  孫權的親信,出身吳郡四姓的顧雍上表請孫權遷治所到秣陵,所用的理由便是秣陵有天子氣。

  還不帶淮泗派眾人有什麽反應,孫權立刻同意遷移治所,還大張旗鼓的改秣陵為建業。

  秣陵本就是吳郡治所,又是江東最大的城市,之前也不是沒有人提議孫權將治所遷移至此。但為了限制江東派的實力,孫權從來沒有答應。

  可這次孫權卻突然宣布將治所改至秣陵,還改了“建業”的名字,江東派士氣大增,淮泗派中如魯肅、步騭、諸葛瑾那種心思活絡之輩也就明白了孫權的意思,找到淮泗派其他人,主動割裂一部分利益讓給江東派士族。

  如此,一場內部的政治危機就這樣輕描淡寫的化解了,兩派中不乏智者,事後隻覺得孫權深不可測,之後再發生什麽事情克制了很多,反倒促進了孫氏集團內部和諧。

  孫權其實還是喜歡京口,這裡那裡才剛剛建好沒幾年。不像建業,看著城池不小,百姓卻沒有幾個,宮殿也是年久失修。

  但為了維持內部的平衡,孫權還是來到建業辦公。

  這幾年孫氏集團整體是向上的趨勢,和曹操、劉備的聯盟使得孫權能夠用全部力量來進行北伐。南方的太史慈很好的約束了南方的山越,還成功抵擋住交州士燮的幾次試探性進攻。

  但也不全是順心事。

  首先是貿易逆差連年變大。江東不像蜀地一般擁有各種豐富的特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特產可能也就是產量還算可以的糧食。若不是能將蜀地特產倒賣至海外,孫權又及時仿製了劉備的大額貨幣,連年北伐的孫氏集團說不定早就財政崩潰。但無論是當“倒爺”還是造大額貨幣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貿易的問題又導致了和劉備勢力的邊境摩擦逐漸增多,年初甚至發生了士兵越界到劉備統治區屠殺劫掠百姓的惡性/事件。若不是負責西部邊境的校尉黃蓋處理迅速,立刻將犯事的士兵斬首,而黃蓋本人又是荊州人,和荊州士族多少能說上話,關羽說不定就要帶兵攻過來了。

  孫權專門為此事向劉備寫信道歉,但隨後還是調程普、韓當、潘璋、徐盛、陳武等將帶兵增員西線增強防禦。

  還好劉備是明事理之人,他留在荊州輔佐關羽的諸葛亮又是孫權身邊重臣諸葛瑾的親弟弟,這次的邊境摩擦沒有爆發成真正的衝突。

  除了和劉備勢力之間的問題,孫權還有另一件大事急需解決。先後被孫策、孫權兩兄弟信任,委以南方事的大將太史慈突發急病病逝了。

  孫權手中捧著一柄長劍,面無表情的詢問前往報喪的官員:“子義(太史慈字)的遺言真是這麽說的?”

  那官員為孫策早年安插在太史慈身邊,乃是孫氏的心腹,登時行禮道:“請主公相信我。”

  孫權拔出長劍,看著冰冷的劍鋒:“這還是我兄長當年用過的長劍,為表示對太史慈的敬意專門贈給了他。真沒有想到,太史慈的野心竟是如此之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太史慈想要做帶七尺劍的天子,想來是看不起這普通的三尺劍了。”

  那官員道:“可需要將太史慈的家人全抓起來。”

  “抓起來做什麽?我是那種沒有雅量之人嗎?”

  孫權將長劍插入劍鞘,扔給官員:“交給太史慈的兒子,告訴他,他們太史家要世世代代為我孫氏做持劍之人。”

  官員走了,孫權一人獨自坐在高坐上。

  “七尺劍啊…天下男兒又有哪個不想要呢?”

  ————

  三國小知識:
  1、歷史上京口是208年修建,濡須塢則是211年修建,石頭城也是211年開始修建。

  2、太史慈和孫策、孫權的關系比較像劉備和劉表的關系。太史慈的手下包括當初跟隨劉繇的一些文武大臣,還包括一些被孫策屠殺的江東士族。理論上太史慈應該算一個獨立的實力。當然,由於太史慈早死,而好巧,兩年後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破曹操,那些劉繇、太史慈留下的文武一下就認清了形勢,真正的歸入到孫權麾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