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之崛起西涼》第八十一章 下江南曹操伐東吳
  九月,曹操大軍到達襄陽。曹操從蔡瑁口中得知,荊州的錢糧多數都存放在江陵,恐怕劉備先到,佔據江陵,於是留下輜重,輕裝前行。正在急行軍之時,斥候回報,劉備已經率軍前往江陵了,曹操大驚失色。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鐵騎馬不停蹄急行軍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裡,終於在當陽縣的長板追上劉備。

  劉備得知曹操五千鐵騎殺來,隻得與諸葛亮、張飛等數百人人騎馬逃走,曹操當下俘獲了大量的馬匹和輜重。

  張飛見曹軍緊追不舍,當下請命率麾下二十余名騎兵斷後。張飛命士卒拆除橋梁,一人一馬,橫握丈八長矛,立於對岸。卻令士卒砍伐樹枝綁在馬尾之上,在兩側策馬飛奔。

  曹操率軍趕到,卻見張飛單槍匹馬立於岸邊,恐怕其後有伏兵,不敢追擊。卻在此時,遠遠望見兩側山坡之上塵土飛揚,更加認定,此處必有伏兵,更不敢向前了。

  張飛見曹操猶豫不決,於是大聲呵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是何道理。”

  張飛聲音很大,驚了曹軍校尉的戰馬,戰馬失控,拚命狂奔,將那名校尉甩落馬下,隨後又活活將他踩死。

  曹操見此,大驚之色,認為這是上天給他的警示,又見張飛毫無懼色,當下率軍後撤十裡。

  張飛見此,隨後率麾下騎兵去尋劉備。

  且說劉備狼狽出逃,從江夏帶出來的一萬人馬,此時只剩下不到百人,諸葛亮於是勸劉備退守江夏,劉備無奈,率殘兵退回江夏駐防。

  再說江東孫權,屯兵柴桑郡,得知曹操大軍已經攻下襄陽,劉琮投降了曹操,此時又星夜兼程進攻江陵,於是召集手下謀士商議對策。

  魯肅對孫權說道:“荊州與揚州相鄰,劉表治理荊州多年,民殷國富,山川險固,主公若是佔據,必定是成就帝業的資本。如今,劉表新喪,劉備新敗,劉琮束手,主公可派人前往江夏吊喪,與劉備交好,一同抵禦曹操,劉備必定心中大喜,如此大事可定。”

  孫權聞言點了點頭,隨後命魯肅過江前往江夏吊喪。

  卻說,劉備率殘軍回到江夏,與諸葛亮、劉琦商議對策。

  諸葛亮說道:“曹操兵峰正盛,此番不可與之相抗,不如交好江東孫權,以為外援,讓他與曹操南北相持,我等也可從中取利。”

  劉備聞言說道:“江東人才濟濟,孫權少年英雄,必定懷有大志,又豈會容得下某。”

  諸葛亮笑著說道:“如今曹操引五十萬之眾,虎距江漢,江東又怎會不派人來探聽虛實。若是江東來人,某借一葉扁舟,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必定說服孫權與曹操交惡,彼時若曹軍勝,我等就趁機取江東立足,若是孫權勝,我等就取荊州立足。”

  劉備聞言大喜,隨後說道:“孔明此計甚好,可是江東何時來人呢?”

  正在說話間,親兵來報,江東魯肅前來吊喪。

  諸葛亮聞言對劉琦問道:“昔日孫策亡時,荊州可派人吊喪?”

  劉琦回道:“孫權之父孫堅死於荊州,我等有殺父之仇,怎會通慶吊之禮。”

  諸葛亮聞言對劉備說道:“魯肅前來,定是來探聽曹軍虛實的。待會若是魯肅詢問曹軍虛實,主公隻可推脫說不知,問得緊時,就推給亮即可。”

  劉備隨後接待魯肅。

  一番吊念之後,魯肅對劉備說道:“久聞劉皇叔大名,無緣拜會,今日相見,實為欣慰。近日聽聞劉皇叔與曹操大戰,必定知道曹軍虛實,敢問皇叔:曹軍約有多少人馬?”

  劉備聞言說道:“備只顧逃命,哪裡還去查看曹軍幾許。”

  魯肅聞言,說道:“劉皇叔與曹軍幾番大戰,又怎會不知曹軍虛實?”

  劉備見推脫不掉,於是說道:“某實在不知,此事子敬可問孔明。”

  魯肅聞言說道:“孔明何在?”

  諸葛亮聞言,走出屏風,來見魯肅,一番行禮之後。

  魯肅說道:“仰慕孔明才華,今日得見,三生有幸。敢問孔明,曹軍戰力如何?”

  諸葛亮說道:“曹操的奸計,亮已盡知,奈何未曾料到劉琮束手就擒,拱手將荊襄六郡獻給曹操,亮隻恨心有余而力不足。”

  魯肅問道:“劉皇叔日後如何打算?”

  諸葛亮聞言說道:“我主與蒼梧太守吳巨有久,願往投之。”

  魯肅聞言說道:“吳巨乃是凡夫俗子,糧少兵微,不足成事,早晚被他人所滅,皇叔去投吳巨,吳巨又怎會相容。”

  諸葛亮聞言說道:“吳巨雖是兵少糧少,但可做棲身之所,暫且投之,以作他圖。”

  魯肅聞言說道:“皇叔何必舍近求遠,我主孫權,雄踞江東六郡之地,兵精糧足,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又肯禮賢下士,江東英雄多往投效。某為皇叔著想,不如派遣一心腹之人,與某一同去見我主,共圖大事。”

  諸葛亮聞言說道:“劉使君與孫將軍素來沒有交情,貿然前往,恐怕會白費口舌。”

  魯肅聞言說道:“孔明之兄就在江東做事,日日盼望能與孔明相見,孔明隨某一同過江,面見我主,必可成事。”

  劉備聞言急忙說道:“不可,孔明是某軍師,大事皆與之商議,孔明離去,某與何人議事。”

  諸葛亮聞言說道:“事情緊急,亮請命赴江東。”

  劉備聞言隻得應允。

  卻說,諸葛亮辭別了劉備、劉琦,登舟與魯肅前往柴桑去見孫權。舟船行到江中,魯肅對諸葛亮說道:“孔明見到我家主公,隻可言孫劉聯盟,卻不可說曹軍兵多將廣。”

  諸葛亮聞言說道:“不須子敬提醒,吾心中有數。”

  舟船靠岸之後,魯肅安排諸葛亮在館舍住下,然後去見孫權。孫權此時正在與眾人議事,聞知魯肅回來了,趕忙命人召魯肅進殿。

  孫權對魯肅說道:“子敬前往江夏,可探知曹軍虛實?”

  魯肅聞言說道:“此事某已心中有數,容私下告知。”

  孫權聞言不再多說,隨後命人將曹操檄文遞給魯肅,魯肅打開檄文,只見上面寫著: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旌旗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刺回音。”

  魯肅看完問道:“主公之意若何?”

  孫權說道:“還無定論。”

  張昭聞言,向前說道:“曹操擁兵百萬,借天子之名,討伐東吳,何以拒之。況且,主公仰仗的乃是長江天險,如今曹操已得荊州,長江之險與我等共有,何以拒之。不如順天承命,向曹操稱臣。那麽東吳百姓可安,江東六郡可保。”

  群臣都是附議,孫權見此,看向魯肅,卻見魯肅一言不發,於是命群臣退朝,自己轉身離開朝堂。

  魯肅見此,急忙去追孫權。

  孫權看著魯肅,呵斥道:“群臣都讓孤投降曹操,你卻聾子啞巴一般,默不作聲,是何道理?”

  魯肅聞言說道:“主公心中早有謀劃,眾人說什麽又有何用。”

  孫權聞言,說道:“你倒說說看,孤如何想的?”

  魯肅聞言,拱手說道:“江東眾人,誰都可降,眾人投降之後,曹操絕不會吝嗇高官厚祿,他們照樣可以為官為政。就算是某也可投降,某投降之後,大不了辭官隱居,幾畝青田,頤養天年。但是唯獨主公不能投降,主公知道劉琮投降之後的下場吧,曹操又怎麽能容得下主公呢!”

  孫權聞言,心中大定,笑著看向魯肅說道:“子敬啊,滿朝文武,俱言降曹,唯獨子敬懂孤心意,這真是天賜子敬與孤。”

  魯肅聞言說道:“主公,此去江夏吊喪,引得諸葛亮來到柴桑,諸葛亮輔助劉備,屢次大敗曹操,必然知道曹軍虛實。”

  孫權聞言說道:“今日天色已晚,明日早朝,子敬可帶孔明來見孤。”

  魯肅應諾而去。

  孫權回到府邸,吳夫人看著孫權愁眉苦臉,於是問道:“可是遇到難以決斷之事了。”

  孫尚香聞言,拉住吳夫人的胳膊說道:“娘,你看看哥哥,每次回家都哭喪著個臉,好像我們欠了他的錢似的。”

  吳夫人聞言,拉住孫尚香說道:“碎妮子,不可胡言亂語,你哥哥為了江東日日操勞,你怎可這麽說他,你先退下吧。”

  “哼,娘總是護著哥哥。我生氣了,走了”孫尚香說完,自顧自的離開了。

  吳夫人看著孫權問道:“孩兒可是有大事難決?”

  孫權聞言說道:“滿朝文武都讓我投降曹操,我實在不知如何是好了。”

  吳夫人說道:“你兄長臨終之言,你莫不是忘了。內室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曹操率軍來攻,這是外事,為何不召周瑜詢問。”

  孫權聞言,心中大喜,隨後辭別吳夫人,命親兵召周瑜來見。

  第二日,魯肅帶著諸葛亮,來到大殿議事。

  諸葛亮向孫權行禮,說道:“劉使君信使,諸葛亮拜見吳王。”

  孫權聞言,問道:“孔明為何事而來?”

  諸葛亮說道:“為救吳而來。”

  張昭聞言,出言諷刺的說道:“昭乃江東微末之人,久聞先生身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可有此事?”

  諸葛亮聞言說道:“這是吾與好友戲言而已。”

  張昭接著說道:“劉使君三顧茅廬,才請的先生出山,理應力挽狂瀾,席卷荊襄之地,為何卻白白落入曹操之手,先生對此如何看待呢?”

  諸葛亮聞言說道:“我主劉備若取荊州,易如反掌,只是劉使君素來忠義為先,不忍奪同宗之基業,劉景升幾次相讓,我主都做推脫,怎料天不遂人願,劉荊州病死,其子劉琮束手就擒,我主縱然有通天之能,又能如何是好。”

  張昭聞言說道:“若是如先生所說,就是自相矛盾,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者,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者,輔助弱小燕國,連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池。此二人都是濟世之才。先生久居隆中草屋,笑談風月,今番出山,輔助劉使君,理應除暴安良,奠定根基。可是,劉使君未得先生之前,尚且有根基之地,得先生之後,根基盡失,寄居江夏,緣何劉使君得了先生,反不如從前了呢?”

  諸葛亮笑著說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譬如人患有重病,隻可先用溫藥調節,待到身體稍強之時,在緩緩用藥。哪有一上來就用猛藥的,重病之人又豈能承受的起。劉使君昔日兵敗徐州,再敗汝南,不得已投往荊州劉表,劉表幾次相讓荊襄之地,劉使君一一推辭,此乃大義也。而後屯兵新野,新野小城,一馬平川,劉使君不過暫居此地,然而新野兵不萬,城牆矮小,糧草不足,尚且能火燒夏侯淵,曹仁五萬大軍來犯,白河之水,水淹三軍,曹仁倉皇逃往北方,折損三萬之眾。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我主劉備,心懷天下百姓,與曹操屢次大戰,豈是你等誇誇其談,坐立議事,紙上談兵之輩能比的。”

  張昭聞言,一時吃癟,默然退下。

  虞翻聞言,起身說道:“曹操擁兵百萬,大將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先生以為如何相抗?”

  諸葛亮聞言說道:“曹操收袁紹螻蟻之兵,聚劉表烏合之眾,雖稱百萬,又有何懼。”

  虞翻聞言,冷笑的說道:“劉使君兵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派先生來江東求援,還妄言不懼。”

  諸葛亮聞言說道:“劉使君以區區萬人之數如何敵得過曹操百萬暴虐之師,退守夏口,乃是靜待時機。你等虎距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卻勸吳王卑躬屈膝,面北而降,恐叫天下人恥笑。”

  虞翻無言以對,默然坐下。

  薛宗起身,拱手說道:“先生以為曹操是何人?”

  諸葛亮聞言,說道:“盡人皆知,曹操乃是漢賊,又何必多問。”

  薛宗聞言說道:“先生此言差矣,漢室苟延殘喘,至今已經四百年了,曹操率兵起義,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掃平北方,天下已得三分之一。所謂強弱自有定勢,我等又何必以軟擊石,自尋死路呢。”

  諸葛亮聞言,怒喝到:“無恥小人,你怎敢說書出此等無君無父之言,爾等世代食漢祿,做漢官,卻生此不忠不孝之心。人立於天地間,當以忠義為本,此番不臣之心,人神共憤,請勿複言。”

  薛宗無語,默默退到一旁。

  陸績聞言,向前說道:“曹操乃是相國曹參之後,劉備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然而無可考咎,眼下所見,乃是織席販屢之輩,又怎麽與曹操相提並論。”

  諸葛亮聞言,說道:“曹操雖是曹參之後,卻是霍亂漢室的賊子。劉使君乃是中山靖王之後,盡人皆知,況且漢高祖起於亭長,織席販屢又能如何。你這是小兒之見,也敢在吾面前賣弄。”

  黃蓋見眾人喋喋不休,於是向前說道:“孔明只會呈口舌之快,難道孔明三寸之舌能退百萬曹軍乎?”

  諸葛亮聞言說道:“非是亮要與眾人論辯,實在是眾人苦苦相逼,吾也是無奈,本為救吳而來,卻成了辯士,也罷,就此告辭。”

  孫權聞言,急忙喊道:“孔明且慢。孔明口口聲聲說為救吳而來,可有破敵之策。”

  諸葛亮聞言說道:“吾自有良策,只是不可與眾人說之。”

  孫權問道:“先生以為孤是戰是降?”

  諸葛亮聞言說道:“吳王應該降曹,也可保江東無憂。”

  孫權聞言說道:“劉使君屢戰屢敗,為何不願投降曹操?”

  諸葛亮卻是厲聲說道:“我主劉備乃是漢皇后裔,豈能降賊。”

  孫權聞言,一拍桌案,猛地起身,滿臉憋得通紅,努力平靜了好一會才說道:“孤意已決,非劉使君不能抗曹操。然則劉使君新敗,如何抗曹?”

  諸葛亮說道:“我主劉備江夏守軍尚有一萬,劉琦荊州兵還有兩萬,趙雲將軍巴郡還有一萬,共計四萬大軍,誓死不降曹操。”

  孫權聞言,默然不語,心想劉備只有四萬兵馬就敢與曹操相抗,我江東兵馬十萬,如何不能相抗,心裡暗暗下定決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