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崛起西涼》第二十五章 諸侯會盟
  五日後,袁紹、曹操等召集各路諸侯前往酸棗縣城內會盟,李應帶著石寬、龐德一行三人來到城門外,剛好碰見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被堵在城門外,劉備正試圖和門衛爭辯著什麽。這時候,李應走向前去,劉備看到李應到來,趕忙拱手對李應行禮,李應亦是回禮。隨後李應對著門衛說道:“某李應,奉隴西郡太守李參之命前來會盟,敢請放我等進去。”

  那守衛看了一眼李應,隨後說道:“李將軍恕罪,非是我等不放行,實在是袁將軍有命,郡守以下人員不得放入城中。”

  石寬聞言,大聲罵道:“狗眼看人低的東西,找打。”

  一旁的張飛見此,亦是大聲斥責著守衛,張飛看著石寬,越看越順眼,悄悄對劉備說道:“這黑漢子倒是合某脾氣,嘿嘿。”

  石寬卻沒有多看張飛一眼,好像沒怎麽注意到張飛。

  正當李應、劉備一行人和守衛僵持不下之時,曹操、公孫瓚兩人正好想要入城,看到城門處吵吵鬧鬧,隨即兩人趕忙前來看看。

  曹操來到近前,對著門衛問道:“何事如此喧鬧?”

  守衛趕忙向曹操行禮說道:“曹將軍,他們幾人想要入城會盟,奈何袁將軍下令官職太守以下者,不得入城,我等也是奉命行事。”

  曹操看著李應、劉備等人,見他們要麽氣度非凡,要麽膀大腰圓,隨即向守衛說道:“哪位袁將軍下的如此命令?”

  守衛回到:“回曹將軍,是袁本初將軍。”

  曹操聞言,大聲喊道:“哦,是袁紹。汝不聞英雄不問出處。放他們進去吧,袁紹那裡某去說就是了。”

  守衛領命,隨即放眾人進城去了。公孫瓚一進城門就邀請劉備等人同行,不久後就把李應等人甩在了身後。曹操倒是不慌不忙最後才進城去,看到落單的李應三人,不由得說道:“某乃曹操,字孟德,陳留郡人,敢問將軍尊姓?”

  李應隨即拱手對曹操說道:“某乃李應,字子瑜,隴西郡人。”

  曹操一聽頓時來了興趣,隨後問道:“將軍莫非就是三次大敗西涼鐵騎的李應,李子瑜?”

  李應說道:“正是。”

  曹操聽完不由得從頭到腳仔細打量著李應,隨後說道:“某實在沒想到子瑜竟然如此年輕,真不愧是少年英雄啊。”

  李應聞言,確是笑了笑說道:“曹將軍過譽了,將軍昔日舍身刺董卓,才真的是堪稱英雄是也。”

  曹操沒有反駁李應,而是牽著李應的手,兩人並肩來到盟軍大營。

  李應等人來到大營之時,各路諸侯都已經到齊了,看到曹操來到,隨即起身,迎接曹操。眾人順著曹操望去,竟然看到曹操牽著一位少年將軍,不由得側目視之。曹操注意到眾人的目光,隨後向眾人介紹道:“此乃西涼李應,眾人都聽說過吧。”說著看向馬騰微微一笑說道:“壽成將軍之子馬超就曾敗於此子之手。”

  馬騰確是說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孟德何故舊事重提。”

  曹操隨即告罪,說是不要誤會,絕無諷刺之意,只是話到此處,隨口言之。馬騰見曹操如此說,也沒再理會他,而是拱手坐下了。

  眾人都歸於坐席,李應則在曹操身旁就坐。相比於李應還有個坐席,劉備就只能站在公孫瓚旁邊,可見在各路諸侯的眼裡,壓根就沒把劉備、李應等人放在眼裡。

  眾人坐定,曹操起身對各路諸侯說道:“天子密詔,各路諸侯接詔。”

  等到眾人全部跪拜,隨即從懷中拿出聖旨,大聲念道:

  “賊臣董卓,篡奪朝綱,穢亂宮廷,殘害生靈,禍國弑君,朕泣血手詔,詔天下英雄率義軍入京勤王;廓清環宇,掃平奸賊,中興大漢。”

  待到曹操念完,眾人領命起身,雖然心裡都知道是曹操矯詔,但是表面上,一個個依然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李應確是看的好笑,只是沒表現出來,而是就這麽看著各路諸侯的表演。

  看到一個個表面上義憤填膺,心裡確是各懷鬼胎的各路諸侯,曹操冷笑一聲,隨即對眾人說道:“我等起兵,乃是奉天子密詔討賊,上合天意,下順民心。然而國不可無主,軍中不可無帥;某之意,推舉一位德高望重者擔任我等義軍之盟主,爾等以為如何?”

  眾人趕忙點頭應諾,看到這裡,曹操於是說道:“某之意,袁本初將軍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擔任盟主最為合適,汝等以為若何?”

  各路諸侯紛紛說好,只有袁術此時心裡卻一肚子的氣,都是袁家子弟,緣何袁紹做的,某做不得,心裡雖然這麽想,但是表面上,還是沒敢說什麽。

  袁紹隨即推辭,架不住各路諸侯的勸說,之後,就答應做盟主了。隨即清點兵馬,十八路大軍討伐董卓,直奔虎牢關而來。

  卻說,董卓聽聞,曹操擬矯詔號召各路諸侯直奔虎牢關而來。斥候回報,各路諸侯分別是:
  南陽郡太守袁術,兵馬二萬。

  冀州刺史韓馥,兵馬一萬。

  豫州刺史孔伷,兵馬一萬。

  兗州刺史劉岱,兵馬一萬。

  河內郡太守王匡,五千兵馬。

  陳郡太守孔邈,五千兵馬。

  北海郡太守孔融,五千兵馬。

  廣陵郡太守張超,五千兵馬。

  北平郡太守公孫瓚,一萬五千人。

  上黨郡太守張揚,八千兵馬。

  烏程侯長沙郡太守孫堅,兵馬一萬。

  祁鄉侯渤海郡太守袁紹,兵馬三萬。

  驍騎校尉曹操,三千兵馬。

  西涼太守馬騰,三千西涼鐵騎。

  徐州刺史陶謙,五千兵馬。

  除此之外,還有各路兵馬五千余人。

  董卓聞言破口大罵,隨即命令華雄為先鋒,李儒負責糧草輜重,董卓親自帶呂布鎮守大營,次日引兵前往虎牢關迎戰各路諸侯。

  兩日後,華雄所部趕到虎牢關布防。

  再說袁紹等各路諸侯,袁紹命孫堅所部為前鋒,袁術負責押運糧草輜重,自己帶領各路諸侯鎮守大營,徐徐往虎牢關而來。於三日後,在虎牢關外三十裡扎營。

  此時曹操急忙來見袁紹,說道:“袁盟主,董卓大軍未到,我等應當一鼓作氣猛攻虎牢關,為何安營扎寨。”

  袁紹聞言說道:“敵軍虛實不知,不可冒然攻城。”

  曹操見此,也不多說,拱手退下了。回營路上正好路過李應所部大營,隨即來見李應。曹操見到李應,對他說道:“袁紹此人多謀少斷,我方才勸他趁董卓大軍未到,直取虎牢關,他卻以不知敵軍虛實,將某打發了。”

  李應聞言說道:“孟德兄,何須惱火,大軍剛到,不可自挫銳氣,只要我等有心,戰機處處都是。”

  曹操聞言說道:“某有種預感,袁紹此人難成大事。子瑜之見,此戰之後何去何從?”

  李應知道曹操這是在拉攏自己,隨後笑了笑說道:“孟德兄,大戰在即,戰後再說不遲。”

  曹操聞言,不在說什麽,隨後也便離開了。望著離開的曹操,李應心裡在想,從認識曹操到現在,李應怎麽看曹操都像是一個忠君報國的忠臣,有時候甚至於不惜性命,難道歷史上的曹操竟然會是一個大忠臣。李應想到這裡隨即猛地搖了搖頭,打消了這個念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