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照著做,你就能掌控情緒》第9章 情商: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2)
  第9章 情商: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2)
  例如,三國時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領兵打仗能力可謂是足智多謀,年紀輕輕地就當了將軍。最初,許多老將都不服他,這麽年輕的後生怎能擔當如此大任?後來火燒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勝仗,大家這才對他另眼相看。智商這麽高的一個人,後來怎麽死的?說來可笑,是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三國演義》第56回就有記載,不管是真是假,它告訴我們有這樣一類人,即使他是成功者,也有軟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話,那就是致命傷。孔明三氣,他竟然馬上昏厥,斷氣了。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年壽只有36歲,這應該是周瑜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最佳時刻,他本來應該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但是他在順利的時候趾高氣揚,遇到逆境的時候,竟然抑鬱成疾。總之,他是一個心胸狹窄容不得人、愛動怒、愛生氣、嫉賢妒能的人,還多次想把諸葛亮乾掉。所以,他不僅沒有取得更大的勝利,還因過度的生氣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歎!可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決定了他將來能夠承擔什麽樣的大事,以及做到什麽樣的程度。在現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不少神童長大後最後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有大出息,為什麽?只能在性格上找原因。

  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智商介於90~110,而智商高於130的人則被稱為“天才”。有統計數據表明,“天才”在同齡人中的比率約為2%。人們常說,“天才與白癡只有一步的距離”。“高智商”有時候會被認為“低情商”,“高情商”有時也是一種“低智商”的表現。

  風靡世界的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天才的運動員、戰士、商人,可是我們知道他從小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癡。他真的是白癡嗎?智力的遲鈍固然令人與成功有了距離,但是成功不一定永遠屬於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屬於高智商與高情商完美結合的人。我們可以從阿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與“白癡”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著於一點,竭盡全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人生道路上,面前的困難重重,因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鬱寡歡。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隻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鬥,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

  沒有心靈雜念的人,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若輕。正是因為他的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這絕不是僅僅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解釋的。所以,我們寧願相信,只有保持阿甘這種生活態度和堅強意志的人,才能夠用信念減輕自己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負,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最終的輝煌。

  《阿甘正傳》獲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導演是羅伯特·澤梅基斯。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影響了一代人關於人生的思考:在我們的身邊,究竟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人們常常認為,智商高的少年與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愛獨處、易怒、脾氣不好等等。但德國馬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德特勒夫·羅斯特教授卻指出,這一偏見並無根據,“天才”少年的情商與普通少年並無明顯差別。這些少年由於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認為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也具有較強能力,因此往往需要獨立自主地處理更多的事情,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比普通孩子高一些,從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顯得離群索居。而普通少年則要輕松一些,在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優待相對更多。這可能是導致兩者性格表現方面出現差異的原因。如果一個高智商的“天才”沒有正常的“情商”,這樣的“天才”是站不住腳的,愛因斯坦的例子最明顯。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降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便對各種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個指南針,那是一個兒童玩具。當阿爾伯特注視著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針”時,他興奮得簡直坐立不安了。他覺得這個小東西是那麽的神奇,當時雖然不懂得什麽是磁場理論,但他卻本能地感覺到,自然界蘊藏著無數的奧秘,自己正站在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的門前,於是,他從小便產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欲望。憑著自己的高智商,愛因斯坦在科學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穎,不可思議。直到今天,他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相對論,關於微小粒子的理論——量子論等,仍極大地影響著科學家對原子和宇宙的看法。

  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實地被稱為“天才”,但愛因斯坦肯定當之無愧。他的理論幾乎改變了物理學的每一個范疇。如果沒有這些理論,現在的激光、電視、電腦、宇宙航天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會出現。但是,愛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學時期並不愉快,老師們都認為他並不很聰明,對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師送來了他的成績報告單,他的父親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師對他的父親說:“這孩子智力遲鈍,不喜歡同人交往,老是糊裡糊塗地在自己的夢囈中遊蕩。”同學們還給愛因斯坦起了一個綽號——“孤獨小老頭”。但阿爾伯特並沒有察覺到長輩的擔憂,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觀,他的心智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想要奔馳。他覺得自己是孤零零一個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他不需要什麽夥伴。他在花園裡玩耍,或者在街上邊走邊唱自己編的歌曲,他難以置信地過著快樂的日子。

  情商的鍛煉與藝術的修養密切相關,愛因斯坦對音樂的迷戀不亞於對自然的癡迷。愛因斯坦的母親是位頗有才華的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他從6歲開始學拉小提琴。音樂使他興奮異常,每當他的母親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莫扎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出神地聽著。雖然他精於音樂,但很多學科的成績都很差。可是,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12歲到16歲這段時期,愛因斯坦熟悉了數學的基本原理,並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數學和理論科學的專長得到了公認。

  1896年,他進入聯邦工技學院物理數學系就學,4年後畢業。直到1902年,他在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個“三級技術鑒定員”的職位,他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伏案計算著數字,而心裡卻夢想著天上的群星。他告訴他的女朋友:“我一直在試圖解決空間和時間的問題。”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了《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提出了量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經典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開拓了量子力學領域的研究,這也使他在1921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運動物理的電動力學》。這一理論的創立,不但揭示了力學運動和電磁學運動在運動學上的本質統一性,而且也為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0世紀的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寫信對愛因斯坦說:“您的理論將要帶來的是如同曾經為哥白尼的世界觀所進行的戰鬥。”並推薦愛因斯坦於1908年成為了伯爾尼大學的副教授。但是普朗克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給物理學帶來的深刻變化。愛因斯坦以時空相對觀念取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向束縛人類幾千年的經驗和流傳科學界近300年的權威提出了挑戰。1919年的日全食觀測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做出的預測吻合。11月10日《紐約時報》以“天上的光全是歪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勝利了!”作為醒目的標題發表。對愛因斯坦來說,科學重於一切。科學就是他的生命,他虔誠地為此獻身。直到晚年,探求上帝的微妙、尋求秩序和諧的自然法則的願望仍盤踞在他的心中。

  因此,我們對於“天才”的概念不能僅僅局限於智力的高低,“情商”因素的影響絕對不能忽視。愛因斯坦的心境可以說是一種執著與癡迷、平靜而遼遠的,並且在音樂藝術的世界裡,他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他不會孤獨、寂寞、絕望、憂鬱成疾。這些所有的“情商”因素對他的成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情緒掌控術 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一名兒童保健專家介紹說,曾有一位10多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醫院谘詢。這名男孩非常內向,在醫生詢問情況時總是低著頭不說話。

  從孩子的媽媽那裡了解到,孩子小時候還是挺活潑的,嘴也非常甜。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父母從小給他購買各類益智玩具,此外還幫他報名書法班、圍棋班等。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話越來越少,做什麽事情都顯得沒有信心。

  經過醫生的詢問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視對男孩的“智商”培養,但在平時卻並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對他性格的變化也不甚關注,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孩子的“情商”比較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情感智力》。該書系統而全面地將情緒智商方面的內容介紹給了大眾,一時風靡全球。與此同時,“情商”這一概念也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廣受關注。在這本書中,戈爾曼教授提到了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如人們普遍感到孤單、憂鬱、任性、焦慮、衝動等——這引起了大眾的強烈共鳴。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種生活狀態呢?人們雖然找到了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屬情商。

  情商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對其能否取得成功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戈爾曼教授認為,情感智力方面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 自我意識
  擁有它,你就能理解自己的情感,並在它們發生時,認識到這一點。你的情緒反應把你引導進不同的情景中,當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時,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2. 自信
  自信建立在對自己的局限性的現實認知的基礎上。自信的人知道,什麽時候應該信任自己的決定,以及什麽時候應該順從他人的意見和觀點。為了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自信的人敢於持續地去面對新的挑戰,因為這些挑戰可以不斷拓展個人的潛力。

  3. 自我調節
  這種能力能夠促使你始終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目標上,在目標完全實現以前,不會因進步過於細微而裹足不前;它還能使你迅速地從挫折中恢復過來,重新看清自己的終極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必須排除破壞性情緒的回應。你將通過持續地與自己最重要的需求保持聯系,而不斷地激勵自己。

  4. 激勵

  這種能力能夠促使你去關注他人的需要、偏好、價值觀、目標和個人實力,並以此激勵他們。

  5. 移情作用
  具有移情作用,你就能與他人的需要、價值觀、希望及觀點相契合,你可以通過積極地把自己置身於對方的位置上而感知對方的感情和思維。

  6. 社交敏感性

  快速而又良好地解讀當下的情景,無論是口語的還是非口語的,它能夠讓你了解和適應與你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的意圖。你在團體交往活動中的敏感性,使你能夠確認團體中誰是最有勢力的人,並與他人的文化類型保持一致。

  7. 說服力

  擁有良好情感智力的人擅長於解讀他人的意圖和希望,並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他們具有不斷開發雙贏思維的習慣,努力尋求使個人目標與他人目標保持協調的途徑。

  8. 衝突管理
  具有這種能力,你就能夠在衝突發生以前預防它,並把注意的焦點轉移到更富有成效的行動過程上。如果衝突不斷升級,你可以通過聚焦衝突雙方的意圖來解決它,因為衝突雙方都是出於關心自己最大利益的意圖。

  研究表明,僅看智商,基本不能說明人們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或生活是否幸福。如果說智商高低與人們事業成功與否有多大聯系的話,智商高低所起的作用,最高估計也不過25%。有一份較謹慎的分析報告認為,更準確的數字是不超過10%,大概為4%。

  但是,在強調認知能力的學科中,也會有情感智商似乎影響不大的現象。出現這種矛盾,是因為這些學科的入門要求極高。進入專業技術領域工作的智商門檻通常為110~120,跨過了高智商這個攔路虎,進去的每個人都是佼佼者,在承擔相對獨立的專業技術工作中,情商也就無競爭可言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取成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每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部下成功。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成功的方法有千萬個,但是看我們周圍,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尤其是身處當今飛速發展社會的人們,如果不能及時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最終敗在自己手裡的人絕不在少數。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