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雪恥之念,訓話勳貴
心動不如行動,嘴皮子一動,八個字一喊,鹽巴到手哈!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眼見別人得了實惠,哪怕是一點點,也有足夠的誘惑。
還在猶豫的夷人眼睛亮了,紛紛奔過去。時間不大,南腔北調的喊聲便響了起來。
光喊兩句口號還只是開始,有沒有托兒,你懂的。而當兵所給的五斤鹽、三十畝地,更是非常有誘惑力的條件。
但在明朝,對於少數民族的歧視,使征召夷人士兵並不容易被接受。有了喊口號就給鹽的守諾誠信,就給參軍入伍鋪平了道路。
這是巡撫傅宗龍想出來的辦法,更好地貫徹執行皇帝的計劃。古代就有立木為信的典故,傅宗龍只是隨手拿來一用而已。
而之所以要在明軍當中招募少數民族士兵,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平定奢安之亂的權宜之計。
在朱由校的設想中,增加明軍中歸化士兵的比例,首先是有利於在短期增強平定奢安叛亂的實力。
隨著對叛軍越來越嚴密的封鎖,物資匱乏,特別是食鹽的短缺,以及明廷所采取的政治攻勢,將使叛軍內部產生分裂和動搖。
而很多歸化夷人對水西的地形地勢比較熟悉,這正是明軍的弱點。同時,他們在兩軍對戰時的喊話勸降,也將起來瓦解敵人的效果。
從長遠來看,使更多的夷人歸屬到官府的管轄,也是對土司實力的削弱。他們如果生活得好,對仍處於土司治下的夷人也是一種宣傳和鼓動。
要知道,在土司統治下的普通夷人,就是生活艱難且毫無自由和權利的奴隸。
大明好歹是封建社會呀,比奴隸社會高級一代呢!百姓的生活嘛,會越來越好的,也總比奴隸要強一些。
說白了,使越來越多的夷人歸化,真正納入到大明的官府管轄,這不就是變相的“改土歸流”嗎?
朱由校敢下決心,爭取五年平遼,奢安之亂也不會低於這個時限。
但在大明全部“改土歸流”,他保守估計也要花個三五十年,還要伴隨著戰爭和死傷。
俗話說: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所以,能夠加快“改土歸流”進程的舉措,他都不殫去試一試。
一個夷人來到招兵處,怪腔怪調地表示自己要參軍的想法。
身材高大,赤著雙足,膚色黝黑,站在那裡,就象半截黑鐵塔似的,樣子十分彪悍。
一個年歲大的夷人上來充當翻譯,一問一答,然後再轉述給旁邊的書記官。
沙瑪布達,男,二十二歲,彝族,身高六尺一……書記官刷刷記錄著,卻被旁邊突然爆發的喧嘩聲吸引了目光。
招兵處旁邊放著幾個石鎖,算是體檢的設施。一個壯漢正掄著石鎖耍把式,引得旁觀者驚呼叫好。
布達見書記官移目觀看,似乎忘了自己的事情,不由得眉頭一皺,哼了一聲,大步而去,抓起一個更重的石鎖,左手倒右手,也耍了起來。
掄了一會兒,布達才放下石鎖,走到書記官前挺胸站定,臉不紅、氣不喘,大眼珠子盯著書記官。
書記官不以為意,呵呵一笑,提筆寫完,拿起塊號牌向布達招了招。
一個彝族翻譯把號牌給了布達,又向他解釋清楚具體章程,讓他拿號牌去另一邊的軍營報到。
不遠處,以糧食換鹽的席棚前也是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不時還有裝扮與漢人迥異的夷人婦女,挑起扁擔說笑著結伴而行。
貴州不是缺鹽嘛,不是鹽貴嘛,那就用平價鹽來收買人心。而換來的糧食還可以充作軍需,節省了費用,一舉兩得啊。
而貴州的百姓遇到這樣的好機會能不踴躍?糧食缺點,吃糠咽菜也能應付,廉價又寶貴的鹽巴可不是老到碰到的。
敢實行這樣的舉措,也表明明軍已經完成封鎖,並且十分嚴密,不擔心有人能偷運進叛賊盤踞的地區。
若論戰力,水西叛軍與建奴不可同日而語,連明軍也是不及。不過是仗著複雜的地形地勢,使明軍難以攻取。
現在的明軍已經穩住陣腳,不斷地訓練整頓,不斷地換裝加強,並采取守勢,隻封鎖住交通要道、河流渡口。
水西叛軍想要扭轉形勢,就只能主動出擊。離開了地利,水西叛軍的數次進攻都被明軍所擊退,越來越陷入窘困境地。
這與建奴所處的形勢也頗為相似,進攻吧,頭不夠鐵;不動呢,是坐困待死。反正就是進退兩難,擺脫不了被動。
貴陽巡撫衙門,傅宗龍剛剛接見完一批從武學派來的軍官,在書房內給皇帝寫著密奏。
這不僅是一場平叛的戰爭,朝廷還趁此機會整頓軍伍、提升戰力。邊軍強,內地兵弱,朱由校要改變這樣的局面。
通過不斷進行的軍官調動,朱由校能夠更牢固地掌握軍隊。而在這些舉措的背後,則是朱由校更加長遠的復仇計劃。
在萬歷年間,最令人熟悉的應該就是三大征,並且都取得了勝利,很令人振奮不是。
但在西南極邊之地,還有一場歷時幾十年的戰爭,並不太為人所知。戰爭的結果以明朝的失敗而告終,並失去了很大很大一片土地,那就是明緬戰爭。
在明神宗萬歷時,緬甸的東籲王朝逐漸發展起來,擴張版圖,兼並了今緬甸大部分地區。
而原來歸屬明朝的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先後被其佔領。
但明朝政府卻對此不聞不問,聽任其發展,無疑是助長了東籲王朝的野心。
萬歷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深入現在國境上百公裡,兵鋒直指楚雄、大理。
這個時候,明廷才坐不住了,派出名將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
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綎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嶽鳳。
嶽鳳投降後,緬軍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萬歷十二年,緬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
自此,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嶽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
但明緬戰爭並沒有至此結束,萬歷十三年開始,由於朝政腐敗,邊地又開始被緬甸蠶食,並向今景洪、西盟、臨滄、騰衝等地大舉擴張。
最後一次戰爭在萬歷三十年爆發,明朝最終由於援朝戰役爆發而無力南顧,開始與緬甸講和。
最終,明緬戰爭以明朝割讓孟養、木邦、興威(今緬甸登尼)為條件,兩國才算恢復了“正常”關系。
或許明廷並沒把那些宣慰使司的地盤當成固有領土,也不承認這是割讓,認為這是恥辱。
但朱由校卻為此耿耿於懷,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呀,不是小數目。況且,這也只是暫時的安寧,沒有滿足緬甸的野心。
他記得到了清朝,還和緬甸打過幾場大仗。而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就是被緬甸獻給吳三桂,宣告了南明的終結。
這樣一個反覆無常的國家,朱由校不準備留給子孫去處理。等到平遼成功,他便要洗雪恥辱,兵發西南。
而且,事實已經證明,鎮守滇省的明軍已經衰弱。世鎮雲南的沐家,也沒有了初代國公沐英的勇武和謀略。
借著平定奢安之亂,朱由校就準備打造出能戰敢戰的軍隊。這是檢驗和鍛煉軍隊戰力的最佳實驗場,實戰就是唯一標準。
傅宗龍顯然不可能知道皇帝的雄心壯志,以守為攻、封鎖圍困、屯田留兵等策略正在見到效果,水外的叛軍也被逐步剪除,他正信心滿滿地向皇帝報喜呢!
………………
京師。
春天的氣息更加濃厚,積雪差不多都化盡,殿簷的滴水也變得稀稀拉拉。
雖然不知道水西的最新情況,但從幾次戰報上看,水西叛軍數次反攻,都被明軍擊退,整個戰爭形勢差不多已經穩定下來。
只要穩定住戰線,憑水西的人力和資源,怎麽能耗得過大明?何況,大明現在的掌舵人朱由校,還是辣麽的會攬財。
大殿內,肅立著幾十名京師勳貴,面色各異,正在聽著皇帝在侃侃而談。
明朝建立之初,朱八八授命開國勳貴管理各種軍政庶務,其後又對其展開了一系列致命打擊。
到了明代中期,朝廷逐步形成“禁勳臣預九卿事”和“以文統武”的政策,勳臣位高權低的政治地位基本固定下來。
明廷抑製勳貴介入朝政的體制,延續了秦漢以降,尤其是隋唐科舉製建立以後,注重能力資格的官僚政治的歷史發展趨勢。
但明代勳臣依舊與皇帝關系特殊,他們世代保有尊容的寄生階級地位,法定身份在一般文武大臣之上。
整體而言,勳臣位高權低,權位不相稱。但他們的職權又性質獨特,非其他朝臣可染指。比如提督京、團營之權等等。
這種扭曲的權位狀況更加劇了勳貴的腐化,使他們成為長期盤踞在兩京朝堂之上的“準政治階層”。
但這種情形在去年便發生了改變,朱由校通過整頓京營、開辦武學,逐漸把勳貴排除在外,直到他完全掌握了京師的軍隊。
不僅如此,通過調人換崗,皇宮內的侍衛也被更換大半,現在由錦衣衛千戶盧劍星負責。
而這些措施落實完成之後,朱由校面對勳貴的底氣很足,話語也是甚不客氣。
“……不準官員從商的諭旨自下達,已經過了規定的期限,可有些人視諭旨於無物,藐視朕躬。今日召你們前來,便是來說此事。”
朱由校的目光很冷,掃過殿下人等,將他們的表情盡收眼底,心中發出冷笑。
“不用向朕訴苦,說什麽要養一大家子,俸祿不夠花,要經商貼補。算算你們自封爵到如今,田地賞賜了多少,俸祿又拿了多少,又為朝廷做了多大的貢獻?”
“再看看你們的兒孫,有幾個為國效力,又有多少遊手好閑、坐食終老?科舉考不上,那武學、新學呢,又有幾個求上進入學的?”
皇帝的聲音在殿內回蕩,重重地敲在勳貴們的心上。這話說得挺重,就差指著鼻子罵都是混吃等死的廢物了。
朱由校對這些勳貴沒有什麽好感,明亡之時,有幾個與國休戚?寥寥數人而已。
反倒是投降得很積極,更有成國公朱純臣這樣開門迎闖王的。拿著國家俸祿和賞賜幾百年,一點感恩報效的心都沒有,連太監都不如。
“成國公——”朱由校緩了口氣,陰沉著臉開始點名了。
“微臣在。”成國公朱純臣上前一步,躬身施禮。
朱由校眯了下眼睛,沉聲道:“你家的商隊為何沒有解散?在京師和揚州的商鋪呢,為何還在經營?”
朱純臣咽了口唾沫,想辯解卻又想不到什麽借口。
這事要往大裡說,可是抗旨不遵,就看皇帝是不是給勳貴們留點情面,輕輕放過了。
而且,皇帝剛剛已經把家庭困難的借口給堵死了。你還說,找抽啊!
“啟奏萬歲。”朱純臣苦著臉,勉強想到了理由,狡辯道:“非是微臣不想遵旨照辦,而是商務上牽扯極多,有欠有還,十分複雜麻煩。還望萬歲再寬限些時日。”
這是要繼續拖呀,以為朕記性不好,或是以為這政策就是一陣風?
朱由校抿了下嘴角,不動聲色地說道:“既是複雜麻煩,如此長的時間都處理不好,朕就派人幫幫成國公。”
朱純臣愣了一下,不知道皇帝要怎麽幫他。
殿內其他人也不明所以,互相交換眼神,紛紛露出迷惑猜疑的神色。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