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各人心思總不同
要說兵力和實力,遼鎮當屬第一。
已經從山海關抽調了兩批官兵,全部編入作戰部隊,在兵力上可以和建奴主力展開對決。
說到實力,遼鎮還是唯一裝備紅夷大炮,以及眾多新式火炮的部隊。除了火炮,還有戰馬,數量之多,亦是全國明軍之冠。
這還只是目前的數據,朱由校要調派的京營上萬飛騎,也將在秋後抵達,使遼鎮的實力再漲一截。
毛文龍想封爵,熊廷弼則認為平遼結束,他應該能升為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部長。
孫承宗老了,平遼之後,多半會任內閣首輔或次輔。兵部尚書的位子空出來,論資歷,論軍功,好象只有他熊大臭嘴最夠資格。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沒人不想升官,不想發財。所謂的功利之心,說白了,也是上進之心。
就是老熊淡泊名利,可遼鎮的官兵呢?將領想得軍功而晉升,士兵想著打完仗得功田安生過日子。
而經過了廣寧、寧遠的防禦戰,飛騎龍騎的聯手破敵、生擒阿敏,遼鎮官兵的士氣為之大振,已經完全擺脫了對建奴的恐懼。
將領們私下裡就常議論,兵力最多,裝備最強,平遼之戰若是被東江鎮搶了大功,可是丟了大臉。日後遇到東江鎮的官兵,頭都抬不起來。
熊廷弼對此很是欣慰,從懼戰到求戰,這樣的變化在兩年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而這兩年來,朝廷的投入有多大,老熊是算都不敢算。萬歲已經兩年沒看到金花銀了,而這些錢財,也不過是投入遼東的很小部分。
平遼戰事再拖下去,皇家的日子沒法過了吧?老熊每想到此,都忍不住苦笑。
皇帝的心急可以理解,想要在明年完成平遼戰爭,也不是不切實際。但熊廷弼知道,這也不是很容易,謀劃周詳則是能否成功的第一步。
直搗遼陽,固然凶狠,但遼陽也必然是建奴要全力防守的要地。依著建奴的作戰特點,守遼陽,也必然是在遼陽外圍進行野戰,而不是龜縮防禦。
遼鎮兵力比建奴要多,但絕對優勢談不上;裝備也要強大,但步炮騎協同也沒有經過實戰的演練。
所以,熊廷弼想為遼鎮搶軍功,卻也保持著幾分謹慎之心。
現在,內喀爾喀五部聯盟已經全部倒向明國,這絕對是個可資利用的籌碼。而且,遼河套對於明軍來說,已不是什麽阻礙,並不必拘於一地穿越而過。
說得簡單一些,從鎮武堡、西平堡直搗遼陽是最直接的路線;而從鎮遠堡、中安堡出動,略向東北,直撲沈陽,也是可行之策。
再保守一些,就是從沿海地區進軍,與遼南明軍在蓋州衛或營口會師,再向北攻打海州、鞍山,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進逼遼陽。
而從皇帝的密奏中,雖然還未最後確定戰略布署,但傾向於保守的戰法,並開始付諸實施,還是很明顯的。
這也不奇怪,萬歲一直很謹慎,很穩健。盡管心裡很急,卻很少兵行險著。
遼南明軍已經在蓋州衛駐兵,並迅速構築了防禦工事,基本上已經穩固佔領。
熊廷弼也下令出動水師,由遼河口進入遼河,先作偵察探悉,然後再出動人馬,佔領營口,與蓋州衛形成犄角之勢。
這樣的布署並不是完全行動,只是通過海路做到了打折扣的連成一片。
畢竟要連通陸路的話,遼鎮明軍就要越過大遼河、雙台子河、三岔河。浮橋當然可以搭建,可熊廷弼覺得現在行動還有些早。
而且,建奴屢經挫敗,實施收縮戰略後,也不太可能貿然出動,去攻打沿海的明軍堡壘。
所以,即便陸路不連通,熊廷弼也不是很擔心營口遭到攻擊。建奴的頭有多鐵,還敢來撞個頭破血流?
熊廷弼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廣寧的防禦體系,構築各堡寨的工事,派兵駐守,使建奴無可乘之機。
不能光想著明年冬春開始反攻,還要考慮到河水封凍,建奴發動襲攻的可能。
熊廷弼舉起了望遠鏡,瞭望著對岸,以及周邊的地形地勢。
河水阻隔還只是一個困難,沼澤濕地更難行進,尤其是輜重車輛。
“戚少保與倭寇作戰時,曾遇到泥濘的灘塗地,他令士兵負草夜行,用草鋪出一條通路,直搗倭寇佔據的小島……”
聽著後面將領的議論,熊廷弼抿起了嘴角。這樣的辦法或許可行,也隻適用於小部隊,對於千軍萬馬來說,就不適用了。
而白話得起勁兒的那位,不知哪裡聽來的故事,竟信以為真,還向別人炫耀呢!
回去再好好考慮斟酌,待入京面聖時,定能找到最好的反攻策略,爭取用一年或兩年的時間平定遼東。
熊廷弼想到這裡,拔轉馬頭,率先馳去。
…………………………
蓋州衛城。
登鎮總兵張可大立於城頭,瞭望著城外縱橫的壕溝胸牆工事,微微頜首。
即便是沒有城牆的居高臨下,光憑著野戰防禦工事,五千明軍也足以抵擋住數萬建奴的進攻。
盡管在策應劉興祚反正的作戰中,登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張可大心裡也清楚,從戰力上比較,登鎮官兵是不如久經戰事的遼南兩協的。
實戰經驗相當重要,登鎮官兵欠缺的就是這一點。還有津鎮的官兵,也有同樣的問題。
登鎮的張榜和津鎮的賀讚所率的部隊要好一些,他們與張盤、孔有德並肩作戰過,部隊也經歷過戰爭的鍛煉。
所以,登、津兩鎮的官兵的配合作戰,多半是防守城池,使東江鎮的左右兩協能夠騰出手腳。
張可大對此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並不奢望在短時間內使所率的部隊達到左右兩協的戰力水平。
本來登鎮官兵也有自身的優點,那就是適應船隻航行,並有些海軍陸戰隊的意思。
可建奴收縮後,沿海地區幾乎全部放棄,張可大想率兵登陸襲擾,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而此次蓋州衛駐防,並不意外又是登鎮官兵的任務。鑒於蓋州衛已經成為直面建奴的前線,張可大是相當認真和慎重,親自監督工事的修築。
“大人。”旁邊的一個軍官躬身說道:“登鎮官兵的訓練,是老公祖(袁可立)親自監督,不會比其它軍鎮差得很多吧?”
張可大搖了搖頭,說道:“訓練是訓練,實戰經驗不可或缺。某知你們立功心切,但現在卻不是時候。”
停頓了一下,張可大伸手指了指連雲島的方向,說道:“遼河、三岔河等探悉完畢,水師出動,才是登鎮官兵最為擅長的行動。”
“聽說老公祖要移府旅順,不知是在何時?”另一個軍官岔開話題,問起了袁可立移府的事情。
在這些軍官將領看來,袁可立是節製東江、登鎮的主官,若能移府至旅順,他們這些登鎮官兵的腰杆會挺得更直。
“朝廷尚未定奪。”張可大擺了擺手,說道:“這事不是咱們能操心的,還是專心練好兵守好城吧!”
張可大並不同意袁可立移府旅順,他相信朝廷也不會允許。
現在的遼南明軍,包括了東江、登、津三鎮的官兵,接下來還有要在沿海地帶連成一片的遼鎮。
要統一指揮的話,張可大認為熊廷弼比袁可立更合適。而登鎮的兩個協,將調去皮島,由毛文龍指揮,這也間接證實了張可大的猜測。
熊廷弼和毛文龍,將是平遼的最高指揮官,指揮所部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對建奴發動進攻。
如果袁可立移府旅順,這個事權就有點亂。袁可立和熊廷弼可都是巡撫,熊廷弼更有遼東巡撫的官職,似乎更加名正言順。
當然,袁可立對於東江和登鎮的節製,並不是啥都管。至少,袁可立不太直接指揮作戰。
“大人——”一個通訊兵飛跑上來,單膝跪地施禮已畢,把手上的書信呈給了張可大。
張可大看過封驗,才打開展信閱讀。這是袁可立寫來的,內容嘛,與張可大猜想的差不多。
看過書信,張可大也不向眾將傳達。本來就不是什麽命令,更象是私人間的書信通訊。
…………………….
遼南一役,東江左右兩協和登鎮的一個協在混戰中擊敗了代善的兩紅旗,等於是徹底穩固了金州這個根據地。
旅大地區由登鎮一個協接防後,左右兩協便分別在複州衛和欒古關駐防休整,補充人馬。
相對於熊廷弼、毛文龍等人,張盤和孔有德對於明年冬春的大反攻還知之甚少。他們也只能從朝廷加大的後勤供應上,猜測將有大行動。
“老張,你看地圖,要攻遼陽的話,咱們正好是南路。”孔有德的手指在地圖上劃動,“拿下海州衛,再攻下鞍山,就只剩下遼陽了。”
張盤對此只是笑了笑,說道:“光複遼陽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但依咱們的兵力,恐怕還夠不上主力。”
“主力是遼鎮?”孔有德剛說完就擺了擺手,示意張盤不用回答,接著說道:“十有八九是這樣,咱們確實搶不過遼鎮,除非本部的人馬和咱們在一起。”
“不管是主攻,還是策應,大行動是肯定的。”張盤看了看地圖,伸手在遼陽、沈陽的位置上點了點,說道:“光複此兩地,建奴就只能退回建州衛苟延殘喘了。”
孔有德點頭表示讚同,悠然地取出一根煙,點著後愜意地猛吸了一口。半晌,緲緲煙霧才從他的口鼻中縷縷冒出。
張盤也習慣了,聳聳肩膀,又低頭研究起地圖來。
“等平遼勝利了,咱們的軍功怕是不夠封爵吧?”孔有德說完就自失地笑了笑,說道:“毛帥應該夠格,咱們還得繼續熬。”
張盤對此不以為意,拱了拱手,說道:“萬歲英明,不會虧待有功之臣。”
“萬歲英明。”孔有德也拱了拱手,接著笑道:“要是能給軍漢發煙,就更英明神武了。”
張盤知道孔有德就是隨便一說,按他的俸祿,抽煙根本不算什麽。當然,除了煙酒,能花錢的地方更多了,可不象一兩年前,有錢也沒地方花。
哈哈笑了兩聲,算是揭過了這個玩笑,張盤伸手相招,指著地圖說道:“或許咱們不會北進,而是向東與本部連成一片。”
孔有德只是看了一眼地圖,便搖頭道:“某覺得不太可能。建奴已棄沿海之地,咱們佔了也意義不大。再說與本部連成一片,好象對戰局也沒有大的作用。”
說著,他伸手劃了一下,說道:“向北推進,壓迫建奴,逼其不得不戰,才是上策。”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張盤苦笑了一下,說道:“消耗建奴的人力,很有效果,但某覺得應該還有更好的辦法。”
“慈不掌兵。”孔有德簡短地評價,也算是提醒,起身說道:“新運來的火炮還沒看過,一起去瞧瞧。日後作戰也好安排,更好地發揮威力。”
張盤收好地圖,才跟著孔有德出屋,騎上戰馬,帶著幾個親兵,馳往演練場。
……………………
遼東自古便是“英雄百戰之地,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然天下安危常系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擾則天下金鼓互鳴……”
盡管朱由校對此不是理解得很透徹,但並不妨礙他傾盡全力來平定遼東,解決建奴。
通過密奏,皇帝也了解到了前線指揮官和將領的心理變化。
時過兩年,遼東明軍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說是脫胎換骨,也不過分。
將領們積極求戰,自然也是好事,想立軍功也沒問題。
但如何使各部精誠團結,密切協同,打好這決定性的大反攻,朱由校還是頗費腦筋的。
熊廷弼和毛文龍不和,似乎已成為定論。但朱由校讓人調查過,發現事情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各軍鎮爭功,這也正常,只要不影響作戰。當然,告誡是一定要的,讓他們不要因小失大,更不要因此而使戰事陷入不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