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真是大昏君》第368章 獨一無二的《永樂大典》
  第368章 獨一無二的《永樂大典》

  盡管《大明論壇》報上已經預告了大災患的來臨,但有多少人相信,卻很令人懷疑。

  包括徐光啟和陳子龍在內,連他們都不是很確信,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但皇帝卻是非常認真,不斷給地方督撫下旨,要他們做出防災抗災的預案,並大力建設水利設施。

  在平叛戰爭消耗巨大的情況下,皇帝還能拿出內帑對基礎設施進行投入,可見皇帝的重視程度。

  除了將北方各省的徭役轉為本省內的水利、道路建設外,皇帝還給徐光啟等農業專家布置了任務,對早熟短季作物進行實驗,挑選合適品種,總結種植經驗。

  小冰河期的大災患持續時間長,但也不是只在一省一地肆虐。先是陝西,後是河南,再是河北和山東,連江南地區也會受到影響。

  這樣大范圍的災情,需要多方面的準備,移民是一個辦法,但也不能把受災省份的百姓都搬空吧?

  所以,朱由校的思路是能種就種,不管是蔬菜,還是作物,能吃就行。而短季早熟的,因為需要的時間短,相對來說,受到災患的影響也較小。

  就象現在的遼民安置,已經過了春天的耕種季節,總不能守著荒地光等朝廷救濟吧?
  搶種補種,什麽蘿卜白菜,什麽玉米、綠豆、毛豆、花生、苜蓿等等,能在夏天種的作物統統都來。人不能吃的,能喂牛馬的也行。

  盡管著急,可皇帝還是相信農學家,挑出來的這些作物都是短季可熟,能解決一些問題的。

  陳子龍作為徐光啟的弟子,也參與到這項工作之中。再過幾天,等蕎麥的種子搜購完,他便要和幾位農學家前往遼東,指導種植,並詳細記錄。

  沒錯,蕎麥也是徐光啟等人挑選出來的短季作物,還是一種能吃的糧食作物。

  農諺道: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不進種蕎麥。因為種種原因,地還閑著,或者趕茬口,又不想讓地閑著的,這個時候,播種蕎麥正當時,正應時呀!

  而影響蕎麥大范圍種植的原因也很簡單,產量很低,種起來不劃算。所以,在肥沃的土地,農民很少種植,只有那些貧瘠地才種。

  但遇到了嚴重乾旱的年景呢,河裡沒水,井裡沒水,到了立秋才下了一場雨,也只能種蕎麥了。

  立秋前播種,兩個月就能成熟,蕎麥可算是能直播的生長期最短的大田作物了。

  啥,蕎麥不好吃。那你去啃草根樹皮吧,蕎麥再不好吃,也比觀音土能活命吧!
  陳子龍等人前往遼東,還準備試驗一下皇帝所說的鮮食農作物。

  按照皇帝所說的道理,玉米種了可能生長時間不夠,等不到成熟,天氣就涼了。

  那不要緊,也別等它成熟,就趕緊收割、存貯,人為地縮短生育期。這樣收下來的嫩玉米就叫鮮食玉米,植株還可以做青貯飼料,用來養牛、養羊呢!

  除了鮮食玉米,還有鮮食大豆,鮮食花生等等。

  徐光啟等農業專家開始也被這怪異的名稱搞得有點蒙,但細琢磨還是有些道理的,也不知道皇帝是怎麽想出來的。

  哦,都沒成熟的,只能現吃的就叫鮮食。倒是挺嫩的,也真能吃。

  可這,不太符合常規的耕種規律呀,正常年景的話,沒人會這麽乾的。產量低不說,還不好貯存。

  “萬歲總有獨出心裁之法,細思卻又不是胡來,甚是奇怪。”當時,徐光啟就滿臉疑惑,輕輕搖著腦袋,對陳子龍說道:“此去遼東,你當好好實驗,認真觀察。若大災患真的降臨,你們的這些寶貴經驗,說不定就會救活無數。”

  陳子龍苦笑了一下,甩開思緒。幾個好朋友已經忙完,聚過來要出去為他提前餞行。

  科學院的管理已經不象剛開始時那般嚴格,也沒搞什麽軍事上的秘密武器,那是兵器火藥局的工作,也不用封閉。

  但也不是隨便出入,外來人得有裡面的來接,出去的話,也要等休息時間。

  眾人穿過院落,向著大門走去。

  陳子龍聽到人聲喧囂,好奇地轉頭觀瞧,便看見一群人圍著個又大又厚重的木頭架子,有喊號子的,有轉絞盤的,好象在幹什麽活兒。

  徐孚遠笑著解說道:“這是在搞起重機的試驗,看起來又有進步,只需兩三個人轉動絞盤了。”

  利用動滑輪來提升重物,古代就有,但真正應用的卻是不多。朱由校認為應該發展起來,用在碼頭和貨棧,節省很多人力,效率也更高。

  陳子龍面露訝色,一塊巨石被兩三個人轉動絞盤緩緩提升,令人震驚。

  “馬上就要開始製造帶輪子能移動的龍門吊呢!”夏允彝頗有得色地說道:“用在碼頭上,一下子提起搬運數千斤貨物也不成問題。”

  “沈兄畫的簡易圖紙。”王季重笑了笑,說道:“他倒是會偷懶,隨便畫個圖,大家就要反覆試驗。”

  “但肯定沒有大的問題。”徐孚遠搖了搖頭,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總有獨出心裁的想法,可又不是胡來,真是甚為奇怪。”

  陳子龍愣了一下,轉頭看著徐孚遠,心中驚疑。怎麽這話聽起來跟恩師講的如出一轍,奇哉怪哉!

  …………………………

  皇帝親自指點,肯定事半功倍,但他更希望培養出大明的科學家。

  而四輪馬車、動滑輪起重機等機械也不急迫,畫圖、計算、製造、改進,直到實用,一系列操作下來,豈不是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如果他看到文生卷起袖子轉絞盤,吆五喝六地指揮,面紅耳赤地爭論,肯定欣慰不已,終於把讀聖賢書的家夥弄成神經病了。

  況且,哪怕是微小的改變,積累起來也將形成巨大的影響。

  盡管朱由校崇拜科學,但卻不意味著他要拋棄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皇帝暫時不修三大殿,手頭緊是一方面,但要擠出來資金,還是能做到的。可他覺得有更重要的工作,比修三大殿的門面功夫更要緊。

  在後世,曾有一本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巨著,卻慘遭浩劫,最後兩萬余卷僅存八百余卷,且散落於世界。

  沒錯,這便是永樂年間編纂,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的巨著《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等,最終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若論篇幅和全面,經過大刪特刪的《四庫全書》,完全不能和《永樂大典》相比。

  但就是這樣一本宏篇巨著,卻隻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時,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

  《永樂大典》從編纂成功後,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淵閣,後毀於大火。朱棣遷都北京後,正本一直放在明朝皇宮中的文樓(今北京故宮午門的東角樓)。

  這是一部珍貴的史書,明朝皇帝都非常重視,嘉靖皇帝就非常喜愛。三大殿遭火燒毀時,幸得搶救及時,正本遂得不毀。

  但嘉靖皇帝開始擔心,為了保險起見,“複製”一部《永樂大典》的工作正式開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抄錄完成。

  可副本有了,正本卻失蹤了。後世經過研究,猜測是自私的嘉靖皇帝把正本陪葬,自己偷著看去了。

  也就是說,現在的《永樂大典》還是一套,盡管是副本,可稱為孤本也不為過。除非朱由校去把永陵刨了,把正本再搶出來。

  刨墳掘墓是絕對不可能的,朱由校再怎麽是穿越者,坐上了皇帝的位置,還真不敢這麽乾。

  太不保險了,太容易遺佚了。

  朱由校一想到收藏在皇史宬的《永樂大典》是獨一無二的,就忍不住擔心。火災啥的難防,有人偷也不好辦哪!

  嗯,竊書不能算偷,是讀書人的事情。可朱由校不乾哪,把獨一無二的孤本據為己有,吊起來打都不解恨。

  “萬歲。”禮部尚書老董聽了皇帝的意思,謹慎又有些為難地奏道:“永樂和萬歷年間,都曾有人提議過刊刻,也皆因‘工費浩繁’而未能實現。”

  皇帝擺了擺手,根本沒問“得花多少錢”,而是很豪橫地說道:“不管花多少錢,刊刻都要馬上開始。朕已命內府調撥畫匠、砑光匠、紙匠等,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則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月米的供應。”

  停頓了一下,朱由校又補充道:“之前抄錄副本,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重錄本要與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此番刊刻,倒不必如此。董卿,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微臣明白。”老董躬身答道:“萬歲欲使《永樂大典》流傳於世,人人得觀。”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只有這樣,才不虞此巨著遺佚於世,成為千古之憾。”

  招集了數千人編寫抄錄,耗費了那麽多金錢,就弄一套收藏在皇家,既不經濟,也容易遺佚。

  刊刻了幾百套,那,那就是幾百萬冊啊?!朱由校輕撫著額頭,被這數字嚇了一跳,決定先來個一百套吧!
  董其昌也在暗自估算,要是雕版印刷的話,千萬刻版都打不住。雖說是一勞永逸,想再印的話,找出刻版就行,但耗費的時間和人力,算起來也令人咂舌。

  朱由校已經權衡過利弊,決定采取活字印刷,關鍵是快呀,省錢哪!

  而且,既然是印出來給人看的,要求就不用太高。流傳於世的是文章,是知識財富,而不是秘不示人的精美收藏品。

  在各州縣逐步建立起圖書館,也是朱由校要普及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

  一個圖書館放一套,這比較現實。個人收藏的話,一兩萬本的書,非一般財力所能購齊。

  “微臣回去便布置,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刊刻。”董其昌理解了皇帝的意思,躬身告退。

  書籍是進步的階梯,皇帝輕輕叩擊著椅子扶手,覺得自己幹了一件最有意義的大事。

  永歷大帝朱棣修撰《永樂大典》,是為了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可路子走偏了,隻抄錄一本,顯然達不到造福萬代的目的。

  嘉靖雖然抄錄副本,理由是以免遺佚。可這個自私鬼,把正本帶到棺材裡去了,你能看個屁呀!

  只有刊刻發行,流傳於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傳。

  對了,還有遼東的建奴,可不能讓他們翻盤。什麽《四庫全書》,編撰收錄的還沒有毀棄的多呢!
  這也只是個開始,在文化傳承上,朱由校知道自己還任重而道遠。

  皇家藏書雖然豐富,但也有很多不全的。民間個人收藏的珍本善本,也不在少數。

  不管是好是壞,別讓它佚失了,是非留待後人閱覽評價吧!
  …………………

  皇帝在盡力保持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還憋著勁兒要平遼,不讓建奴有毀書的機會。

  而在遼東,建奴最終還是實施了戰略收縮。這是形勢不利之下采取的正確選擇,可也是無奈之舉。

  能守住地盤,能抵擋住明軍的攻襲,誰會不戰而退?

  “南衛四百裡膏腴之地,奴一旦棄之而為我軍所有。聞奴連斬數名偽官偽將,訖心腹潰而羽翼剪,諸偽將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

  接到袁老師的奏疏,朱由校振奮之余,也有些猶豫不決。

  袁老師覺得這是可趁之機,但朱由校卻認為時候未到。

  建奴的損失要比歷史上大很多,作出的反應也和歷史上差不多。鑒於東江軍的戰力,建奴把主力收縮於遼沈,並在建州留下兩旗人馬守衛。

  如果東江本部發動的話,與留守建州的兩旗人馬,幾乎是勢均力敵的對戰,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勢。

  遼南明軍北上攻擊遼沈就更沒有優勢,建奴損失雖重,可六旗人馬依然具有相當強的戰力。

  遼西明軍要配合友軍夾擊遼沈的話,困難依然存在,遼澤就是一個問題。

  還是應該等到河水冰封,再來個四下發動,更為穩妥吧?皇帝摸著下巴,陷入了沉思。

  ……………………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