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之崛起1646》第38章 投入運行
  第38章 投入運行
  煉鋼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碳滲入鋼水中,所以出來的基本都是高碳鋼。

  解決方案朱琳渼很清楚,只需加入鐵鏽,也就是氧化鐵,利用三價鐵離子的強氧化性將鋼水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排出,便能得到低碳鋼。

  熊忠讓工匠按朱琳渼所說的方法試過之後,果然得到了軟鋼。

  但這一操作又引發了新的問題,坩堝內的鋼水變成了糊狀。

  朱琳渼聽了熊忠的描述,立刻明白是由於低碳鋼的熔點較高,坩堝的溫度無法將其液化。

  坩堝煉鋼只能達到1500度,這正好超過高碳鋼的熔點,而低碳鋼則需要接近1600度才能液化。別小看這100度,歷史上人類足足用了近百年才掌握了融化低碳鋼的方法。

  其實糊狀的低碳鋼也沒什麽,只是碳分布得有些不均勻而已。但朱琳渼想到反正最近也不會離開鐵場,乾脆來一次技術改造也好。

  提高煉鋼爐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蓄熱式熱風室了。

  隨即他又想到,既然是要搞熱風室,乾脆給煉鐵的高爐也上熱風。

  這樣爐溫便能提高到1200度以上,這個溫度下生鐵鐵水流動性好,可以進行鐵水脫磷脫硫的預處理。距離現代煉鋼技術又更近了一步。

  於是他讓人找來泥瓦匠,在煉鐵高爐前建了三座厚實的磚屋。

  因為沒有蜂窩狀耐火磚,他便因陋就簡,讓泥瓦匠在磚屋內將耐火磚砌成連續的“田”字形。

  等熱風室開始使用之後,這些耐火磚會被加熱到七八百度以上。然後鼓風機送出的涼風從大量排成“田”字的耐火磚中間經過送入煉爐。此時涼風已經被加熱到三百度以上。

  熱風室外面用厚厚的泥土密封,一套簡陋的熱風設備便建設完成。

  朱琳渼又吩咐工匠打造了些粗大的鑄鐵管,用來連接熱風室和煉鐵高爐及煉鋼爐的入風口。

  他原打算將煉鐵高爐煙囪排出的高溫廢氣引入熱風室儲熱,這也是現代煉鐵工業常用的手段。

  但工匠們打製鑄鐵管的速度太慢,引高爐廢氣需要六七十米的鐵管,最終他放棄了節能的想法,直接用煤加熱熱風室。

  三天后,水力鍛機最先安裝完畢投入使用。

  水輪在河水的推動下快速旋轉,通過一系列傳動裝置,帶動一柄鍛錘連續敲擊在鍛台上,發出一連串當當聲響。

  楚第夾了塊燒紅的鐵塊放上鍛台。鍛錘砸落,立刻濺出一片火星。

  他措手不及之下,鐵塊很快被敲出一個大坑。

  他抹了把汗,加快手上的動作,好半天之後終於能跟得上鍛機的速度了。

  平時兩名工匠需要鍛打半小時才能將鐵塊敲成條狀,眼下楚第一個人依靠水力鍛機,隻用了不到三分鍾就鍛打完成。

  驚人的效率讓周圍的工匠們瞠目結舌。更有反應快的工匠呼啦一下圍了上來,這摸摸那敲敲,端的新奇無比。

  “要說東家真是神了!竟能用鐵、木製出個鐵匠來。”

  “這東西比劉老四的手都快。”

  “那是。還有,你看它根本不知道累啊,劉老四手再快也撐不過一個時辰去。”

  “咱們東家難不成是魯班轉世?”

  “別瞎扯了,魯班是木匠,你沒看這鍛機裡到處是鐵件?要我說,八成是諸葛武侯再世。這東西堪比木牛流馬!”

  一旁熊忠很快從驚訝中回過神來,對朱琳渼道:“東家真是巧奪天工!有水力鍛機的話,兩名工匠用兩三天時間應該就能製出一副鎧甲了。”

  朱琳渼大概計算了一下,依照這個速度,有四五十名工匠,兩個月內便能完成三百套半身甲的鍛造。他忙吩咐加快另兩台水力鍛機的建造。

  到當天下午,魯寧等人在朱琳渼的指揮下,也完成了腳踏鏜床的製造工作。

  而鏜鑽卻隻製出了一枚。一來高碳鋼本身就極難加工,二來這種鑽頭新奇的形狀工匠從沒做過,速度自然快不起來。

  新的鏜床是水平放置的,像個巨大的“凹”字。

  左側,在一段螺杆控制推拉的滑軌上,連續四個木夾牢牢固定住銃管。右側則是一根細長的鏜鑽,鑽頭和銃管正對。

  鏜床後面一人坐在凳子上,腳踩一個形似自行車腳踏板的部件,通過一段粗牛皮帶傳動,帶著一個半人高的鐵質飛輪旋轉。

  飛輪則通過一組齒輪最終帶著鑽杆高速轉動起來。

  隨著鑽頭接觸到銃管,細碎的鐵屑亂濺,另有一人旋動固定銃管的滑軌上的螺杆。螺杆不斷旋入,推動滑軌緩慢而穩定地沿水平方向前進。

  整個過程無論是銃管還是鑽頭都穩定無比,沒有絲毫歪斜的跡象。

  鑽了片刻,又有工匠拿濕毛巾擦拭銃管降溫。隻用了兩刻鍾,那鑽頭便已深入銃管一尺有余!
  這些福建來的火器工匠們已經被朱琳渼的各種發明搞得麻木了,反正認定了他學過什麽超自然的技藝。

  魯寧將鑽了一截的銃管取下來仔細觀察,鏜孔光滑平整,而且非常筆直,比最熟練的工匠做出來的活隻好不差。

  “依照這個速度,這根銃管不用半天時間便可鑽好。”

  那名負責踩腳踏板的工匠也站了起來,讚道:“這比拉弓鑽孔輕松多了,用這東西,連著鑽一天也不會累。”

  朱琳渼將魯寧喚至面前,問他道:“如果有五六台銃床,再加上八九十名工匠,兩個月能否能製出三千支燧發銃?”

  魯寧立刻點頭道:“人歇鏜床不歇,當不用兩個月便能製得。”

  “好!”朱琳渼點頭,“這些天你不要做別的,就帶人製作鏜床。”

  身旁有工匠發出一聲歡呼,朱琳渼轉頭看去,原來是最後試製的那根銃管用鏜床鑽好了。

  銃床和銃機都是現成的,幾名工匠七手八腳將銃管裝好,一支全新的燧發銃便交到了朱琳渼手中。

  整銃重不到十斤,口徑接近二十毫米,長一米五左右,加上新式的槍托,看上去非常漂亮。

  朱琳渼立刻便帶了眾工匠到鐵場旁的荒灘上試銃。

  魯寧等人已在此地多次試銃,木靶、支架等物一應俱全。

  新的燧發銃裝好彈藥之後被綁在木架之上,有人遠遠地用繩子拉動扳機。只聽一聲巨響,一顆六錢半的鉛彈瞬間將兩寸多厚的木靶轟去了一大半。

  朱琳渼點頭道:“銃管承受得住了七錢火藥,戰場上足夠用了。就以此銃為范,再打造三千支。”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