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帶著寶藏複大明》第176章 氣死大儒劉宗周
  第176章 氣死大儒劉宗周

  除了王學軍嫡系,連小皇上都提議由劉宗周做主考。

  這說明,在這個朝廷的內部,還有故有的思想存在。有一股若隱若現的反對,或者往好了說,是抵觸自己的勢力存在啊。

  這裡,以朱見深這個禮部尚書跳的最歡。

  應該不應該現在就能死他?
  最終王學軍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搖頭否認了自己這個想法:“不到時候啊。”

  既然現在還不適合弄死那些,暗中反對自己的人,那就應該是隱忍。

  尤其這時候小皇帝也站出來,提議劉宗周,這足以說明小皇帝不簡單,你不能總連小皇帝都一起弄死吧。

  對大局不利呀。

  好吧,那就是劉宗周吧。

  但現在的劉宗周在哪裡呢?
  因為這個天下最著名的大儒,剛開始是看不起這個小朝廷的,所以一直沒有跟這裡混。而是跟著南明混。

  劉宗周這個人,在明末天啟、崇禎年間被視為學問淵博、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

  他和黃道周備受東林以及複社人士的景仰。

  由於身他的弟子,同樣被天下公認的大儒黃宗羲等人對他推崇備至。

  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只要劉、黃諸君子掌握朝政,明帝國就有中興之望。

  其實,劉宗周和黃道周做個教授,教書育人,研究學問還行,還真都不是治國理政的棟梁之材。

  他們偏執“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不通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

  就迂腐和偏狹而言,劉宗周更甚於黃道周,達到了為迂腐而迂腐,為偏激而偏激的地步了。

  他畢生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完美。由於這種“完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往往顯得矯情做作了。

  就比如那時候,崇禎朝正值多事之秋,急需要人才輔政。

  這種天下大儒,被崇禎看作是扶大廈將傾的救命稻草,幾次招他入朝。

  但劉宗周為了表現自己進退有“廉恥”,他連“君有命,不俟駕”的儒家信條也丟在腦後,從被任命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必三四辭而後受事”。

  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使者穿梭於道,因循一年,他才雍容有度地進京任職。

  這真是有些拿捏的過分了。

  這正如俗語所說“急驚風遇著慢郎中”,想依靠這種人挽救危局,本身就無異是緣木求魚。

  弘光政權建立以後,他的行為也極其詭異。

  被起用為左都禦史時,對一切事情的處理辦法,那就是一個字,殺。

  當時帶兵總兵官陸振飛,把家眷安置在南京城外,就因為這一點,劉宗周就不顧陸振飛是當時唯一抗清的主戰派,上書說,“可斬也”。

  對高傑、劉澤清這種手握重兵,又以定策擁立之“功”新邀封爵,根本沒有可殺之勢的實權人物,不看清事實,依舊強烈上書,可斬也。

  對左良玉這種南京西面,唯一的屏障,依舊是可斬也。

  真就納了悶了,都殺了,那誰帶兵抵禦外虜?憑借這些書生嗎?

  但劉宗周的名氣太大,跟著的一幫黨人就推波助瀾。

  朝堂內外,對帶兵的,不管大小,那是一片喊打喊殺。

  這都到什麽時候啦,還不知道拉攏帶兵的。

  不說恢復山河吧,但你總得保命啊。

  於是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與外鎮不和,朋黨勢成,門戶大起,
  最終,帶兵的人人自危,對朝廷心灰意冷,該投降的,不該投降的,全投降了。

  結局就是大家一塊完蛋大吉。

  逃到杭州,投奔潞王,結果潞王跑了。這個小朝廷最後的一點勢力也死走逃亡。

  當時劉宗周拿出來他的骨氣——絕食,為大明殉葬。

  結果餓到了第六天,卻幡然悔悟了,睜開眼要吃的。

  當時門生勸他,還是餓死了好,以全名節。

  結果他搖頭:“這五天辟谷,吾日來靜坐小庵,胸中渾無一事,浩然與天地同流。蓋本來無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說人話的意思就是,這天下根本就沒有事,都是你們心存欲望,自己搞出來的。

  現在滿清佔領了杭州,按照老先生的意思,還是浮雲。

  結果最終多爾袞的一道剃發令,還是刺痛了他的神經。

  這不行,絕對不行。

  於是,帶著這份最後的堅守,劉宗周大師就在不久前,坐船來到了揚州,寄居在門生家中。

  劉宗周到達揚州,當時在士林裡是一時盛況,人人爭相拜會。

  唯獨王學軍沒有去,皇上自重身份,並且按照規矩,他從此就圈禁在這個不大的紫禁城裡,不能去。

  結果一起被外面的士子們詬病。

  可見劉宗周當時的名氣是有多麽大了。

  現在,官員們提出劉宗周做主考,當然也算實至名歸。

  好吧,那就任命劉宗周為禮部侍郎,任這屆主考吧。

  於是,王學軍就派了一個老太監宣召。

  當然,劉宗周本著必三推五據的規矩,當時推遲。

  再派禮部郎中宣召,

  再據。

  再派禮部侍郎宣召。

  不出意外,再據。

  第四次,直接派內閣大學士朱見深宣召。

  而且把宣召的隊伍組織的是規模非常宏大,一路招搖過市,做足了皇上和攝政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姿態。

  面對朱見深的苦口婆心,面對這麽給面子的排場,劉宗周眼皮不抬,輕描淡寫道:“老夫老了,而且多病,不堪大用啦。還是請回吧。”

  朱見深就灰溜溜的回來了。

  王學軍笑了,對著滿眼期待,大家都心知肚明劉宗周在等什麽人相請呢。

  王學軍大度的道:“好吧,那我親自登門,這次,一定會請來大儒宿老。”

  這一次,王學軍是做足了準備,車馬儀仗,還帶上了許多的禮物,大包小裹的,竟然和公主夫妻同往。

  這一路招搖過來,整個揚州幾乎是萬人空巷。王學軍禮賢下士的名聲,一時間傳播海內外,地球人都知道了。

  來到劉宗周府邸,進門拜見時候,劉宗周已經衣冠整齊,鞋襪全新,就是一副馬上跟你上車的意思。

  結果王學軍卻上來一句:“今天的天氣不錯啊。”

  這樣的開場白,簡直讓堂屋裡所有的人一個踉蹌,這怎麽不說正事啦?
  還沒等大家明白過來,王學軍就一路的滿嘴跑火車,從天氣,到河流雨水,到春天的草木,到未來秋天的繁花,但就是不說正經事。

  這讓外面滿世界的人都認為,攝政王在苦口婆心,劉宗周再繼續拿捏。

  人們的心中就漸漸對劉宗周不滿了。差不多得了,再拿捏下去,就是給臉不要臉了。

  看看時間不早了,劉宗周有些按耐不住了,咳嗽一聲,不禮貌的打斷了王學軍的雲山霧罩:“大人百忙中光臨寒舍,不知道有什麽要事。”

  然後拿熱切的眼神死死的盯著王學軍,那意思是:“說啊,說啊,我已經做足了三推四據了,只要你再一說,我就跟你走了。沒看見,我連鋪蓋卷蛇皮袋都準備好了嗎?”

  王學軍說的是口乾舌燥,這下似乎才想起正事,於是謙恭的道:“聽聞先生身體有恙,深感擔憂,您是大明的儒學領袖,是旗幟,可不能垮了。所以小王夫妻,特意為先生帶來了補品藥物,還請先生保重身體,日後好為國盡力。”

  然後。

  然後劉宗周就看著王學軍惋惜搖頭而去的背影,看著眼前,人參鹿茸,大力丸狗皮膏藥,還有王家家祖傳白蘿卜就水的不傳之秘方,就在風中凌亂了。

  當時一口老血噴薄而出,指著王學軍的背影,哆哆嗦嗦的嘶吼:“臨門一腳你不踢了,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