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帶著寶藏複大明》第175章 科舉
  第175章 科舉
  “朕,深深為北歸和西來的臣子的行動所感動,他們,是我大明大大的忠臣。”

  就這一句話一出,立刻給那些北歸西來的臣子,定了性。立刻讓他們對這個小皇帝充滿了感激。

  也讓他們徹底的安了心。

  從此,再也不必為南明搞出的,那些糾察投降的事而戰戰兢兢了。

  南明東林大臣的政治潔癖,使得他們搞出來的北歸逆案,不但讓那些千辛萬苦,冒著風險南歸的臣子們,蒙受不白之冤,身心遭受巨大的打擊了。更讓許多心懷大明的仁人志士心灰意冷。

  現在,他們可以堂堂正正的走在人前,自豪的說一句:“我是皇上承認的忠臣。”

  這就為以後對他們的安排,打下了一個人情基礎。

  “但是這些大臣們,畢竟從原先的朝廷裡,帶來了這樣那樣的弊端。就比如說造成先朝敗亡的黨爭,還有就是那誇誇其談誤國的習慣。”

  在這一點,在座的有識之士,早就深惡痛絕。

  “所以朕和攝政王研究決定,這一次讓那些官員們,和天下的舉子們一起,重新參加考試。這一次不搞八股取士,這一次直接考治國策論。到時候有能力者上,沒有能力者下。只會誇誇其談者退,實乾興邦者進。”

  就在群臣們驚訝的時候。

  王學軍接過了話頭:“當然那些官員的忠誠,也應該被認可被照顧。雖然他們暫時不適合我們現在這個朝廷的作風和需要。但我和皇上決定,成立一個參知政事院,那些沒有被任官職的,就帶著原先的官職,到參知政事院去上班,拿一份俸祿,在那裡討論咱們這個政府所有政策的利弊得失,繼續為國效力,為皇上盡忠。”

  你們不是愛誇誇其談嗎?你們不是愛吹毛求疵,為反對而反對嗎?

  到那裡去,吹著茶水,嗑著瓜子,互相噴吧。

  說不定,也能把新政中的缺點給噴出來,這也算是廢物利用吧。

  至於那份俸祿,就算是收買人心吧。

  現在的王學軍,實行的是原先三倍的俸祿。

  也就是說,一個五品官的俸祿原先是十六石,折算成銀子,是十五兩左右。

  三倍,就是四十五兩銀子,而且不再用折7折8的東西折算,是地地道道的銀元。

  四十五塊,已經足夠一個官員過上體面的,和他身份相符的日子了。

  其實這就是朝廷白養活他們,用以表彰他們的忠誠,承認他們原先的官員身份地位。

  這樣的政策一出,立刻徹底打消了那些歸來官員的怨恨,彰顯了皇上和攝政王對待老臣的仁德,又無形中平息了一場風波。

  一道道政策詔書頒布天下,獲悉具體內容的閑置官員和士子,感覺到這個朝廷,什麽都沒變,但似乎又什麽都在變。

  比如,沿襲舊製,有內閣,但卻加了一個軍機處。

  有六部,但卻多了一個部,民政部。改了一個部,工部,叫工商部。

  民部可以理解,但工商部,其實收稅是小,為商人和工廠作坊張目是真。

  但,你還不能太過反對。

  因為這個年代,商業已經滲透到每個階層,你敢說你沒經商?

  即便你沒經商,那你的家族,氏族也一定有人經商。商人,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小覷的階層。

  你什麽能力,和一個階層,尤其是他們身後的那士大夫階層抗衡?

  閉嘴吧。

  工廠作坊就更不能反駁了。

  因為同樣這個年代,工廠作坊的發展,早已經超乎了人們的想象。

  就比如說遠在天啟年間,杭州的知府輕賤壓迫紡織作坊主,結果造成了罷市罷工風潮。

  最終朝廷采取的方法,就是砍了那個引發事端的知府,才安撫下去這件事情。

  尤其在這一段時間,整個新明最大的工廠頭子,就是攝政王。

  他不但有新明命脈鑄幣廠,鋼鐵廠,還有軍工廠。

  至於在他名下參股的那些釀酒廠,聯網的信用社,養殖場,小農具製造廠,林林種種幾乎覆蓋了整個行業。

  你敢反對他?分分鍾給你罷工停產,就讓你這個國家徹底的停擺。

  而這不是關鍵中關鍵。

  關鍵是攝政王這個名頭。

  而攝政王的名頭也並不是最關鍵的,是因為人家的身後還站著大明的公主。

  大明的公主是誰?是皇帝的姐姐。

  而當今的皇帝最注重親情,最有人情味,這也是被天下百姓士紳所承認的。你根本就撼動不了他。

  還有就是似是而非的與眾不同,那就是在8部之中,戶部的當家人是公主,民部的當家人是張紫妍。

  你想反對嗎?
  一個是皇上的姐姐,攝政王的夫人。一個是掌握天下軍權的英國公的妹妹,未來攝政王的夫人。

  而掌握天下情報的錦衣衛,是攝政王的死忠。

  你還是乖乖的閉嘴吧。你要敢得罪提出反對意見,那曾經上串下跳反對的老誰家的小誰,就是你的榜樣。

  反對的話剛剛出口,錦衣衛轉眼就到。然後這個世界就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了,這個世界就安靜了。

  還有就是這個科舉考試制度。

  人家是按照慣例來的,依舊給學子們以上進的機會,開科取士。

  但是卻不考八股文章,卻考什麽策論?
  當時有人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這與理教不和。

  結果謙虛的攝政王,接待了這個反對者的代表,僅僅一句話,就駁的這個代表啞口無言。

  “科舉考試從隋唐設立,他們考的是八股嗎?他們考的就是治國理論,才有了隋唐盛世,才有了唐宋八大家。而進行了8股考試之後,你看看現在這麽長的時間,幾百年下來,還有隋唐燦若星辰的賢臣能臣嗎?還有唐宋八大家,那樣的傑出的政治英才,傑出的大文豪嗎?”

  於是這個代表,就羞愧的用袖子掩住了臉面,狼狽而去。

  一切都在尊尋古理,按部就班,但一切又都是那麽的似是而非,讓人說不出來的詭異。

  但真要是憑良心坐在暗夜裡自思,似乎這樣走下去,大明才能真有光複的希望。

  但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了。

  既然要開科舉取士,這個主考就非常關鍵了。

  有一些大臣們開始蠢蠢欲動,他們不想再讓攝政王出風頭,不想再讓這個王學軍的勢力無限的膨脹下去,無限制的壓製皇權。

  所以選擇一個不是王學軍的人,而是按照正統,忠於皇上的人做主考,才是最關鍵的。

  不要以為這是小題大做。

  按照正常的規矩,一屆主考,點選上來的人才,就都是這個主考的門生。

  天地君親師。

  只要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你這一輩子的身上,就都落上了老師的這個標簽印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政治風波裡,你想抹都抹不掉。

  所以這些門生,就終其一生,為自己的老師的想法而奮鬥。

  在這裡,就不能有什麽政治的正確,只有門戶之見了。

  如果這次攝政王,做了主考,那麽這一場新朝的第1次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就一定是未來影響幾十乃至上百年朝局的主力。

  於是那些守舊的大臣,為了壓製王學軍,便提出了一個足夠壓製他的人選——劉宗周做主考。

  對於劉宗周,這個在當時已經名冠天下的人物,王學軍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因為這個家夥的名聲太大了,是這個穿越人士絕對不能抗衡的。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