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穿越三國之龍霸天下》第167章 孔融的儒術思想
  第167章孔融的儒術思想

  北海國位於東萊的臨境,而孔融的州牧府就設置在北海國內,雖然劉青突襲東萊的時間很短暫,但是這個情報還是被北海國的孔融得到了消息。

  孔融最為著名的就是小時候的事情,在小時候孔融是有名的神童,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麽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隻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隻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麽關系,隻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衝衝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麽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雖然孔融小時候名氣很大,但是由於他獨尊儒術的思想使得他的思想止步不前。儒術第一個將就的就是禁止競爭原則。所謂禁止競爭原則就是儒術中所說的“仁”、“恕”。這一原則禁止任何形式的競爭行為,包括戰爭、掠奪、訴訟、經商、甚至人口流動等等,並鼓吹無原則地保護弱者。因此中國人一直以“生不儒術入官門”和“鋤強扶弱”等行為為榮。自然法則是留優汰劣,而這一原則直接的結果就是留劣汰優,並由此衍生出“明哲保身”哲學、“槍打出頭鳥”哲學、“不開第一槍”哲學、“不到最後不抵抗”、“不患貧而患不均”哲學等。因而強者很難在中國生存,就算偶爾能活下來也會給冠以“暴君”、“梟雄”的惡名,絕不會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如果發生利益衝突要發動戰爭,還要出師有名,非得掛上“仁義”的牌子才能出手。這玩意搞到登峰造極,就出了個大混蛋宋襄公。那中國人為什麽要選擇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道德標準呢?答案很簡單:既然中國人一開始得到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就沒有必要去改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也沒必要變。中國人需要的只是維持現狀的秩序,禁止競爭原則體現的就是這種秩序。那好,既然肥得滴油的中國不存在“生存空間”的問題,科技不科技、教育不教育也就無所謂了,大家最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要胡思亂想。中華民族既然無需為生存而奮鬥,那精力都用在什麽地方呢?都在搞審美方面的東西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雕刻、刺繡、禮儀、建築、以及其它文學創作等等,都搞得很高檔。這些東西成了中國高度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們現在唯一拿得出手的東西。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結晶”也就是指這些東西。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連飲食也成了文化,發展到現在已到了近乎變態的程度,黃金、螞蟻小蟲、甚至泥土、樹皮,啥都能搞來吃,還要色香味俱全,吃法有生吞活剝、火燒泥包,無奇不有。反觀美國,到現在還停留在用叉叉著肉燒熟來吃的水平,跟原始人差不多,要追上我們至少要2000年以上的時間。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這些東西都不頂用。要知道,古埃及人、古印度人的文明程度都很高,真要滅亡了,誰也救不了。搞清楚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拿來做鞭炮煙花娛樂,而歐洲人卻用火藥來做槍炮;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卻用來看風水,而歐洲人卻用指南針來航海等等不好理解的問題。用這個道理拿來套一套中國的“大鍋飯”問題、“國企”問題、“中國足球”問題等,那也是一通百通。第二,就是道德掛帥原則。這一原則就是制定一套高不可攀的、無人做得到的道德標準說這是聖人定的,然後叫大家按標準執行,反正向聖人靠攏準沒錯。而且,以後評判一個人的價值就用這一套,至於這個人的實際貢獻和能力就只能作為參考了。中國人選擇這一原則的原因和為什麽選擇第一條原則一樣,因為如果先考慮貢獻和能力,就很容易引發競爭行為,對現有的秩序造成衝擊。如果將道德標準定得太低,人人都能做得到,那就沒法評判一個人價值的高低了,也不行。這一原則對中國發展歷程造成很大影響,主要有兩點:首先,中國人變得虛偽,在公共場合一般都不說實話,並養成了搞形式主義的惡習。因為標準太高,根本無法執行,那就只能在別人面前做門面工夫,背地裡就只能實際點了。比如說盡孝,24孝那種搞法辦不了,怎辦?隻好用擺大壽或風光大葬的辦法,在那些場合表演孝道。這一點到現在還是這樣,搞一個高大全,號召全國學習,達不了標的也要達標,辦法自己想。其次,中國人變得不切實際,並養成了自虐的習慣。既然是道德掛帥,當然是人人追求德高望重,人人都要以德服人,只有一技之長的只能算是下等人了。舉例說,在一個企業裡面,有兩個人的工作成績都差不多,但其中一個人經常抱病加班,直到不支吐血給送進醫院,那麽毫無疑問,受到肯定的就是這個家夥,因為他“表現好”。根本沒有人意識到是不是他的工作能力有問題。這就是自虐意識,不管績效如何,也不管有沒有必要,廢寢忘食總沒錯。這種意識到了極至,就發生了寧讓自己的老百姓餓死,也要把糧食送給別人吃的事情,而可悲的是大部分中國人都同意這樣做,可悲呀——僅僅是想表現一下中國人是多麽的道德高尚。把這一點搞清楚了,對中國為什麽不索賠、打贏了也要趕快往回跑等很多問題也就有了答案。比如說鄧世昌的問題,他得到“民族英雄”的稱號和一個烈女得到“貞節牌坊”的道理是一樣的:在這裡,考慮的不是他打沉了多少條日本軍艦,也不是考慮他是否力挽狂瀾扭轉戰局,更不是考慮到他為國民爭奪到多少利益,而是考慮他在打敗時有沒有“成仁”(自殺的也算),平時有沒有經常說“我要保家衛國”之類合符標準的話。因此,歷史上很多真正的英雄就變成了“梟雄”、“奸雄”、“風流人物”。比如說漢武帝,橫掃北方匈奴,掠地千裡,殺敵無數,中國在他的領導下國勢日盛,經梅榮,創造了歷史上?見的“中興”局面?可這樣的人隻撈到個“風流人物”的說法。不過也好,沒說他是“暴君”、“殺人犯”,算是客氣。另一個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就慘了,他是第一個意識到儒術毒性的中國領導人。他用了最極端的辦法——“焚書坑儒”,隻保留有實用價值的學術書籍,但他最後還是失敗了,原因是他找不到另外一種令大多數中國人都接受的信仰來代替儒術。也是國情害了他,很不幸地,秦始皇成了後世大儒們的例行攻擊對象,“暴君”之名是跑不掉的了。

  各位書友:“今天晚上和朋友聚會喝酒,有點醉意,為了不失自己的承諾給寫的內柔有點敷衍,希望各位書友理解,在這裡本人說聲對不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