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最早的旅行者
沒過多久,便看到九蓮寺的指示牌。
龍騰說:“我想為媽媽供奉一個牌位,在哪座寺廟好?”
何歡看著她,“雞足山有很多寺廟,每個寺廟都可以供奉。你進去了覺得哪裡有緣就在哪裡。今天沒選好,明天下山還可以看看。”
龍騰點點頭,安心了。兩人離開大路,順著指示牌轉入一片板栗林,走入今天拜山禮佛的第一座寺院。
“因為周圍山丘如蓮花瓣,寺院正居蓮台之上,又因蓮有九籽,所以叫九蓮寺。而且這裡還是尼眾的佛學院。”
進入寺院,花木扶疏,規模宏大,樓宇嶄新漂亮。因為是佛學院,充滿著新時代氣息。也只是比世俗的學院多了一些肅穆。
香煙嫋嫋,梵音陣陣。放生池內金魚嬉戲,睡蓮靜靜地浮在水面。
一隻貓在乾淨寂寥的院壩裡懶洋洋地趴著,看他們一眼,懶洋洋地轉過頭去,忽然又轉過頭來,看著仙女,仙女也驚奇地看著它。
“這裡也有貓?”龍騰把仙女的心裡話說出來了。
“昨天我就說不用擔心嘛,養貓的寺院很多。貓抓老鼠是因果,僧人吃素是修行,互不干擾。”
“嗯。”
“而且老鼠會啃食經書,偷吃香油,寺院也有廚房嘛,也不可能讓僧人去打老鼠。所以養貓還是很有必要的。”
何歡蹲下把仙女放下去。這幾天已經知道仙女還是很乖的,帶她出去玩,喚一聲就回來了,不亂跑。所以也不用擔心。
但仙女對這守護佛門,聆聽梵音,樣子威嚴的狸花貓顯然有些不適應,往何歡懷裡一縮,尾巴纏住他的手臂。
何歡連忙輕輕摸摸它的頭,“沒事兒,都是貓,你聽它跟你講講佛法。”
龍騰無語,“她等會兒在這裡出家了怎麽辦?”
“不會,召片領還等著咱們仙女呢!”
一位比丘尼走過來,雙手合十打了招呼,微笑道:“這隻貓在我們寺院養了二十年了。”
“哇!那是高齡了!”
比丘尼點點頭,“二十一歲了,上一任主持在的時候就養著。很溫和的。”
在梵音中長大的貓應該是挺溫和的,看它甩了甩尾巴,跟仙女打了招呼,仙女雪白雪白毛茸茸的大尾巴也不緊纏著何歡,像一把羽扇展開了。
何歡和龍騰放了心,把仙女放下地。洗了手,隨比丘尼參觀拜佛。
何歡說:“九蓮寺處於雞足山腳,是進入雞足山山門後的第一座寺院,也是雞足山幾座最大的寺院之一,始建於明嘉靖,歷來都是雞足山十方叢林接待寺。
據說素齋非常好吃,齋堂可以容納二百人。也是因為這裡是佛學院,弟子眾多。還有初一十五和重要佛教節日施齋。”
比丘尼笑道:“嗯,做飯的基本都是信佛的居士,從五湖四海來這裡做義工的,有的義工本身就是大廚,還有開餐館的。所以呢,九蓮寺的齋飯被稱為素食瑰寶。”
怎麽一來就說起吃的來了,兩個人拜佛拜出口水。
比丘尼道:“我們早課做完就在準備齋飯了,正月裡香客和遊客來吃齋的也多一些。十一點開齋,二位施主下山早,可以趕上。”
何歡連忙雙手合十,“多謝,但是我們要徒步拜山,明天下山來趕早。”
比丘尼微微一笑,“二位施主請。”
龍騰看著何歡,他是在哪兒都安排了人接待嗎?其實何歡也不知道,可能是他們來得早,也可能是更多人直接開車上山了。
開車上山腰,再從山腰坐纜車,基本就只能看金頂,沿途的寺廟是看不到的。就是徒步,大多數也是選擇性地去幾個著名寺廟,很少每一個都去。
所以這裡一早就他們兩人。
比丘尼給他們一人三炷香,“香不用多,也不用每位佛菩薩面前都上,在大殿香爐上了香,十方佛菩薩就收到伱們的心意了。”
殿前牌子上就寫著:禁止上高香,禁止燒紙錢。
兩人接過香,點燃,滅了火,只剩煙霧嫋嫋,在大雄寶殿前面的香爐裡上了香,就隨著比丘尼進去拜佛。
拜了佛,龍姑娘放眼四望,何歡知道她是在尋找功德箱。
有的寺廟功德箱已經與時俱進印上二維碼了,但雞足山很多的寺廟還沒有。再加上山中信號不穩定,所以,這一趟拜佛,何歡和龍姑娘準備了很多現金。
見他們拿出錢包,比丘尼道一聲隨喜,轉過身去。
隨喜隨喜,就是隨你心意嘛。如果盯著人捐多捐少,生區別對待之心,就不好了。
兩人隨喜之後,又去其他殿參拜。
出來,仙女被狸花長老領到池邊了,金魚在睡蓮間遊來遊去,兩隻貓在邊上走來走去,倒挺老實的,沒撈魚,光看。
何歡和龍騰也在魚池邊陪仙女看了一會兒金魚,龍姑娘抱起仙女,仙女喵了一聲,狸花長老抬頭看了它一會兒,跳下池台,默默地轉身回到原位,又趴著了。
“看來它是來給仙女當會兒導遊的,現在任務完成了。”
兩人感覺心裡安寧歡喜,出去,比丘尼送他們到門口,“小白龍,明天要吃齋,還請早。我們過午不食,晚了就沒有了。”
“好。”
抱著仙女離開九蓮寺,龍騰看著他,“怎麽她也知道你?”
何歡看她一眼,笑道:“她們上課也用PPT,她們也有智能手機,知道我有什麽奇怪?”
“我以為出家人不問俗事。”龍騰疑惑,“她看起來那麽年輕,為什麽要出家?”
何歡笑著看看她,“佛學院肯定有很多年輕弟子了,老和尚也曾是小和尚啊!”
見他往小路拐上去,龍騰說:“我以為你要從公路走去。”
何歡轉頭,“我只是路癡,並不是傻好吧?誰徒步會跟著公路徒啊?”
龍騰笑了。
何歡也笑道:“公路上就看不到什麽景色了,也有幾個寺院。想去明天下山坐觀光車。”
又接著回答她剛剛的問題:“在我國,尤其是現代,才很多人覺得佛教徒深居寺廟,不問世事。
事實上,佛教傳承這麽多年,這麽廣,到哪個地方都能找到生存之道,與當地文化融合,正是因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也因為這種態度,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致,所以蓮花被尊為佛教的聖花。
普通大眾改革開放後才出來旅行,古代,除了文人墨客就是僧人道士才有機會有時間出來旅遊。
雲遊僧一路與眾生結緣,今天的藏傳佛教還有很多行腳僧,南傳佛教也有托缽化緣的傳統。
只是佛教傳入我國中原的時候,官府覺得他們行走化緣太苦了,賜給他們寺廟田產。慢慢的,僧人才定居下來。
這也是中原文化特色嘛,家,很重要。你拿個碗出去討吃的,好像不符合禮儀,多可憐。我給你地方住,我給你田產,你別出去討飯了,天可憐見的。”
龍騰忍俊不禁。
“這也是慈悲心嘛!佛是大度能容的,施主給什麽就要什麽,給你房子、給你田產,你不要嗎?那也是施主啊!所以就形成了中原獨特的寺院修行。
以前的佛陀和佛子是沒有寺院的,佛菩薩也沒有塑像。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修建寺院,僧人出家了,但官府和信眾還是要給他們一個家,只不過不是俗家。
雖然有寺院了,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嘛,很多高僧大德也不光坐在寺院念經。現在那什麽念經、抄經、吃素、放生,就能積累功德,那就是為懶人準備的。
佛教之所以在我國擁有這麽多信眾,就是因為信仰成本低。你實在啥都不會啥也不想做,念個阿彌陀佛也行。
但真正的修行者,這些經典上的道理是要去觀察、去踐行才能領悟的。所以高僧大德一般都走過許多地方,坐過許多道場。最先出國的就是他們。
佛教講究與眾生結緣,高僧跟文人墨客結交尤其多。這個在我國古詩詞中有很多體現。大詩人基本都有幾個和尚朋友,詩詞唱和,鬥智打趣。
所以和尚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麽嚴肅,整天坐在一個地方念經,一動不動。他們也很有趣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打機鋒了。
現在說要出家得本科以上,雖然實際沒有那麽嚴格,但新時代該學的確實要學。佛學生要學會用智能手段弘揚佛法,佛事活動要會拍攝。
很多寺院都有官網,要會維護、更新、解答信徒的疑問。這叫佛祖上線、菩薩在線。”
龍騰笑了。
“任何東西都要與時俱進,傳統並不是守舊。自古以來也是如此,迦葉尊者集結了經典,你要會翻譯,會解釋。我們知道唐僧西天取經,經過那麽多國家,一路都講普通話。事實上呢?”
龍騰忍俊不禁。
“各國語言風俗都不相同,歷史上的唐僧也沒有神通廣大的徒弟,但仍然在印度辯經說法,取回真經,除了三藏經典,還留給了我們一部寶貴的國外風土民情記,《大唐西域記》。這是普通人能乾的事兒嗎?”
龍騰微笑著,邊走邊聽他講。
“所以啊在那個普通人目不識丁的年代,要出家為僧至少要認字讀書,而且還要特別會思考,直白的書都讀不懂,佛經那麽高深,不會思考能懂嗎?
所以出家從來都不簡單!也不是會敲木魚打坐的就是僧人,更不是剃個光頭披上僧衣就是僧人,那都是騙人的。
就算是在寺院坐著,真正的打坐也不是坐在那兒啥都不想,佛講究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悟空悟空,要先悟嘛,不是腦袋空空,就突然成佛了。”
龍騰笑出聲。何歡轉頭笑著看她一眼,十分明豔。拜佛從來不是要拉著臉的。很多佛菩薩都是笑盈盈的嘛。但是眾生一提到佛,卻過於嚴肅了。
繼續說:“空不是腦袋空空,而是將外界干擾視為無物,注意力都放到鑽研上去。佛教總說慧根嘛。
雖然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但總的來說大部分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恐怕釋迦牟尼也不會承認。真正的大德高僧必然是有德行有智慧的。
所以佛門招高材生一點不奇怪。自古以來,就有門檻。”
龍騰點點頭。
不知不覺身邊跟了一群人。
春節期間,人很多。但大部分人還是坐車,即使徒步,也是從山腰開始徒步。那樣節省時間和體力。
還有就是對佛教了解的確實不多,更多的只是出於熱鬧或者現實需求才上山拜佛的。
能從山腳徒步的,算虔誠的和不怕累的,對佛教歷史文化感興趣。所以他們聽得尤其認真。感覺遇到了一位大學僧。
女保鏢戴著低簷帽,也混在遊客裡,跟在他們後面。
也不得不感歎:小白龍這個導遊確實不是浪得虛名!
“這詩人啊到一個地方,看看風景寫寫詩,然後就跑了。僧人呢,跑來跑去,覺得一個地方特別好,就在這裡結廬修行。要不天下名山僧佔多呢?
現在到處供佛祖,但佛陀在世時一生都沒有定下來,帶著僧團,走到哪兒說到哪兒。菩提樹下、田舍竹林、葡萄園裡,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說法。
僧人就是最早的旅行者,傳教士也是一樣。因為普通人守著一畝三分地,父母妻子,一輩子都離不開那個地方。
但出家人四海為家,白天化緣,夜宿叢林。所以寺院叫十方叢林!這些名山大川就最先被他們發現。你說他們開不開放?”
“嗯。”
“唐僧是個很厲害的人,並不是西遊記中那個溫吞囉嗦全靠徒弟的老和尚,他是跑到人家大本營當留學僧,用人家的語言,把來挑戰的眾僧辯倒,揚名印度的。
我們印象中高僧總是與世無爭,事實上很多高僧都能言善辯。
雞足山,之所以成為佛教第五大名山,就是因為玄裝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兩千五百年前,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一事。所以雞足山就成為了迦葉尊者的道場。
除了《大唐西域記》,後來很多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也記載了迦葉入定雞足山。學者們考察後覺得雞足山應該是指古印度的雞足山。
但是千年以來,我國西南邊陲的雞足山早已成為佛教聖地。明朝鼎盛時三十六寺七十二庵,靜室茅棚上千。從唐朝到近代,高僧輩出。
在中原南亞東南亞一帶都相當有影響力。信眾已經把雞足山當作迦葉尊者的道場,教徒更為這匯聚各派的佛國聖地而來,朝山禮佛,蔚為壯觀。所以也不必管真假,只要心中有,佛便無處不在。”
“嗯。”
後面的香客遊客也默默聽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