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法海穿越唐三藏》第427章 這便是人心;大聖:我師父天生的慈
  第427章 這便是人心;大聖:我師父天生的慈悲心腸

  當年皇帝親自出城相送。

  如今陛下又在長安城外將三藏法師親自迎回來。

  師徒五人隨駕後到了長安城外。

  師徒五人回朝,再加上城中這般大的動靜兒,不一時,三藏法師歸來的消息便傳遍了全城,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

  還有三藏法師曾經住過的洪福寺,正有寺中僧人瞧見幾株松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還在驚疑之時,便有當年跟著三藏法師學經的舊徒,登時起身:“快些,快些想是玄奘師父取經回來了。”

  若說過去十四年,百姓們或許會忘了還有三藏法師這樣一位高僧,但他們寺中的僧人,如何能不記得?
  這會兒聽了這僧人之言,一邊跟著收拾儀容,卻也詢問了一句:“師兄如何知曉?”

  “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聖言,故此知之。”他一邊兒說話,一邊兒招呼眾僧:“快些,莫要耽擱了——”

  寺中僧人跟著魚貫而出,可這一上大街,便正聽到了騎兵傳訊:“聖僧禦弟取經歸來,陛下親自迎接,太子殿下正率了百官在城外迎候!”

  好家夥,這幾嗓子過後,一眾百姓紛紛拖家帶口,呼朋喚友的前來觀瞧。也就是他們寺中僧人出來的早些,否則怕是都搶不到前排,紛紛慶幸不已。

  太子殿下當先上前行禮,隨後便是百官與眾百姓一同山呼萬歲,李世民自然坦然受之。

  而後太子殿下向三藏法師見禮,口稱:“見過皇叔——”

  法海避開不受,單手做佛禮,道一聲:“阿彌陀佛,殿下切勿多禮。”

  “你是寡人禦弟,若非方外高僧,定然封做異姓王他雖貴為太子,但在禦弟面前,終究是小輩.便是他日後禦極,這一聲‘皇叔’,禦弟自也是受得起的。”

  眾人又聽三藏法師受此等恩遇,別說是滿城百姓,就是一朝文武也都齊生感慨。而一些老臣之子,紛紛在此刻告慰先父亡靈比如魏徵的幾個兒子。

  三藏取經之事,還在十四年前。

  有些當年還能送三藏法師出城的老人,已經亡故;而如今一些在此迎候三藏法師的少年,當年還未曾出生即便是一些青壯,對當年之事其實也沒有什麽太深刻的記憶。

  這會兒他們身邊長輩正在小聲講述當年往事。

  而能夠跨越十四年,親眼見證這一場盛景的,到了現在也多是些中年人物.換句話說,他們也正是如今大唐的中流砥柱。

  就好比隨駕於望經樓的王玄策與薛仁貴,大唐能夠維持住這赫赫威名,他二人自然是功不可沒。

  “小侄一向喜好佛法。”太子殿下聽了父皇之言,更不敢怠慢,連忙道:“如今皇叔回唐,往後還要向皇叔多多請教。”

  “善!”

  對此法海自然不會拒絕。

  其實一國太子,過多信奉佛法,於國並不見得就是益處。

  法海此刻未曾多說,一來是因為此刻臣民匯聚,這些話並不適合在這裡說;二來也是這其中的關竅並非一兩句能夠言明的;三來.法海認為這位太子殿下能來向自己請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自己可以把控傳授的內容,總是要比自己私下裡琢磨,誤入歧途的好。

  太子殿下見三藏法師一口應下,心裡自然也是十分開心,面上自然而然就露出了笑顏。

  一旁的李世民見了也是心生感慨,他之所以最終選定了雉奴為太子,而不是魏王.正也是因為李治的這一顆“慈悲”心。

  李世民很清楚,若是自己百年之後,是魏王李泰繼承王位,那麽前太子與李治以及自己另外的幾位兒子,恐怕都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況且若論才乾與能力,其實也並不在魏王之下,如今自己更是手把手的教導,恨不得將一身本領盡數傳授.想來日後他即便不能成為開疆擴土之雄主,也絕對夠資格做一個開明的守成之君。

  大唐的疆域已經不小了。

  大到在一切偏遠之處,其實大唐中樞並不能真正的掌控地方。

  即便是再往外開疆擴土,其實也沒有足夠力量能夠消化這些的疆域除非,朝堂眾臣都能一日千裡,亦或是中央與各州郡的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往複。

  否則,那些臣服於大唐的藩屬國,早就成了大唐下轄郡縣了。

  即便是在大唐,依舊還是普通人居多可若當真人人能修行,怕是國中也要亂了套。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不是說說而已。

  身為一國之君,開疆擴土,遠擊狄夷,自是能夠彰顯國威,但相對於“武功”來說,或許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文治”。

  而在這一點上,李世民非常看好太子。

  他們老一輩,把該打的仗都打完,兒孫們自該勵精圖治,鞏固且更要發揚這盛唐氣象。

  一眾入城之後,見長安百姓雖也“洶湧”,但其實既有規矩,道路兩側雖有禁軍護衛,但其實也不用他們費心維護秩序,此等景象是在別國難以見到的。

  法海見了洪福寺眾僧在側,還是特意上前相見了一番,言說:“諸位稍候,且等貧僧入朝複命之後,再回寺中相敘。”

  眾僧自然滿口應承,連說不急。

  陛下與太子也並沒有催促打攪,只等三藏法師交代完之後,這才引著往朝門方向去。

  長安城可不小,即便是一路暢通,也走了好大一會兒主要是長安城的百姓太過熱情,而法海又一向是有禮數的凡僧,故而步步還禮回應.
  有些當年的舊相識,見了三藏法師如今相貌,再看看自己蒼老的面容,不禁感歎:這時間似乎都沒在能在三藏法師身上留下痕跡。

  李世民見了還向一旁的太子小聲說了一句:“雉奴,你可見到了.這便是人心。”

  見一別十四年,長安城中的百姓對三藏法師依舊這般親切,李世民心中卻只有高興之意今日是三藏的主場,即便是他這個當皇帝的,也得隱了光環去。

  大殿外。

  師徒幾個稍後了片刻,按照流程是百官先入殿,而後皇帝與太子駕朝,等一切就緒之後,再宣他們上殿。

  原本李世民沒打算這般繁瑣,就引著一眾官員與師徒五人直接入殿完事。

  至於說規矩.在大唐,他就是規矩。

  但三藏法師說不夠正式,亦不莊重.李世民頓然從善如流,當即就改了主意,一切全都按照三藏法師的意思來。

  今天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是他禦弟最大。

  對此,法海也只能表示:即便是這位太宗皇帝,偶爾也有這般任性之面。

  不多時。

  “禦弟上殿。”

  這是皇帝親自喊的,且運轉了人族氣血之力,聲音傳遍了整個皇宮,且還在大殿之中回響。

  一旁的太監正想要張嘴傳話時又頗為無奈的把嘴閉上。

  法海獨自一人上殿,正式向皇帝陛下見了禮。

  “臣弟玄奘幸不辱命,歷時十四年,自大唐長安徒徙西牛賀洲天竺靈山大雷音寺,取經歸來今向皇兄複命。”法海說完之後,稍挪開了些腳步,又道一聲,“經文在此,請陛下觀閱。”

  “悟空——”

  法海回頭叫了一聲大聖,大聖便招呼幾個師弟,連同王玄策與薛仁貴,將四輛小車推至大殿之上。

  將載著經文的小車停下之後,大聖領著三個師弟向人間天子行禮。

  三藏法師禮數周全,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百官見了大聖師兄弟幾個也是同他師父一般,便頓時另眼相看。

  “這便是當年菩薩口中所言的‘大乘真經’麽?”

  “這裡只是一小部分。”法海先向著陛下回復了一句,而後解釋道:“臣弟此去靈山,共取得有字真經一萬五千余卷——”

  “一萬五千余卷?”李世民聽了這話,細細回憶了一陣,忽然道:“當年菩薩說靈山共有大乘真經三藏之數,而一藏便是五千零四十八.禦弟莫非是將三藏真經,全都取來了?”

  “然也。”法海在入大殿的時候,是將九環錫杖收了的,這會兒雙手合十,道一聲:“當年離開長安時,皇兄為臣弟取法號為‘三藏’,若不能將三藏經文盡數取回長安,自不敢說完了皇命。”

  大殿上的君臣聽了此言,又是對三藏法師好一陣讚歎。

  趙國公長孫無忌則是開口說道:“那靈山大雷音寺,果真大方.竟肯將這經文全部相贈。”

  見不是大唐天子說話,一旁大聖便接上了話茬,道一聲:“老大人此言差矣,那靈山大雷音寺可一點都不大方.這三藏經文,是我師父花錢買來的,可不是他們送的。”

  這話一出。

  大殿之上頓顯沉寂,氣氛一時凝重。

  上到皇位上的皇帝李世民,下到殿門口的值班侍衛,一個個面色盡皆不善。

  “大聖且細說分明。”李世民也不問三藏,隻去問大聖,更說了一句,“可是那靈山故意刁難?你師父可受在靈山受了委屈?”

  大聖也沒想到一句話,竟惹得這一朝君臣對靈山還起了敵意,而原因竟然是擔心師父在靈山受欺壓
  “陛下誤會了。”為了防止誤會,大聖便連忙解釋道:“俺老孫說他們不大方,是有個緣由的.”

  而後,大聖先將“阿儺、伽葉傳經時索要人事,但畏懼他們師徒多厲害,故而沒有收,只是傳了“無字經”一事”講了一遍。

  “無字的經?!”

  殿中的君臣面色再沉一分,一些脾氣暴躁的,已經把袖子擼起來了,若是斧頭在身邊,恨不得就此殺去靈山。

  “可不是!”大聖這會兒也不管自己是在解釋了,乾脆配合著一眾君臣的神情,憤憤不平道:“當時俺老孫見了,就要抄起金箍棒去尋那佛祖好好理論一番.當年能把俺老孫壓在五行山五百多年,是俺老孫上了他的當.而今非昔比,好叫他靈山諸佛知道,我師父不遠千裡來取經,可不是來受他們消遣的。”

  “是極,是極!”一眾年邁的武將紛紛點頭:“我大唐禦弟,豈可在靈山受辱?後來呢?”

  “後來啊。”大聖一攤手,道:“諸位也知道我師父的秉性,乃是三界少有的大德高僧,天生的慈悲心腸,一副溫潤君子模樣.師父當時就將俺老孫攔住了,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他們空手來,取了無字經,也是因果”

  君臣紛紛向三藏法師看過去,似乎在說:禦弟,您在外面怎麽就墮了咱們大唐的威風?

  當然了,大聖這些言語也晃不過李世民,更騙不過長孫無忌以及李勣為代表的智力擔當,他們怎能看不破其中關竅?
  早就敏銳的察覺出其中的不同。

  眼下只不過是受了這位三藏門下大弟子的話術引導。

  畢竟若三藏當真在靈山吃了虧,又如何能將這一萬五千余卷真經取回來?

  他們正要等大聖轉折,卻聽大聖又說一句:“當時師父還說,這無字經也是真經,只是這無字真經雖然師父自己能看懂,但尋常百姓卻不認識.故而便讓俺老孫將這一路上強妖除魔,剿滅盜匪繳獲而來的那些金銀,送到了大雄寶殿,再問問佛祖這些人事,夠不夠取經之用.”

  李世民聽了當即笑道:“那佛祖如何說?”

  “佛祖自然沒什麽話說,隻跟俺老孫說了一個故事,解釋了一番他們靈山收人事的原因來歷.”大聖便將那“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收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還嫌賣賤了,讓他子孫沒錢使用”之事,在大殿之上講了一遍。

  等君臣一眾稍稍消化一陣之後,接著說道:“而後佛祖也沒將那些金銀留下,而是散去了三界,接濟了窮苦。”

  “哼。”一旁的盧國公輕哼了一聲,道:“我瞧他大庭廣眾之下沒臉收。”

  若說旁人或許對佛祖有幾分敬意,他一個在戰場上殺人無數的混世魔王,怕什麽佛祖?
  眾人:.
  他們竟一時覺著盧國公說的對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