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平安傳》第三百三十一章 禦前事
  nb

  內容來自msbook_397_3066695html

  在揚州北城河附近的園林水榭裡,正在進行一次尋常的禦前會議,參與的人數不超過十人。-》這樣的議事規格再普通不過了,但這回卻從早上一直到下午都沒結束,人們猶自爭論不休。

  皇帝端坐在正位上,眼睛閉上了仿佛在閉目養神,許久都沒說話了。侍立一旁的宦官是司禮監掌印王狗兒,他才是真不容易,皇帝和朝廷重臣都可以坐著,大臣們也就是發言的時候才站起來,可他王狗兒是一站就是一整天。不過王狗兒自然沒有怨言,能站在這裡參與軍國大事不是誰都可以的……就像鄭和可以嗎?

  前陣子皇帝覺得宮裡有對他不忠的人,王狗兒腳踏兩隻船自然心虛害怕,好在他已混成了宮中權位最大的太監,小的們誰也不敢說他的壞話。王狗兒便找到了個替罪羊,成功地把宦官鄭和給拖下水了。[

  鄭和長期督管各船廠和海軍西洋事,本就不常在宮中,又在永樂駕崩後經歷了兩次改換皇宮主人。別瞧著太宗到仁宗、再從仁宗到宣德皇帝兩次皇權交接在外界都還算風平浪靜,宮裡是一朝天子一朝人,掌權的那些人早已物是人非。鄭和就算名聲大,卻在宮裡因疏於經營已經沒什麽黨羽了……這樣一個人不整,非得去動那些樹大根深的乾甚?

  而且許多太監都對鄭和沒什麽好印象,主要出於嫉妒心,識點字有點見識的太監都清楚,這家夥要名垂青史了;大家都是沒根的太監,為啥就他一個宦官能芳名流傳,而大夥兒死了就跟條狗一樣進焚屍爐?但對於鄭和這樣有名氣的人,尋點小事整他不好下手,須得一些實質的方面。

  王狗兒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說鄭和是伊教徒,根據是他出身於回族家庭,從小就信;還有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去朝拜了伊教聖地,所以他悄悄地信伊教。在大明基本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只要不會危及統治的宗教,朝廷官府管你信什麽;但獨獨對伊教有防范,原因較多都是從實際利益出發的……主要應該是西域“綠化”後,甘陝地區日漸貧瘠負擔不起大軍所需,明軍法西進,隻好被動抵禦伊教東擴;如果任由伊教向東傳播,會危及大明帝國的統治。

  鄭和對此事也有所耳聞,在海軍艦隊駐扎南直隸太倉港口時,一面修佛寺,一面出錢大量刻印

  “目前的神機營前鋒不宜過早調動到荊州。”楊榮暫時擱下剛才的議題,轉而談起具體的事,“過早去荊州,容易暴露朝廷的用兵意圖,等到四川兵快到了再調動,能讓反賊措手不及,或許打開江防正好從荊州……”

  皇帝欠了欠身,楊榮忙停下說辭,站著向上方彎下腰。朱瞻基開口說道:“就依楊榮所議,各部盡快操辦。宣大的兵暫不動,隨後再議。”

  朱瞻基隻說了兩句簡單的話,是立刻將達成一致的事施行,同時擱置爭議。眾臣心銳誠服地拜道:“臣等遵旨。”

  ……沒過多久,一道急奏到了揚州行宮,長沙城失陷。朱瞻基心裡很不高興,但也沒有太多的震驚表現,反正一年多以來從湖廣過來的消息就沒有一件是好的,幾乎都反賊勢如破竹。

  長沙府被攻陷也是幾乎沒有辦法,目前湖廣全省已經沒有能打惡仗的軍隊,長沙這種重鎮憑借的也非是多年前修建的工事,兵是再能戰的,也援軍。

  大江以南,數的府縣、數的“軍戶”,或許能征調起來守城,但朝廷已經不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組建起一支軍隊出戰。唯一還有希望的,只有雲南和廣西那邊的征南大軍,他們一部分還在交趾越南境內,一部分在雲南廣西邊界;朝廷也許能調動一部分,不過也說不定……國內裂土三方都是朱姓宗室,遠在幾千裡遠的邊將邊軍恐怕很不想攙和進來。

  來源\\ms\book_397_3066695html

  \ms\book_397_3066695html

  :nb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