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海上升明帝》第671章 變廢為寶
  第671章 變廢為寶
  “黃河故道西起河南蘭考,沿商丘、虞城和山東東明、曹縣、單縣邊境入江北碭山,再向東入淮,於套子口入海,全長一千五百裡。如今黃河改道經山東,八百裡出海。其故道便猶如一道巨大的壟崗,自西向東橫亙在淮北平原上。”

  新任河道總督楊文驄和漕運總督路振飛一起到上書房面聖,幾位總理大臣也在。

  “黃河在此故道行水近三百年,攜帶巨量泥沙堆積,使之也成為地上懸河,決口改道後,上遊來水斷絕,河道廢棄,形成壟崗。如今這故道處置,也很重要。”

  路振飛曾是東林十八羅漢之一,在東林裡資歷老威望高,崇禎年間就擔任漕運總督兼淮揚巡撫,後來弘光立,馬士英等用田仰取代路振飛。路振飛不管是在漕運,還是地方上都還是有不少實在政績的。

  他對黃河故道也很了解。

  “黃河故道大體可分為三段,徐州以西是寬河道,河漕寬三百多丈,一般深兩丈多,左右大堤則間距二十裡左右。

  徐州至淮安段為窄河道,淮安至大淤尖為河口段。”

  黃河跟長江這樣的河不一樣,不是比較固定的河道,而是地上懸河,甚至其河道也是極寬的,除了河漕外,主要是以河堤為主,河南段的黃河,其兩岸大堤是相距極遠的,起碼二十裡寬。

  但實際河漕也就二裡,兩邊就是寬闊的河灘地。

  平時百姓也會在河灘地上種點雜糧,如豆子等。不過堤內的河灘地,容易遇水受災,甚至絕收。

  所以歷來河灘地不在朝廷的正式田地冊內的,這就跟長江口的崇明等一些沙洲一樣,都是地方上的豪強大族們佔,誰先佔到就是誰的,也不需繳稅賦等。

  當然,實際地方衙門,對這些灘地,一般也還是會征收點。

  不說從蘭考到淮安河口,有一千五百裡,就算蘭考到徐州也得有小六百裡故道,二十裡寬的堤內灘地,除去二裡寬的河漕,也還有十八裡寬灘地,算下來,這灘地都有四百萬畝。

  以前是河道,所以河灘地也算不了田,收成也難保證,可現在這河道廢了,沒有了水,成了一道壟崗,那麽這四百萬畝灘地,可就變成了不錯的田土。

  黃河故道多為高灘懸河,一般高出附近地面一到兩丈,有些甚至能達到近三丈,現在成了淮河與沭、沂、泗等河的分水嶺,人為製造了一道分水嶺出來。

  如今黃河改道,對於豫東南、魯西南,以及江北百姓而言,這是終於擺脫了七百年的黃河洪水的巨大威脅,更何況,還有這四百萬的灘地能變為良田。

  現在不少地方的豪強地主都在打這故道河灘的主意,隨意私墾亂佔,甚至有連河漕都給填了的。

  “臣以為,故道雖沒了黃河之水,但仍然還得保留其行水能力,應當加以疏浚,還要相應的修一些閘壩、水庫,配套水渠,則能充分利用好故道,使之變廢為寶。”

  朱以海對路振飛的話也畢竟滿意,這才是辦實事的樣子。

  故道灘區改田,是可行的,雖說灘區抵禦洪澇旱漬鹼等災害能力要弱些,但總的來說比一些山區坡地旱地總強的多。

  把故道疏浚好,也還能為兩岸千余裡土地提供水利,也能減少洪澇等。

  現在這樣各地一窩蜂似的亂墾亂佔肯定不行的,得整體規劃。

  既要疏浚河漕,保持其行水能力,也要加以改造利用,建閘壩、水庫、河渠等以蓄水、防洪、灌溉,其廣闊的河灘,也要改造。

  “河灘土壤各有不同,有淤土、沙土、壤土、鹽鹼土等不同,淤土主要在河道岸邊緩流地段,砂土分布在原河道水流較急地段。

  整體而言,土質不高,以徐州為例,能改造為上田的灘地,也就佔一成半,中下地能佔三成,更多的灘地下田都達不到。”路振飛拿出詳細數據。

  朱以海點頭。

  “民以食為天,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這些地都綜合治理利用好,要變廢為寶。地雖有不少,但可根據不同地質,安排不同種植發展,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朱以海做出指示,“要深度開發肥沃的灘地為糧田,中低產田也要適當改造出來。”

  “其余種糧一年畝產達不到百斤的,可以利林木、果樹,甚至是桑樹、棉花,甚至可以建些水庫、水塘等養魚種藕等,也可以做草場牧地,養牛養羊。”

  開發好了,能有四百萬畝地呢,哪怕其中只有一成半改造成良田,那也意味著六十萬畝,畝產一二石的中低產田,能有百余萬畝。

  其它二百多萬畝,還能開發不少種棉花、花生、玉米、土豆、紅薯這些,也能種些經濟林木,甚至是果樹。

  水面都也還可蓄水防洪、澆水灌溉,又能養魚養鴨這些。

  失去黃河來水後,雖然這條河基本廢了,但是,卻也不用再擔心年年洪水內澇這些,不僅周邊不遭黃河水災,這條河道也成寶地。

  “陛下,要全面規劃治理並利用好故道,其投入會很大,朝廷現在又要治理黃河新河道,要修堤壩,實在是不寬裕。”

  做為漕運總督,雖然如今漕運主要依靠海運了,但路振飛認為運河對於沿線經濟有很大幫助,不能就這樣廢棄不管。

  如今從淮安到杭州的運河不受影響,主要就是從濟寧到臨清的山東段運河大受影響,基本上不通了。

  他提議應當想辦法修複。

  可沒了黃河水,要修複運河成本很大。

  京杭運河向來是帝國經濟命脈,妥妥的黃金水道,每年北上南下的運河漕船能達萬艘,還沒算上民間商船,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運河而興。

  蘇寧常鎮蘇松杭等江南名城。

  還有淮安徐州,濟寧臨清聊城德州這些重鎮,全因運河而興。

  而如今黃河改道,德州、臨清、聊城都成了黃泛區,且還未從戰亂中恢復過來,濟寧徐州等段,則完全阻塞,無法通行。

  加之朝廷大力推行海運,所以現在運河在山東這裡堵了,斷了。

  曾經號稱繁華壓兩京的臨清,十幾萬城市人口,被稱為天都之肘腋的聊城,運河河身漸涸,如今就算山東全境興複,可也僅剩下濟寧、聊城、臨清間的一些小船往來而已,經濟惡化,工商衰弱,元氣不複。

  濟寧以南,雖然河段涉及不大,可也受影響極大,迅速的衰弱。

  還有如濟南沿海的利津,做為大清河的河口,這裡一直是山東最重要的鹽場,繁榮九百年,居山東鹽場之首,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外,利津鹽灘淹沒殆盡,損失巨大。

  黃河改道,是好了淮人,卻苦了齊人。

  山東百姓,都希望黃河打哪來,再回哪去,可現在要恢復舊道,並不容易,治理成本太大了。

  所以朝廷也不願意再南流。

  山東官員們便提出分流之議,在大名府開馬頰河以分減黃河之水,從山東、河北兩省分流入海。

  雖說現在河北還未完全光複,可朝中也有不少河北籍官員們,他們本來是山東籍官員們的盟友,讚同南流。

  結果現在山東官員提出在河北分流,他們立馬不幹了,盟友變成了對手。

  不過複舊道反對者太多,一來是朝廷出於治理舊河道成本太高,二來是江淮官員們都反對黃河恢復故道。

  朱以海本身也無意恢復舊道,恢復舊道其實最大的好處,是能恢復山東運河。

  但朱以海並不願意再恢復山東運河,因為成本太高,無水可濟,是最大難題,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朝廷改為海運更有優勢。

  而且他也有意發展沿海的港口經濟,把重心從運河沿線,移往沿海。

  以前河南也好,山東也好,江淮、河北都好,最核心最發達的地區,都在運河兩岸,所有人口經濟等都往運河虹吸。

  現在朱以海希望能夠迅速進入大航海時代,所以趁這機會,乾脆往沿海轉移經濟。

  根本沒必要再費力去恢復黃河舊道和山東運河。

  “朕之前也說過,黃河就按新道入海,山東運河暫時也不要再去恢復了,今天還是先談故道的治理和利用,其它的先不談。”朱以海直言。

  次輔王之仁進言。

  “治理舊道要投入很大,但這四百萬畝地,能開發百萬畝糧田等,價值還是很高的,臣建議,不如把這故道全都劃入陛下的皇莊,由陛下內帑出錢治理,既疏浚河漕,也開發河灘,陛下內帑出錢治理,也為朝廷國庫節省了大筆開支。”

  這明顯有些過於討好皇帝了。

  文安之直接反對。

  “臣以為應當是朝廷主要負責規劃和管理,故道是塊寶地,但現在新河道八百裡黃泛區,也有無數災民他們世代居住的村莊、田地被淹沒,甚至徹底成了新河道。

  朝廷應當把新河道的那些山東百姓,遷來故道安置,建立村子,授分田地。”

  王之仁認為這樣雖然看似很好,可安遷也要花費,疏浚河漕也要錢糧,現在朝廷處處用錢,得盡量減少開支,如果把地交給陛下皇莊,由陛下治理,然後收益也歸皇莊,這挺好的。

  “王公此言差矣,這是懶政想法,要不得!”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