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在下,中醫黃素》第411章 大醫精誠上
  “老公,你今天真帥!”

  閻冰給黃素系好領口最後一個盤扣,發自內心地誇讚鼓勵。

  國慶長假結束,作為一名老師,黃素將第一次走上講台。

  為此,黃素特意換上了一身藏青色的中式服裝。

  中醫屬於五行中的木,木對應青色。

  作為一名中醫最好穿著青色系的衣服,其次黃色系的衣服,黃色代表土,土滋生萬物。白大褂白色的,五行屬金。金克木,不利於中醫。

  醫院卻生搬硬套西醫的工作服,套在了中醫頭上。很多不符合中醫的思想觀念。

  這些年很多中醫名家都在建議,中醫不要穿白大褂了。

  師母走過來,上下打量著黃素:“不錯,有老師的味道了。”

  閻冰說道:“師母,兩個孩子麻煩您照顧了,我和黃素就先走了。”

  隨著新生正式開課,閻冰的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也正式開課了,孩子只能交給退休的師母照顧。

  師母笑呵呵地說道:“你們快走吧,別耽誤上課,有這兩個小寶貝兒在家裡陪我,我也不會無聊。”

  走出家屬小區,穿過學校花園。

  走進大學的教學區,道路上都是捧著書本前往教學樓上課的學生。

  閻冰挽著黃素的胳膊,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學生們:“看著他們,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回到了上大學的時光,感覺自己也跟著變年輕了。”

  “你現在也一樣年輕漂亮!”

  兩人甜蜜地走進教學樓,才就此分開。

  閻冰踏上樓梯,黃素則轉身走進走廊,向101教室走去。

  上課的第一天,黃素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教案,就這樣直接向上課的教室走去。

  101教室,作為仲景班上小課的專屬教室。

  上課前,101教室的氛圍非常熱情,雖然教室裡只有十二名學生,上課大家都在熱情地相互討論。

  軍訓期間,李燕神乎其技的表現,和告別晚會時,和中醫骨科同學的精彩配合。

  讓長假回來的學生們,對即將學習的中醫充滿了期待,也對能教出李燕這樣徒弟的黃素充滿了期待,每個人都保持最旺盛的精力,等待自己大學的第一堂課,等待走上中醫之路的第一堂課。

  當黃素穿著一身藏青色中式服裝走進教室。

  教室裡的議論聲仿佛按下了暫停鍵,瞬間安靜下來。

  當黃素走上講台,江斌聲音洪亮地喊道:“起立!”

  學生們雖然現在是大學生了,依舊保持著高中的習慣,都站起來齊聲道:“老師好!”

  軍訓結束後,輔導員王勇召開了班會,選舉了仲景班的班幹部。

  江誠因為在男生隊表現,被男生集體推選,成為了班長。

  李燕則因為軍訓時的表現,和蒙疆文科狀元的成績,被選舉為團支書兼學生委員。

  “大家都坐吧,現在大家都是大學生了,以後就不要拘泥這種刻板形式了。”黃素壓了壓手示意大家坐下。

  小、中、高中之所以保持這種禮儀,是因為小孩子心智還不成熟,要用這樣的“禮儀”讓學生們對於課堂“神聖性”的意識產生,有助於喚醒學生對於知識和真理的敬畏。

  大學生的思想已經成熟,反而是為了淡化“師生”的二元關系,尋求一種融合的關系,以期利於課堂的平等討論和輕松的氛圍,培養學生自由求知的氛圍,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大學的學習主要在於自學。

  黃素離開講座,走到講台邊緣,給下面學生一種相互交流的氛圍:“這堂課作為你們大學的第一堂課,對與你們人生都有著重要都意義,作為要陪你一起度過八年時光的老師,我覺得給你們講講什麽是中醫,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比給你們講課本上的知識更有意義。”

  黃素一邊說著,一邊從講台上走了下來,“大家都知道,仲景班是參考師承培養教學的,那麽,師父收弟子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麽?”

  “認字!”

  “聰明!”

  “人品!”

  同學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你們說都不太準確。”黃素說道。

  江斌反問道:“老師,那您說是什麽呢。”

  等學生們停止了討論,黃素說道:“晉朝的楊泉在《物理論》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純粹的科學,它具有濃鬱的人文主義關懷思想。在中國,受傳統主流文化儒家哲學的影響,“仁學”思想構成了中國醫學人道主義的中心思想,中國傳統醫德受到全社會的重視,稱醫學為“仁術”。

  所以準備從醫者,首先有道德方面的要求,沒有仁愛之心的人,不得隨意傳授。畢竟醫之為術,只是工具。可以醫人,同樣可以害人;同時,要做一個救死扶傷的好醫生,一定要有很高的才氣。

  醫學博大精深,浩瀚無垠,臨症有虛實真假,脈症有取舍之分,沒有相當的才智很難領悟學會,所以有“庸醫殺人”之說。

  中醫在選擇徒弟的時候,人們也更願意選擇醫德高尚、具有愛心、不唯利是圖的醫生。

  不像某醫誕生之日起就和資本牢牢結合在一起,成為了資本牟利的工具,更成為誕生之日起,做作為殖民先鋒充當劊子手,成為壓榨奴役剝削其他國家的工具。

  黃素走上講台拿出粉筆。

  不久,整塊黑板都是黃素寫的行書。

  黃素扔掉粉筆說道:“西醫有希波克拉底誓詞、護士有南丁格爾誓言,而大醫精誠就是中醫的行為準則。”

  黃素指著黑板率先朗讀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或許是中醫古文的韻律美,或許是文章中大愛至仁的感染力。

  班級裡學生慢慢跟著黃素朗讀起來,從喃喃細語,漸漸變得聲如洪鍾,整齊劃一,慷慨激昂。

  就如西醫新生入學一同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醫新生上課第一朗誦大醫精誠也成為了慣例。

  一個教室接著一個教室,教學樓裡兩千多名稚嫩的聲音匯成了洪流。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隻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在氣氛的渲染下,學生整整大聲朗讀了五六遍。

  朗讀過後,所有人瞬間脫力,但是內心卻無比暢快。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也就是說,真正治病的大醫,他必定神安志定,胸有成竹,而不會驚慌失措。

  同時大醫治病,絕不是為了交換,為了謀取病人的錢財,他一心想把病治好,對外在的物欲不會有任何非分之想。

  這安神定志是自靜其心延壽命,而無欲無求是無求於物的精神。

  醫生不單是在救人,也是借術修身來修煉自已。很多醫德高尚、心懷眾生的大醫,壽命都很長。

  黃素看著酣暢淋漓的學生,接著說道:“我最近看了一部韓國的電視劇,名字叫做《醫道》,我希望你們有時間可以看看,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這部電視劇會給你們答案。”

  《醫道》連續劇裡講主人公許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一路學醫非常艱辛,治了不少病人,就在他為自己醫術洋洋得意的時候,他師父卻把他趕出門外。

  他很不理解,就此意志消沉,準備放棄醫術。

  這時一個道人點化他說,你師父不是趕你出門、而是讓你明白、一個醫者不是為名利而生,而是為治病而存。

  許俊馬上豁然大悟,重新操起醫術,成為真正的大醫。

  所以孫思邈講,你想成為大醫,先得發大醫之心,什麽是大醫之心?

  就是大慈惻隱之心。人之所尊,莫過於慈悲喜舍。

  師父對許俊說、不知疾苦,無以為醫。不能感同身受病人的苦難,就不配做一個好醫生。

  什麽叫大慈?無緣大慈。

  什麽叫惻隱?同體大悲。

  雖然病人跟你沒有血緣關系,甚至你都不認識他,他痛苦了,你第一反應就是要帶他脫離痛苦。

  所以出入醫門,孫思邈認為,要首先立下大願,什麽大願呢?

  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張錫純也認為,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你都沒有發過願,怎麽活出生命的精彩?沒有發過願的人,生活就會渾渾噩噩,精神就不會那麽感動人心。

  小願小成,大願大成,無願不成。

  自古醫就是道,就是在修行。

  古人講,嘗聞人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當先。

  所以願立則病人可救,心發則醫道堪成。

  如果你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

  雖然學醫習藥多年,總是渾渾噩噩。縱使經歷名師指點,亦是徒勞工夫。

  中醫是要心行並重的,然而現在的中醫還有幾個能保持這樣的。

  中國中醫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隻教會看病的術,而中醫的精神內核。

  有病人來看病,不管這病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聰明的讀書人,還是憨實的老百姓,是開著寶馬來的有錢人,還是穿著破衣服來的窮人,是老到拄著拐杖,還是年少牙牙學語,是長得漂亮,還是相貌醜陋,是你的好朋友,還是你的老對頭,你該怎麽辦?
  孫思邈說,你都要一視同仁,皆如至親之想,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他的病治好。

  所以,就很瞧不起徐中醫,他講課給學生傳遞的思想就是學好醫術,給達官貴人看病,自己發大財。

  再看陸老退休了仍然努力鑽研,別人說這是病人的病苦,跟你完全沒關系,
  你為什麽還努力去攻克呢?你現在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

  陸老曾說:“我努力治病才有今天,如果這病我不考慮周全,用心攻克,那將來為我家人、我的至親。假如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到時候我應該向誰求助?所以我努力病人、其實也是在努力救我自己。”

  醫生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不斷受益的是他自身啊!
  黃素繼續說道:“可現在醫療糾紛這麽多,中醫用藥也是縮手縮腳、怕惹上麻煩。”

  “大醫精誠裡孫思邈說,千萬不要這樣,醫生不能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如果你得了重病沒人敢用藥,你什麽感受。”

  人都是以心換心的,你如果想糊弄病人,病人當然要跟你沒完;如果你處處替病人考慮,病人怎麽會抱怨你呢!
  中醫的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就是處處體現對病人的關懷,本身就附帶著和病人的一種溝通,問病過程中雙方就需要坦誠,建立信任。

  這就是為什麽醫患糾紛,百分之九十都是西醫的根本原因,當你對待病人的態度,如同你們使用的機器一樣冰冷,就不要怪病人和家屬不信任你們。

  所以,真正懂得為自已行醫之路考慮的人,他必定碰到任何疾病,都要全力以赴,替病人著想,病人怎麽會抱怨你呢?
  只要我盡力,我就無愧於天地。

  見到病人苦情,就像自己有病一樣,這叫感同身受。

  你有這份心,你的醫術就會精進,如果你沒感覺。

  學醫的動力也不強,那麽你的醫術就永遠止步於此。

  我家鄉曾經有個老中醫,一生救治瀕死之人無數,在他手中也有不少絕症、危症沒救過來,但是沒有一個病人跟他打官司,找他麻煩,而且所有病人都對他非常感恩。

  他是怎麽做到這點的呢?

  當他聽到十裡八鄉中有病人住不起醫院,他不管刮風下雨,黑夜白晝,都會用最快的時間趕到,一心要把病人救過來。

  當然他的這份大醫仁心,也給他帶來豐厚家資。

  2010年離世的時候,聽說四個子女每一人分了一百多萬,這還是一個小鎮的醫生。

  可惜的是,他的子女沒有一個繼承了他的衣缽,從此小鎮再無中醫。

  這是什麽呢?

  這就是孫思邈筆下的蒼生大醫。

  為什麽古人講醫不叩門,也就是說真正的醫生,沒有節假日,從不關門閉戶,就像醫院一樣,你什麽時候看它關過門。

  病人一來,根本就不需要叩門,他就能找到你。你一聽就會為他盡心盡力,遣方用藥,不會管他有沒有錢。

  自古以來,那些大醫治病,都是急人所急,因為他們懂得珍愛生命。甚至有很多慈悲的醫生,他都不輕易用動物藥。

  為什麽?
  孫思邈說,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像穿山甲、犀牛、老虎、烏龜、羚羊,這些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你如果損傷它們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不合情理。

  所以孫思邈一般不輕易用有生命的藥物。確實不得已,像水蛭、虻蟲之類,偶爾用之。

  能夠少用、不用的人,就憑普通草木,花最少的錢,幫病人治好病,這是真正的大家啊!
  我書中所開的方子就很少涉及動物藥材,我自己學中醫的準則也是以使用植物藥材為先。

  想想某醫的移植手術,就是洛克菲勒為了讓自己長壽,而扶植起來的技術。

  洛克菲勒一生六次心臟移植,兩次腎髒移植,他至少剝奪了六個人的生命。

  再想想如今猖狂的非法交易,根基不正,自然滋生罪惡。

  為醫者,要發慚愧、憐憫、憂恤、為善之意,不得起一念邪惡之心。

  一個人目容天地,纖毫可以失其明。

  一個人心包太虛,一念可以塞其廣。

  你心存惡念,那麽你的醫學之道就會被荊棘長滿。

  當心中長滿了這些雜草時,你的醫路就此而止。

  想想某位權威,因為醫療數據裡七百個來路不明,論文被駁回。

  學醫不但醫治病人,還是醫生時時刻刻內修自身的過程。這是同步的,你只有內修精進,你的外治才能不斷精進。你的內修如果不進了,你的外治也就此擱淺。

  某醫只知道學術,而不知道修心。

  所以,我們經常看見某醫的很多權威經常抨擊中醫,而中醫很少在抨擊西醫,在外也一直強調相互合作、取長補短。

  心境不到,自然如小人一樣,以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為悅。

  作者修為不夠,看見某醫的下作,心裡就有怒火。

  看我說書的,也知道我的觀點,我對某醫的很多技術是讚同,卻他們絕大數的從業者確是不屑的。

  黃素指著黑板說道:“我希望,從今天起它能成為你們學習中醫的志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