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之吳霸春秋》第627章 嫡庶之爭
  第627章 嫡庶之爭
  “禦史中丞所言大謬!”

  鄧析的話音一落,德高望重的右丞相孔丘,立即出列,大聲斥責道:“古製畢竟是古製,吾等豈可循規蹈矩?”

  “尤其是在立儲這般大事上!”

  “再者說,先王壽夢之遺命,是改父死子繼為兄終弟及,而今大王立儲,是為父死子繼,豈可一概而論乎?”

  孔丘居然公然反駁宗法制?
  這讓吳國的君臣都不禁頗為詫異。

  要知道,孔夫子之前可是一直鼓吹禮製,試圖恢復《周禮》的。

  不過,孔丘從來都不是一個循規蹈矩,迂腐不化之人。

  這一次,為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公子鴻,孔丘算是豁出去了。

  舍下一張老臉,非要為公子鴻爭得儲君之位不可!
  “呵呵!”

  禦史中丞鄧析輕蔑一笑,道:“右丞相,你不覺得荒謬嗎?”

  “右丞相是海內聞名的一代名士,學富五車,飽讀詩書,豈不聞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乃取禍之道耶?”

  “宗法制的原則,右丞相豈能不知?”

  鄧析咬死了廢嫡立庶的宗法制原則。

  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皆為父子相承。

  這種繼承原則一般是以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長子為繼承人,若廢掉嫡長子的繼承權而把該權利轉給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則叫廢長立幼。

  在歷朝歷代,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的事情,都不在少數。

  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立膠東王劉徹,後為漢武帝。

  如唐太宗廢長子李承乾,立晉王李治,後為唐高宗。

  如隋文帝廢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

  康熙兩廢太子,立雍正……

  有好有壞,不一而足。

  不過,這些有作為的帝王,之所以廢長立幼,是因為那個兒子著實是能力出眾,非同一般。

  夏朝時就已確立王位世襲製,但也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別。

  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繼承製。

  西周一開始就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製,從而進一步完備了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奴隸主貴族階級的繼承法,也是繼統法。

  實行這種繼承法,必須首先嚴格區別嫡庶關系。

  例如,天子世世相傳,每世天子都是嫡長子繼承父位而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為“大宗”。

  其同母弟與庶兄弟封為諸侯,是為“小宗”。

  每世的諸侯也是由嫡長子繼父位為第二代諸侯的,奉始祖為“大宗”。

  他的諸弟封為卿大夫,是為“小宗”。

  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長子繼父位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為“大宗”,他的諸弟為“士”,是“小宗”。

  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余諸子為庶人。

  諸侯對天子為小宗,但在其本國為大宗。

  卿大夫對諸侯為小宗,但在其本族為大宗……

  所以,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孫,而小宗則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而對於大宗則都為庶。

  依照宗法的規定“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

  因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

  所以大宗永遠是大宗。

  至於小宗由於族類繁衍的結果,分家出去,另立門戶的人越來越多,小宗也就不斷增加,一般到了五世就必須分出一些子孫。

  所謂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莫過於此。

  以例言之,文王的嫡長子武王是大宗,被封為諸侯的文王其他的兒子如周公,就是小宗。

  武王和周公的關系,從血統上來說,雖是兄弟,但從政治上來說已變成君臣關系。

  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權,周公是沒有這種資格的。

  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統率之下,才能參加文王的祭典。

  這是因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

  所謂“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就是這個意思。

  周公被封到魯國後,他是魯國的始祖,也就是所謂別子。

  依據規定,則“繼稱者為小宗”,所以周公的兒子伯禽及其嫡系後裔,對周天子來說,就變成了小宗。

  但在魯國內,他是繼承其始祖周公的,也就是繼承“別子”的。

  按照“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的規定,伯禽又是大宗。

  被分封為卿大夫的周公的其他兒子,即伯禽的諸弟,對於伯禽來說,又變成了小宗。

  同樣道理,在魯國,只有伯禽及其嫡系子孫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權,伯禽的諸弟只有在他的率領之下,才能參加祭祀周公的祭典。

  卿大夫和士的關系,也是如此,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

  在自古以來的宗法制上,又分為君統與宗統。

  宗法制度是卿大夫士的繼統法,與天子諸侯無涉。

  所以將君統與宗統分開,以為天子諸侯的繼統為君屬於君統,卿大夫士的繼統才是宗統,而宗法制度是指後者說的。

  因此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的說法。

  勾踐、鄧析一再強調宗法制,就是逼迫申息、被離、孔丘等人承認,嫡長子吳恆成為儲君,日後繼承吳王之位的合法性。

  “廢嫡立庶,取禍之道?荒謬!”

  孔丘反駁道:“大王立儲,何不擇賢而立?”

  “今天下之大爭,夫大國之君,豈不擇明君賢主而立?”

  “公子鴻,性格仁慈寬厚,仁德有方,國人甚稱其賢!”

  “嘗於軍旅,殺敵甚眾,廣受士卒好評。”

  “處理政務,算無遺策,可謂振長策而驅宇內,駕戎車而禦敵寇,文武兼備,諸公子中何人可及?”

  “若大王以公子鴻為儲君,則為吳國必當勃興,大霸於天下,九合諸侯,天子致伯也!”

  “請大王明鑒!”

  “臣附議!”

  曾點、子路、申息、被離、燭庸等群臣,立刻出列,表示讚同。

  以孔丘為首的儒家學派大臣,已經跟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完全攪和在了一起。

  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公子鴻所展現出來的能力過強。

  而且,公子鴻是一個仁慈賢明之人,公子恆則是跟慶忌一樣,相對而言,比較“刻薄寡恩”……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