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貞觀俗人》第269章 長安北市
  第269章 長安北市
  平康坊。

  最近長安最熱鬧的就是平康坊了,不說其它,房價都直接翻了一倍多,原本坊中權貴高官也就十多戶,普通百姓幾百戶,但最近許多權貴都派管家來這邊買房。

  不賣?

  加價。

  還是不賣?

  再加價。

  雖然說大唐長安的百姓,不比鄉下小民沒見過世面, 可再見過世面,也終究是黔首屁民啊,本來一個宅子也就百來貫吧,有些破點的甚至也就是那塊地皮值錢點。這地皮其實多數還是先前朝廷分給他們的宅園地,又沒花錢。

  只是如今天下安穩,這京師人口漸多, 地皮也值錢了,又因平康坊現在住著秦琅李靖這等頂級勳戚高官, 再加上貢院考場修在了平康坊, 大量的士子舉人們入京後都在這裡居住,有些條件好的不願意住朝廷修的生館裡,直接在坊裡租住民房,自然導致房價租金高升。

  而平康坊原本就是妓館聚集地,向來是紈絝俠少們喜歡來的地方,今年科舉改製,更導致地方入京的考生猛增,往年也就是幾百人千把人最多,但今年各地來的考生起碼上萬。

  偏偏秦琅為了自家居住方便,特意又上奏皇帝,請求在平康坊試點坊內街市,得到皇帝允許後, 平康坊內現在不僅是紅燈區,而且現在這裡還開始成了夜市區。

  搞起了餐飲休閑一條街。

  酒樓、茶館、飯店、客棧,甚至是棋館、摔跤店等都開起來了。

  進而也有了配套的菜場啊衣帽首飾等店鋪,還劃了攤點,允許臨街叫賣一些燒餅之類的熟食。

  這麽一來,平康坊不熱鬧才有鬼。

  人流大增,又成了長安唯一的試點坊市區,居民區裡有市街鋪面流動攤點等,晚上又有路燈,亮如白晝,雖然說隻集中在北門妓區一帶的幾條街,離坊內的居民區還有些距離,並不會太擾民,但終究是長安唯一一個在坊裡有街市商鋪甚至是夜市的坊啊。

  其它坊可是嚴格禁止有經商的,長安百姓過去交易買賣只能去東西兩市,現在家門口的坊內也有這樣的熱鬧去處,這個坊自然地價大漲。

  秦琅早就料到一旦實行試點後會有這些變化。

  所以早讓轉運司做了規劃,不僅僅是在妓區的三裡新建了幾條商業街,進行改造升級出租招商,而且也對平康坊的居民區,尤其是原先的普通百姓居民區,開始拆遷改造。

  秦琅打算仿後世的城市經營理念,把平康坊打造成一個商業區,賣地皮租商鋪收商稅賺銀子。

  給坊裡的百姓拆除,為他們在城南的一些較空的坊修建房子,小房換大房,還有額外的現金補貼,對於許多坊裡百姓來說,這當然是好事。

  他們還沒有見過後世的那種拆遷,所以倒沒碰上釘子戶,反正還是搬在長安城裡,只是從東市邊遷到城南去了而已,但遷一下就能換新房大房還有錢補,這樣的好事誰願意拒絕。

  秦琅這邊拆遷民宅,那邊就已經設計規劃出了商業街,前店鋪後工坊,然後還規劃出了高級住宅區。

  這種玩法,以前還真沒人玩過。

  朝廷都是給長安百姓分宅地,然後自己蓋房子,有錢你就蓋豪宅,沒錢隨便建,甚至家裡養牛喂豬也沒人管。

  坊裡是不熱鬧的。

  可現在秦琅卻是要把平康坊打造成一個長安商業中心,主打餐飲娛樂休閑。

  妓區和貢院,這是兩大核心法寶。

  這年頭,妓院集中在哪,哪裡當然就是紙醉金迷的銷金窟,而貢院所在,必然就是士子考生們聚集之地,從古至今,妓院和舉子都是絕配。

  這年頭,能來科舉的考生,不管是館生還是鄉貢,那都是家庭條件不錯的,再怎麽寒門士子,也起碼是小地主出身,否則是讀不起書,更不可能來參加科舉的,所以這群外地官員、豪強、士族、地主子弟們,是高消費人群。

  在京期間,租房、購物、飲食等消費是驚人的。

  想想明朝時南京秦淮河畔是多麽的熱鬧,就知道了。

  改造很順利,進展也很快,畢竟這年頭拆遷不會有什麽釘子戶,也不會有那麽多強拆亂來,再者這時也不會有什麽高樓大廈,建房子建商鋪也都很簡單。

  秦琅自己第一時間把手下的產業入駐,他直接買了一條街下來,自家開了國公酒國公糖國公糧等商鋪外,還有酒樓飯店、茶鋪客棧等,又有烤鴨店、魚莊、鹵肉店等等,剩下的店鋪則招租。

  現在秦琅早上出門可以直接在街上買早餐吃了,不用家裡做,方便,選擇也多。

  貢院已經考了數場,明法明算明醫明字四科都同時開考,這四科考的是專業人員,其實就相當於定向委培一樣,這些人錄取後一般都是招入各司衙裡做些專業的小吏。明法的一般就是進刑部、大理寺,明算的則是戶部、司農、太府幾個部門優先,明字的則各衙都要,明醫的去太醫署、尚藥局、尚食局幾個衙門。

  這幾科專業性強,倒是好考,考生一般也都是較專業的學生,比如明字明算的考生,主要就是來自於國子監書學和算學的學生。

  而明醫科考生,多是來自各地的醫生。

  四科考完後,是童子科考試。

  來自各地的童子們,多是由大人陪同來的,這些都是聰明又條件好的孩子,想要早點取得出身。停試多年的童子科今年重啟,但是這次不是直接考過授出身,而是錄取後分入弘文館、崇賢館和國子監讀書。

  不過這依然引來了無數人應考,經過地方上的考核後,今年入京的童子依然有三千多人。

  秦琅與皇帝經過溝通,最後決定由原本的錄三百人擴增為錄五百人。

  不管怎麽說,崇賢館等那都是頂級學府,能進入這裡面讀書,對於這些童子來說,都是不錯的機會,將來學業完成後,無疑前途無量的,這就相當於北大清華開了少年班一樣,哪怕進來後不是國考通過成公務員,但也不比那個差。

  唯有明經科這次的改革,引的許多士子不滿,尤其是那些名門士族們,特別是山東士族。山東士族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經學傳家。

  每家都精通一兩經,是該經學當世最高權威,所以他們的子弟若參與明經科,是擁有強強的優勢的。

  可誰知道這次朝廷公布,明經科隻取三十,而進士科居然取三百。

  要知道明法明書四科都每科錄取五十人。

  更要命的是,知貢舉秦琅還宣布,說明經科以後跟明法明經明醫等一樣,三年開一科,而進士科則兩年開一科。

  好多明經科考生想要改報考進士科,但卻不得允許,說已經不能更改了。

  於是眾多名門士族子弟,今年聚集長安,只能爭奪三十個名額,而那群庶族地主子弟,卻有三百個進士名額。

  對於這些士族的不滿,其它人並沒有什麽支持。

  關隴貴族們以軍功起家,崇尚武功,習練弓馬,走的是以武入仕的途子,這些人家子弟多是以門蔭出身的,高級勳戚貴族子弟六七歲起就到弘文館等學館入學讀書,十二三歲進國子監,再大點就正式點名入三衛為侍官了,熬個五年八年的,通過考試就能直接授官外放,正式開啟仕途,根本用不著考什麽科舉做文章。

  而如山東軍事新貴們,他們更是不屑於科舉了,或者想參與也參與不了,這些人多數是豪強或地痞無賴們出身,多年打仗,也沒空顧及兒子們,又有幾家的兒子是真正讀了書的,讓他們去考,也考不上,所以他們沒興趣,也是要走門蔭入仕之路的。

  也就是那些關東士族和寒門地主們想走科舉這條路,尤其是寒門地主們,沒有什麽其它入仕途徑,自然只能指望科舉了。

  這年頭,他們若是想通過從軍入仕,更難。

  正所謂窮文富武,沒點上好的家底子,哪培養的出弓馬嫻熟,身體強健的子弟,連府兵都點不上,更別說普通人家出身的府兵,跟貴族子弟府兵就算同在軍中,立同樣的功,可最後的升賞其實都是不同的。

  對於本次科考,秦琅只是劃出了框框道道,其它的並沒有怎麽過於操心,反正有褚遂良啊虞世南啊等一乾考官們去操心具體考試。

  他倒是把時間更多的花在了平康坊的商業改造上,天天招商收稅,整天跟錢打交道,其實挺充實的。

  一個平康坊商業改造剛開始,轉運司就進項了幾十萬貫,這買賣做的,連李世民聽過後都雙眼精光四射。

  李世民甚至有把鎮撫司衙門和詔獄搬出去,騰出地皮來開發賣錢的念頭了。

  “看來平康坊要成長安北市了!”李世民捋著蓄起的美須笑道。

  其實秦琅還是喜歡宋朝那種城市格局,唐朝的城市格局太死板灰暗無趣了,坐牢一樣,也不利於城市經濟發展啊。

  可想讓李世民在長安六街改造成商業街,看著也不太現實,所以秦琅也只是呵呵一笑而已。

  不過他還是提出,應當允許各坊在坊內發展一些工商,集中某行某業搞集中化專業化,另外也要適當允許一些民生的商業在坊內經營,比如雜貨鋪啊、菜店、絹布店這些。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