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貞觀俗人》第451章 號令江湖
  第451章 號令江湖
  一方銅印頒授給了才六歲的儂存信,這個蠻族少年有些沉默寡言,或許是因為家族變故,祖父早死,父親癱瘓後酗酒,在他年幼時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可怕的酒瘋子。

  他從金雞山下垌寨裡下來, 在這關城裡呆的時間其實不算長,可跟著秦琅相處的這些時間裡,卻讓感受到了一股子難以言明的溫暖。秦琅這個攻破他們關寨,殺掉他叔父,殺了許多寨裡人的中原惡魔,接觸之後才發現並不是如那些傳言一樣。

  恰相反, 秦琅跟他說話很客氣,甚至親自關心他在關城裡的生活,對他噓寒問冷, 還給他安排了護衛隨從和奴婢侍女。更讓他感動的是,秦琅甚至會親自做飯給他吃,那些中原來的烹飪之法,讓他嘗到了許多以前不曾嘗過的美味。

  燒雞烤鴨油炸蝦,甚至就是那簡單的葛根,他都能將之做成葛粉耙耙,好吃無比。

  他有空的時候還會帶他玩,給他講中原的繁華,說漢家的習俗,有時也會帶他去打獵或是釣魚,甚至他看上一匹高頭大馬,秦琅也直接送給了他。

  才六歲的孩子,哪懂的了什麽, 雖然下山前曾對秦琅和唐人有恐懼, 但很快就忘記了,以前母親忙著寨事務, 也沒多少時間陪他們兄妹, 他更多的是跟奴仆們在一起, 孤獨寂寞。

  而現在,秦琅跟一個朋友似的帶他們玩。

  對於這個義父,儂存信真的沒什麽抵觸,甚至暗暗覺得他來的太晚了。

  儂存信覺得這個新名字很好,新爹也很好。

  他喜歡秦琅,也喜歡他講的那些故事,喜歡他做的那些美食。

  現在,他身上穿的是一件趕製出來的小號深綠色圓領官袍,本來有斷發紋身傳統的俚蠻,也特意開始蓄發結發髻。

  若不是母親的堅持,他甚至都不覺得為何還要保留儂姓,姓秦就挺好啊。

  打開檀木盒,裡面銅印很亮。

  秦琅讓接過印的儂存信坐下,讓那些俚蠻屬吏們前來拜見這個上司。

  於是一眾俚蠻,按著各自的職位,縣丞縣尉主簿錄事參軍佐史巡檢裡正等一連串,排著隊拜見縣令。

  才六歲的縣令,倒是還算有模有樣的坐在那裡,一件小綠袍,十分可愛。

  而他的母親,阿儂夫人,則從秦琅手裡接過了一把橫刀和一枚兵符,正式成為了門縣土團校尉。

  門縣各溪垌寨子,都將按寨子規模人丁,抽出勇武垌丁,編成土團,這支鄉團的額度,秦琅定下標準。

  總額一千,是五個標準團,每團二百,一團兩旅,一旅兩隊,一隊五夥,一火十人。

  抽出一千壯丁編為鄉團後,閑時訓練,平時為民。在日常,則也要輪番當值。負責護衛縣城、縣衙、官倉、監獄,巡邏道路,協助捕捉盜賊等等。

  門縣是秦琅入武安州封地後,設立的第一個縣,雖然是收編蠻子後設立的一個蠻縣,但畢竟是第一縣,所以他很用心。

  好多東西,都是奔著長遠考慮的。

  一切很順利。

  這種授官場面,在蠻子們看來就像是分贓,既是見者有份,但更是憑實力分果子。

  誰人多,誰官大。

  儂存信才六歲,但他畢竟是金雞垌前垌主的兒子。如今又有阿儂夫人得秦琅支持,他做縣令,還得了子爵,當然沒有人反對。

  秦琅要搞什麽文武兩套官分立,讓阿儂夫人來做鄉團校尉,讓各寨抽丁編出一千人的鄉團,輪番當值,閑時訓練,大家也沒意見。

  阿儂夫人當校尉,可下面的旅帥、隊正等,不也還是各家的人當。誰家出十人,那這火長自然是他家的,出五十人,那隊正是他家的,出一百,那旅帥是他家的。

  ······
  原來的溪垌寨子,現在改成了鄉裡,垌主寨主們變成了鄉長裡正,主垌的垌主成了縣令,長老們成了縣丞縣尉等,這些變化,蠻子們覺得只是這位衛國公按中原的那一套給他們改個名,不實際影響他們什麽。

  真正說影響的,還是因為先前兵敗後,以後得向秦琅納三分之一的稅賦,不過這稅不是什麽人頭稅,而是按田來攤,攤下來的兩稅錢糧,倒並不是很多,而秦琅還只要三分之一,因此倒也不算什麽了。

  當然,他們也清楚,這事情或許沒這麽簡單。

  果然,秦琅在授官之後,提出了要求。

  “先前存信跟著我身邊,對於中原漢家文化很是向往仰慕,想要讀書,我覺得這是好事啊,因此我呢,打算在門縣設立一所縣學,選派先生教授,招收學生弟子,教授華夏文化。”

  儂存信自然是第一個學生了。

  可縣學不能只有一個學生,故此秦琅提出,說希望各位門縣官員們能夠送子弟前來讀書。

  門縣縣治設在鎮南關北寨,可這縣學,秦琅卻設在了鎮南關的南寨。

  蠻子們倒也不傻,一下子聽明白了意思,這是要人質啊。

  有些牙疼,倒也問題不大。

  交人質,也是應有之義。

  於是大家都點頭,說回頭就派家中年輕子弟來讀書學習,還說要送厚禮做為學費。

  秦琅面帶微笑,對他們的配合很滿意,當然也沒有就此滿足。

  他又提起,說他希望諸垌能送些年輕勇武的子弟過來,以做為他的侍從,還說會親自教導這些人文化和騎射武藝以及兵法戰陣等等。

  ·······
  門縣縣學迅速建立起來,第一批學生招收了一百個,全是金雞垌和附屬各溪垌首領頭人們的子弟,六到十歲之間,很年輕。

  這是秦琅特意要求的,年紀超過十歲,一來不好教,二來他們好多觀念已經定型,也不好扭轉過來了。

  那六到十歲間的孩童,倒還比較純潔簡單,正是好學習漢文化的時候,同時也容易給他們洗洗腦灌輸點華夏思想進去。

  所以,秦琅讓縣學只收十歲以下的,然後又特意建立了一個侍從營,招收十歲到十六歲之間的蠻族少年們。

  把那些年輕的蠻族首領子弟招到身邊,既是質子,也是兵力,還能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蠻子少年們。

  一樣是招了一百個少年。

  蠻子們有些不太情願了,左一個右一個的,一下子送出二百個。

  可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的。

  ·······
  距離納妾禮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武安州境內的諸溪垌、村堡倒也陸續有人前來。

  “來了多少,還有多少沒來?又有多少還在路上的,有哪些是垌主親自來的,又哪些只派了人來,而又有哪些是帶了厚禮來的?”秦琅在鎮南關的關城中,對阿黃問道。

  “人來了不少,咱們關城現在很熱鬧呢,人來人往的,上次狠揍了金雞垌後,這威懾效果倒是馬上顯現出來了,武安州各方都接到了三郎你的請帖,交邕左欽等州也都有回信。”

  秦琅笑笑,“聽你這麽說,意思就是還是有人不賣我秦琅面子了?”

  “蠻荒嘛,井底之蛙多的很,肯定還是有些愚蠢的家夥的。”

  武安州地方很大,但是有七分都是山區,三分是沿海的平原。

  山裡多是俚僚,也就是百越之一,有不少是以前蜀王子建立的甌雒後裔,不過在中原人眼裡,統稱他們為蠻,或細分為俚和僚。不少中原人眼裡的俚和僚,也只是區別生活在深山或是山中丘陵平地的不同蠻子而已。

  相比下,俚蠻相對熟點,僚蠻更生點。

  當然,武安州也不僅是蠻子,做為交州之地,武安州雖說依山靠海,有大半地方是山區,可從秦漢到隋唐,這塊地方中原都是相當重視的,因為有海港,又有紅河三角洲平原,所以這裡一直都還發展的不錯。

  也因此,有無數的漢人遷民至此,漸漸的也就產生了許多漢人豪強,跟嶺南的馮盎寧長真家族等其實都差不多。

  比如說漢末的士氏家族,也是祖籍中原魯地,後來南遷嶺南,再後來在漢末大亂中,趁機割據交州七郡,控制了交州四十年,直到後來被孫權攻滅。

  而在南朝梁末時,交州也出現了俚帥李賁趁亂起兵,殺害南梁交州刺史造反之事,李賁建立萬春國,自稱南越帝,改元天德。

  李賁的七世祖,就是來自於中原地區,在嶺南數代後,就成了交州有名的俚帥。趁亂造反,建國改元。

  不過李賁遇到了出身於微末的陳霸先。

  陳霸先被授為南梁先鋒,率軍南下交州平亂,打的李賁落花流水,最後被斬殺。李賁死後,其兄長李天寶率殘部逃到了林邑邊界,而南梁適逢侯景之亂,陳霸先率軍回師勤王,讓李天寶又有了喘息之機。

  他卷土重來,再次奪取了交州大部地方,他自稱桃郎王,改國號野能國,他病死後,兩員大將趙光複和李佛子互相交戰,各自稱王,打了幾十年。

  隋朝時,李佛子吞並趙光複地盤,自稱南帝。於是隋文帝楊堅派劉方為交州總管,率兵討伐,劉方大敗李佛子,將其縛入京師斬首,隨後又繼續南下,率隋軍攻入屢次侵犯交州的林邑國王都,將林邑國王室的黃金神主牌都給搶回了長安城。

  從李賁舉兵反叛,再到李佛子兵敗投降,他們斷斷續續的在交州自立了六十余年,雖然中間幾度被陳霸先等打的落花流水,不是逃入哀牢國就是躲進林邑,前後歷經越帝、桃郎王、夜澤王、南帝,可也畢竟還是撐了許久的。

  但不論是李賁還是李天寶又或是趙光複或是李佛子,其實他們雖被中原稱為俚帥蠻王,但都跟馮盎一樣是祖上從中原南遷的漢移民豪強。

  李佛子雖然被斬也有三十年了,但交州依然還有許多李佛子趙光複這樣的漢人移民豪強,秦琅武安州南面平原地帶,就是由這些豪強們控制著。

  山裡蠻子們不知井外天大,但沿海平原上那些漢移民,尤其是那些漢豪強們,難道還不知道他秦琅此來?
  這些人若不來,就不是傻,而是壞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