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傳統美德
朱厚照心情複雜回宮去了,
他這幾日雖不在宮中,但是他畢竟是皇帝,他的行為、言語都很為人關注。
剛入宮,侍從室的三人都帶著這兩日積下的奏疏來見他,這當中自然包括載垨、載壦受命批示過的那些。
“有什麽要緊急事麽?”
為首的何廷仁稟告,“新疆巡撫王憲來奏,事關邊情,山東巡撫歐陽鐸來奏,事關民風教化,此二事為要緊之事。請陛下禦覽。”
朱厚照點頭,“拿來。”
王憲所奏便是伊犁城來了不少從軍之人,然而朝廷力行軍區製,實際上是以挑選為主,民間自主參軍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目的是為了不使有志、有才之人遺落於野。
但伊犁城願意參軍的人數太多,這就讓他們不好決斷。
一軍三衛、一衛萬人,這是朝廷定下的規矩。
朱厚照看了看載垨寫的批示,他的意思是民心可用不可棄,應當破例同意符合條件的人留下來。
簡單考慮一下之後,他推翻了載垨的意見,於是提筆將他的意見劃掉,並重新朱批:軍令如山,小事爾,不可改。
正常的政務,他一般不會不給自己兒子的面子,尤其這還是剛封親王的皇長子,但一方面這是軍務,軍務他要彰顯他作為皇帝的絕對權力。
另一方面他確實覺得不改的好,
這種東西一改,後面就沒有理由不改,那麽精兵向的軍區實際上就會迅速臃腫化。
畢竟這個理由算理由的話,那每天都會出現新的理由。
當然這些剩余的人怎麽辦,朱厚照沒有定死,伊犁已經是邊疆了,本身也有其他衛所,他們要真是想參軍,可以暫時留在那些衛所戍邊。
寫完以後,他將奏疏還給何廷仁,並囑咐:“將結果也派人告訴福親王。”
“是。”
權力的體現就在這裡。
你寫的都不算,我全都可以改。
永樂時,朱棣就喜歡這麽對待他的太子,就是下旨讓他監國,但是等他回來的時候就把太子所做的決定全部推翻。
哪怕是一個小官從戶部調到兵部。
對不起,
現在我回來了,你給我回去。
就是告訴所有人,掌大權的還是他。
朱厚照這樣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這僅在軍務方面,政務方面他相對會維護一下載垨的面子。
他不想讓人覺得皇帝和皇子之間有矛盾,
作為兩個特殊的政治符號,他們之間有矛盾,這就是有縫的蛋,一定會有蒼蠅叮。
至於山東的那個奏疏麽,涉及到禮教。
想到這次不夜城的案子,朱厚照也不由蹙了蹙眉頭,
“你們先去,這事朕考慮考慮,原也不急的。王憲的奏疏盡快轉給他。”
“臣遵旨。”何廷仁微微一躬,臨轉身之前,他多說了一句,“陛下,可是覺得心煩?”
“伱有辦法?”
他笑了笑,“臣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近來在讀《柳河東集》,陛下若是覺得有用,便讀會兒書。書能潤心。”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似有明悟。
他從弘治十一年穿越而來,就一直注重練字、讀書。
現代人科學知識量確實遠遠勝過古人,不過他所懂的那些科學知識在這個時代說出來就是雞同鴨講。
相反,古人說話往往是‘暗含深意’,就是它有一個語言環境。
簡單的說,你要是不懂典故、不讀些古書,那可能人家罵你你都不知道。這種人那不就是文盲麽?
現在何廷仁說的話就很有讀書人的特點。
他說的柳河東就是柳宗元,古人愛以別稱稱謂,直呼其名是不敬的。
這沒什麽。
關鍵何廷仁不是隨便講話的人,他畢竟是在天子面前,好好的說什麽讀柳宗元幹什麽?
這就很奇怪了。
而因為朱厚照讀了不少書,所以他略微一想就明白,
何廷仁其實是在勸他。
他現在糾結的這個案子,唐代就有過,而且鬧得沸沸揚揚,甚至驚動了武則天,哪怕過去一百年到了柳宗元時代,那個時代的文人還是把這件事拿出來說,柳宗元還特地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名為:《駁復仇議》。
朱厚照反應過來以後就說:“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
何廷仁則回: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
“看來性之(何廷仁字)是讚同柳宗元的。”
“是,總不至於現在仍然先殺而後彰,此謂亂也。”
朱厚照露出笑容,“禮之大本,以防亂也。”
像是尤址不讀這些書,聽到天子和何廷仁的對話實際上已經暈了。
大多數情況下,古代讀書人就會如此,隻想著靠現代的幾個笑話和所謂科學知識就震住他們,這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話說回來,就是林清韻這種為父報仇、殺害朝廷命官的事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發生過。
當時乾這事的人叫徐元慶,他殺的人更牛逼,是禦史大夫,屬於部長級高官。
殺了人以後,他就自首。
這件事引發了‘法律與禮法’的衝突與危機,
按照《禮記》所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就是你和你的殺父仇人都不應該處在一片天空下,這就是不共戴天的由來。
《禮記·檀弓》還記載: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乾,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的意思是如果在大街上遇見仇人,回家拿武器都不用,直接衝上去開乾就對了!
那麽好了,按照先聖所言,為父報仇就是對的啊。
後來這事鬧到武則天那裡,她先是同意赦免,但後來又有個叫陳子昂言官,說這樣不妥。殺人不償命,這是壞了律法。
最後定的辦法是:殺了他,然後表彰他。
到了柳宗元的時候,他就拿來嘲笑,說表彰和處死怎麽能用於一個人身上呢?
誅其可旌,茲謂濫。意思是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就叫亂殺。
旌其可誅,茲謂僭。意思是表彰應該處死的人,這就是過失。
最後的結果,整個唐代也沒把這個事情給鬧明白。
這件事,其實更深層的反映了‘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差異。它的意義實際上也比表面上的要大。不要說唐代了,放到後代,中國人還是會讚同那種殺掉母親仇人,然後慷慨赴死的漢子。
唐代的儒學也不是很興盛,到了明代,像何廷仁這樣的人馬上就會站出來維護禮法這兩個字。
換句話說,
朱厚照有理由認為,這就是柳宗元的駁復仇議其實就是人心所向。
他站了起來,負手說:“至正德二十一年,大明算得上四夷賓服,也算得上民安物阜。不過治國之道,不僅在於物質多麽豐富,國家與人一樣,還是要有一種精神氣。禮法,不能忘記。”
何廷仁等三個臣子很少聽到皇帝說這樣的話,當即大喜,“皇上聖明!”
“禮之大本,以防亂也。”他又呢喃重複了一句,“若是禮法不在,則人心必亂,人心混亂則國家安能四方安穩?傳旨,”
這兩個字一說,侍從室的人是有膝跳反應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口語說說,但是他們落筆要成文章。
這個本事可不容易,大多數人別說寫別人的意思了,就是寫自己的意思,八百字作文也寫得跟狗爬似的。
但是何廷仁就有這個本事,
朱厚照說:“大明是以孝治天下,漢民族也是崇尚祖宗禮法的民族,朕為天子,要順應民心民意、順應先聖禮法,為倡導、維護、踐行傳統禮法而制定和實施律法,這才是律法存在的最大意義。
正德一朝,以科學為代表的奇技淫巧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但科學只是工具,吃精鹽白糖、穿棉衣棉褲,並不意味著先聖所言便沒有道理。相反,越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之中,越是要謹記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崇儉戒奢、誠實謙虛的傳統美德。”
是的,他用上了傳統美德這四個字。
末了還加了一句,“旨意由內閣發。同時再傳一句話給內閣,要他們想個法子,做點什麽,扭轉當前的民間與官場的風氣,引導官員、百姓尊老愛幼、一心向善,不能任由社會風氣肆意滑落,不可控制。對於明顯違背傳統禮教、明顯汙化社會風氣、明顯傷害百姓情感的言語和行為要進行適度的懲戒。”
不夜城給他的感覺太奢華了。
京師如此,估計江南更加誇張,長此以往,人們的心會慢慢改變,等到災難降臨的那一天,他們還會跟隨歷史的指引重新凝結嗎?
資本家是從來沒有愛國兩個字的,只要給錢,他什麽都能賣。
朱厚照是想學西方文化中較好的地方,但並不是把整個國家改造成一個近代的西方國家雛形,從大歷史觀來看,西方也就是大航海的四五百年厲害些,後來也開始東升西降了,再過幾百年他能混成什麽模樣還難說呢。
何廷仁手捧著這頁紙則有些微微的激動,“陛下,是欲重推禮教?”
“朕什麽時候放棄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