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575章 海池龍舟論賞罰
  第575章 海池龍舟論賞罰

  長安。

  太極宮中,李世民在北海泛舟,身邊是長孫無忌、房玄齡和侯君集、張亮幾個心腹。

  “獨孤彥雲的諡號、封贈都擬好沒?”

  天氣炎熱,太極宮中低窪悶熱,加之心煩意亂,皇帝顯得有些憔悴。

  “太常寺擬諡號為壯。”房玄齡道。

  太常寺負責擬諡,太常卿、少卿負責給大行皇帝擬諡號,而三品以上大臣諡號由太常博士擬。

  擬好後上交尚書省議諡,議好後由禮部尚書撰寫諡議文提交給政事堂。

  能夠得諡號的都是三品以上職事官,親貴大臣。

  “太常擬諡壯,”

  李世民聽到這個諡號捋胡沉吟,在西漢以前,諡法裡是沒有壯的,壯和莊一定程度上通用,其含意較多。

  長孫無忌解釋,“兵甲亟作曰壯、叡圉克服曰壯、勝敵克亂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屢征殺伐曰壯、威而不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威德剛武曰壯。”

  曹魏集團有六人得諡壯,許褚、文聘、龐德、張郃、徐晃、曹體,
  關羽諡號壯繆。

  李世民聽到擬諡壯,

  想到的是死於原野曰壯、威而不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
  最後也想到勝敵克亂曰壯。

  身為右武侯大將軍、安東副都護、歷陽郡公,做為北征山奚的副總管,戰死於沙場,大石溝大敗全軍覆沒,

  這個諡議的還算比較符合的。

  獨孤彥雲輕敵冒進,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兵敗身亡,如果不是從龍擁立之功,只怕還要被彈劾追責問罪的,
  甚至有可能剝奪封爵食邑。

  當今天子比較念舊情,就比較照顧獨孤彥雲了。

  臣子諡號中,文臣中最高的是文正,武將最高的是忠武,
  兩個字諡號比一個字的好,尤其是文臣諡號帶文,武將諡號帶武。

  現如今,文臣裡諡號最好的其實叫文貞,到宋朝時才改為文正最高,那是因為避宋朝皇帝趙禎諱而改的。

  獨孤彥雲夠不上武,更夠不上忠武、武穆、景武等,但叫壯,李世民覺得好像故意在指死於原野、威而不遂、好力致勇這些。

  雖是美諡,聽著卻引發不好聯想。

  “獨孤彥雲從龍擁立,屢立戰功,”李世民給他改了個諡,“不如諡襄,”

  襄,辟土有德、甲胄有勞、因事有功,
  比起壯也好的多。

  再怎麽樣,獨孤彥雲這從龍、擁立之功,那是抹不去的。

  皇帝親自給獨孤彥雲賜諡,自然也就用不著再擬諡、議諡,直接交太常寺、禮部負責撰寫諡文、準備諡冊便是。

  “追贈獨孤彥雲幽州都督贈燕國公,令其子獨孤謀襲歷陽郡公爵,降恩特許襲一半真封,賜羽葆鼓吹班劍······綴朝一日,”

  這既是對心腹的恩賞,也是對關隴貴族將門的照顧了。

  雖然兵敗折師,但李世民也不想再過多追究,就隨著蓋棺落定吧。

  海池上風平無波,稍顯悶熱。

  李世民沉默著。

  似在出神。

  良久後,他才道,“近來不少人彈劾武懷玉,”

  幾位皇帝心腹都沒開口,等著皇帝繼續說,其實皇帝說的最近不少人裡,就有侯君集,他最近確實沒少彈劾武懷玉,甚至在不少公開場合指責武懷玉,說都是因為他故意挑起邊釁,逼反北山奚胡,然後又讓剛到幽州不了解燕北地形情況的獨孤彥雲帶兵,導致損兵折將等。

  禦史台也在他的授意下,沒少對武懷玉上彈劾章,
  可是沒料到的是,皇太子前幾日居然在參加朝會聽政學習結束後,殿外叫住侯君集跟他理論了一會,說武懷玉有功無過,侯君集身為蘭台長官,卻有亂攻擊之嫌。

  侯君集也沒想到,皇太子會在散朝時金殿廊下跟他說這些,甚至還引的不少大臣駐足,最後還讓皇帝知曉,特意把他們叫去問話。

  侯君集身為禦史大夫,又是宰相,但他並不想得罪太子,也不敢得罪。

  所以這些天,侯君集也老實了許多。

  皇帝頓了頓,看了侯君集一眼。

  “北征山奚,大石溝一戰,詳細的經過,朕也已經從各方面都了解清楚了,此事確實是獨孤彥雲輕敵冒進,不聽武懷玉將令所致,武懷玉連下十三道軍令叫停他,可他卻不聽,反而加速行軍甩開主力,被山奚十三連敗給誘的沒了半點警覺,最終被引入大石溝全軍覆沒,
  朕很心痛,”

  “此事跟武懷玉無關,”皇帝下結論。

  侯君集忍不住,“陛下,武懷玉是北征主將,當時我唐軍五路進攻,獨孤彥雲是跟隨武懷玉一路的,在他大營中,獨孤彥雲一副總管,能夠帶走五千兵馬,他還不能攔下,最後全軍覆沒,武懷玉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皇帝瞥了他一眼。

  “獨孤彥雲一意孤行,武懷玉攔了,也追了,”

  “那也有責任。”侯君集也是拗起來了。

  “玄齡?”

  “五千兵馬全軍覆沒,獨孤彥雲負主要責任,武懷玉也確實有失職之處,”

  長孫無忌這個時候也附和,“確實也有責任。”

  死了個大將軍,一個實封功臣,還覆沒了五千兵馬,當然有責任,但武懷玉的責任也是有限的,大家心裡都明白,
  這種事情可大可小,就看皇帝最終想怎麽處置而已。
    就好比武德七年太谷之戰,七萬唐軍全軍覆沒,主帥張瑾獨身逃脫,事後皇帝也沒怎麽追究,甚至還仍委他為關中十二軍的一軍主將之位。

  至於被俘虜的行軍長史、中書侍郎溫彥博,甚至在被贖回來後,也很快拜了宰相。

  武懷玉和獨孤彥雲都是皇帝心腹,

  真要說起來,武懷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只怕要比獨孤彥雲高些,獨孤家族是關隴貴族核心家族之一,可武家現在是大唐最熾手可熱的新貴。

  兩人還都是皇帝親家,但武懷玉不論官職爵位都比獨孤彥雲高,況且獨孤彥雲兵敗身死,全軍覆沒了,但武懷玉可是打贏了這場北征山奚之戰,還贏得很漂亮,拓地數百裡,俘斬十余萬。

  為大唐東北,消除了一個極大的威脅,能保幽燕二三十年的安定。

  “陛下,武懷玉一人身居數職,根本顧不過來,”侯君集又在進言,

  許久之後。

  李世民做了處置。

  武懷玉北征山奚有功,加官檢校兵部尚書,賜馬十匹、奴百口,田千畝。

  因獨孤彥雲等五千將士戰死,罰銅二十斤。

  武懷玉的官職也進行調整,
  皇六子李愔加封為燕王,遙領幽州大都督職,武懷玉改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代為出牧。

  營州複置都督府,分營州白狼水以東地,複置遼州,隸營州都督府。

  而新得北山奚胡之地,灤河河谷、瀑河河谷等地,設立威、昌、崇三州,隸屬營州都督府。

  營州都督府都督營、遼、威、昌、崇五州,程咬金任營州都督兼安東都護,兼管松漠都督府契丹部落。

  而幽州都督府的燕州,改為媯州,山北白河、潮河等地,新設燕州。

  幽州大都督府,都督幽燕媯檀薊平六州,易莫瀛滄營五州不再歸屬幽府統領。

  武懷玉改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刺史兼經略軍使。

  蘇烈仍是幽府司馬兼媯州刺史,兼清夷軍使。

  衛孝節調營州都督府長史,兼安東都護府長史兼遼州刺史。

  李孟嘗任安東都護府副都護兼威州刺史,治承德。

  薛萬淑任薊州刺史兼靜塞軍使。

  這個結果出來,有些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

  武懷玉的賞賜不算高,所謂馬十匹奴百口田千畝,根本不值一提,也就加的檢校兵部尚書有點份量。

  但皇帝讓自己才幾歲的兒子李愔封燕王遙領幽州大都督職,讓武懷玉改為長史,雖仍主持都督府事務,但長史僅從三品,大都督卻是從二品,

  另外營州從都督府劃出,設立都督府,而且是由營州都督程咬金兼任安東都護,營州都督府長史衛孝節兼都護府長史,副都護兼威州刺史。

  實際上安東都護府,跟幽州都督府沒有關系了,而是跟營州都督府緊密掛鉤。

  朝廷又派出兩員大將到東北,一是接替獨孤彥雲做副都護的李孟嘗,玄武門九將之一。

  另一個薛萬淑,薛萬均和薛萬徹哥倆的大哥,右領軍將軍、梁郡公,這位來幽州做薊州刺史,肯定也是有深意的。

  武懷玉既不再是大都督,也不再兼都護。

  不過皇帝加了一句,饒樂都督府和安北都督府,由幽州大都督府協同監管。

  在三蕃事務上,安東都護府有最高權限。

  侯君集挺不服氣的。

  僅罰銅二十斤,這算什麽懲罰?
  可皇帝已經不想再談了,

  皇帝起身,讓龍舟靠岸,今天的議事結事。

  “其實翼國公這次也是冤,明明立了大功,可因獨孤彥雲,最後反而大都督變成了長史,還免掉了安東都護兼職,

  手頭的兵,都一下子少了兩萬,”離開禁苑時,張亮笑著勸侯君集不要再揪著不放了。

  “五千將士性命,就罰銅二十斤?”

  “這也不能全怪武懷玉啊,你再這樣扯著不放,莫不是想跟武懷玉換個位置,他留到政事堂為相,你去幽州做長史?”張亮嘿嘿笑著。

  侯君集怔了一下,然後閉嘴了。

  真要換,他可不願意。

  “這個事啊,陛下既然已經做了決定,那就遵從旨意辦吧。”張亮提醒這位老兄。

  侯君集湊近張亮,壓低聲音問,“你們六扇門真沒有查出獨孤彥雲的死有沒有什麽問題?”

  “我早就不管刑憲司的事了,我現在是殿中監,管的殿中省的事。”

  “哦,對,你們殿中省下好像有個新建的皇城司,對吧,好像也管這些吧,有沒有些內情,我不信就那麽巧合,獨孤彥雲剛被聖人派到幽州,還沒一個月,就戰死了,還全軍覆沒,太巧合了,我不信。”

  “你信不信都是這樣,反正我信了,聖人也信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