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野心勃勃
東晉十六國時期,劉裕滅亡南燕,毀其都城廣固,又於廣固城以東,陽水之北另築新城,即為東陽城(山東青州)。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
益都縣令李德海就是這麽個倒霉蛋。
東陽城既是益都縣縣治,又是齊郡郡治,更是青州州治。
好在如今朝廷罷郡,只剩了州縣兩級。
回想這些年的苦日子,與燕榮同在一城,受盡欺凌。
煎熬了三年,眼看著任期到頭,能夠脫離苦海,燕榮卻先走一步,被押送京城處死。
燕榮死了,但李德海卻笑不出來。
才出虎口,又入狼窩。
那崔澈能將燕榮扳倒,頂替其青州總管之位,又豈是易與之輩。
此前崔澈任職慰撫大使,巡視各地,總要挑出一批官吏處死。
其暴虐,在李德海看來,只怕不在燕榮之下。
腥風血雨隨著崔澈刮遍四州之地,卻獨獨放過了益都縣,並非是李德海等人為官清廉,而是有燕榮坐鎮東陽城。
自從聽聞崔澈出任青州總管以來,益都縣衙、青州刺史府、青州總管府,三座府衙,膽小的官吏棄職而去,提前溜了。
膽子大些的,不願放棄官位吏職,歸還了貪墨的錢糧,抱著一絲僥幸心理,在忐忑不安中迎來了開皇四年(584年)。
李德海便是其中之一。
這麽多年的拚搏,好不容易成了上縣縣令,他要真能狠心舍棄,哪會與燕榮作伴三年,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開皇四年正月初三,正值元日七天小長假,東陽城中各處府衙緊閉,本該陪伴家眷的官吏們紛紛雲集在城西,等待著新任青州總管的蒞臨。
等候許久,李德海終於望見了前來赴任的一行人。
只是領頭的卻是一位中年男子,隊伍裡也望不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崔總管另有要事,讓我轉告諸位,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前事可以既往不咎,但若是心存懈怠,疏忽政事,總管決不輕饒!”
總管府長史李綱坐在馬背上,高聲道。
東陽城官吏們聞言,無不長舒一口氣,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至於崔澈去了哪,在做什麽,只要不是追究前罪,他們又怎會關心,更不敢過問。
渤海之濱,崔澈領了裴秀、秦瓊與少量親隨,巡視灘塗,為開田製鹽做規劃。
“阿澈,你為何要放過了益都官吏?”
裴秀似乎是忍不住心中疑惑,問道。
秦瓊聞言,便要回避,崔澈笑道:
“澈與叔寶親如兄弟,又有何事不能言。”
一旁的裴秀見了,直呼好家夥,難怪你之前要我當著秦瓊的面問及此事,就等著說這句話吧。
秦瓊果然止住了腳步。
崔澈與二人解釋道:
“我非嗜殺之人,當日所為,不過是形勢嚴峻,當用重典,否則不足以平民憤,如今益都官吏改過自新,澈又何苦追究,非要殺個人心惶惶。”
其實崔澈並沒有照實說出心中想法。
他此前在青、膠、光、莒四州屠戮貪官汙吏,不僅是倚仗先斬後奏之權,更是知曉在楊堅即將罷郡,大量官員難以安置的大背景下,哪怕殺得再多,只要不是冤殺好人,楊堅只會拍手稱快,而不會怪罪。
因此崔澈才能有恃無恐,借別人的頭顱,給自己立威。
更重要的是各州、各縣新補的吏員,全是由崔澈在流民之中挑選的識字之人。
崔澈八月開始殺人,楊堅十月才罷郡,救災如救火,哪能等到丟了飯碗的郡級吏員前來任職。
而這些被提拔進吏員隊伍的流民因為賑災有功,也坐穩了位置。
官員們會被調任,但這些小吏們卻要在當地衙門扎根,崔澈有心將青州經營成自己的老巢,便離不得他們的支持。
憑著無數貪官汙吏的人頭,無人敢冒犯崔澈的威嚴,如今也是時候展現自己寬仁的一面。
這才是崔澈前後兩種態度的真正原因。
無論是懲治貪腐收攬民心,還是在流民之中提拔吏員,以及為裴秀、黃百吉謀求光、莒二州長史,這些都是崔澈徹底控制青州等地的手段。
崔澈領著眾人沿著海岸線巡視,沿途並未驚動地方官府,也終於完成了對十萬畝灘田的規劃。
與此同時,青州總管府也在長史李綱,錄事參軍房彥謙等人的主持下,開始了運轉。
各縣招募的鹽工都已前來東陽城聽候吩咐。
曬鹽不同於煮鹽,用不著太多人手,百畝灘田只需四人足矣,按理說哪怕是十萬畝鹽田,四千鹽工,再加三千鹽兵,也只要招募七千人。
但如今聚集在東陽城外的,足有一萬三千人,這自然是崔澈的手筆。
遠在關西的楊堅與滿朝公卿,對曬鹽法所知不多。
崔澈在其中故意加了一兩道複雜卻沒什麽功效的工序,導致人手激增,他們也發現不了。
再說了,高澄傍海煮鹽設灶2666座,以每灶置鍋三至五口,所需的鹽工海了去了,卻也才年產20萬斛。
崔澈一年能獻食鹽近千萬斛,卻只需要區區一萬鹽工,楊堅與公卿大臣又哪會不滿,甚至還擔心人手不夠,影響了產量。
澈哥兒多此一舉,弄出這些多余的鹽工,自然是私心滿滿,在古代,鹽工、礦工都是優秀的兵源,將來若有變故,也能迅速拉起一支隊伍。
當然,戰鬥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速成的,博陵那支三千人的私兵,如今已經是組建的第五個年頭,在刻苦操練下,經歷過白道大戰,見過了血,才終於能稱得上是精兵。
開皇四年(584年)正月十七,完成了灘田規劃的崔澈帶了裴秀、秦瓊來到了東陽城。
春耕將近,各地流民陸續返回原籍,按戶籍領取官府發放的糧種與食糧,朝廷還得接濟他們到秋收,否則澈哥兒當初哪需要攜帶三百萬石的周粟。
崔澈正式就職青州總管,卻將政務盡數扔給了長史李綱,自己則專心在鹽工之中挑選精壯,組建鹽兵團。
這在崔澈心中,可是頭等大事。
今天只有兩章,岑仲勉先生的《隋書求是》等了快半個月,今天才到,白天都翻書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