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612.第609章 這樣的大明該怎麽打敗
  第609章 這樣的大明該怎麽打敗
  京城。

  禮部忙碌了起來,包括重新製作大明輿圖,各行省、都司、宣慰司、宣撫司、藩國、地區,根據新的製圖技術,比以往更加的詳細,已經有了後世地圖的雛形。

  朱高熾看過部份,大致都能認出來。

  永樂四年的冬天。

  隨著朱棣回朝的腳步臨近,不光是禮部,各部都越發的忙碌起來。

  走遍荒山野嶺的探測工作人員們,帶回來大量的資料和筆記,逐一的被納入,包括各地的礦產等,乃至地方上的風土人情。

  “大明如今有遼東行省、北平行省、大寧行省、開平行省、塞南行省、山西行省、陝西行省、西域行省、亦力把裡行省、山東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北行省,湖南行省、應天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廣東行省、廣西行省、貴州行省、雲南行省,交趾行省。”

  “施行三司制度,一京二十二行省。”

  “奴兒乾都司,塞北都司,東察合台都司(安西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佔城都司,大員都司,撒馬爾罕都司,布哈拉都司,合計九大都司。”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孟養宣慰司,麗川平緬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裡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塔什乾宣慰司,巴裡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玉龍傑赤宣慰司,馬什哈德宣慰司,赫拉特宣慰司,十七大宣慰司。”

  境內還有小部分的宣慰司,不過目前階段正在土改流,或者勢力小,並沒有詳細的標注。

  最終的輿圖,第一版擺在了禮部尚書案台上。

  眾臣圍著新的輿圖,內心又自豪又感慨。

  輿圖上。

  一個又一個的城池,不光是恢復了人口,還在恢復當地的生產力。

  社會組織的學者,戴著嶄新的眼鏡。

  宋朝的眼鏡是工匠打磨水晶而成,用木頭製作托架,成本高昂,普通人用不起,明朝的時候,眼鏡由中國傳入了意大利,隨著西方工業化改革的成功,生產力大大的增加,眼鏡逐漸在西方普及開來。

  金州和北平,已經可以製作金屬框架的眼鏡,但是重量不輕,於是有了手舉的,用來看書的眼鏡,還有一種掛在鼻梁上的,不適合運動。

  “其實應該改回古名的。”

  學者失落的說道。

  他曾經提議,把撒馬爾罕,乃至木鹿等地區,改回中國舊有的名稱,例如大宛都司,大月都司,康居都司等等,這些古國自古臣服於中國。

  例如康居國。

  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很早就與中國有往來,並且十分的歸順,唐末時期,隨著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消亡,康居國也很快因為戰亂而消失了。

  繁華的西域逐漸荒涼,成為了一片片的無人區。

  只是自己的提議,太子殿下卻沒有支持。

  太子殿下說過去的就過去了,記在歷史裡,不讓後世人忘記,知道曾經的存在。

  可以恢復古名,也可以用新名,其實關系並不大,重要的是展望未來,為了督促人們不要沉迷過去,因此太子殿下並采納自己的意見。

  “周先生不必介懷,太子殿下可不是反對你的意見。”

  禮部官員安慰道。

  學者笑了笑,“只是惋惜罷了,好好的名字改成了亂七八糟的,康居,大月,大宛這些名字多好聽。”

  眾人你一言,我一言,氣氛熱惱了起來。

  吏員們也滿是笑容。

  新的改革,吏員的地位大大提升,官吏之間雖然還有區別,可也不是涇渭分明,吏員的上升空間有了明確的規定,只要出色政績,同樣可以做官。

  學者抬起頭,感受到屋內祥和的景象,內心也有感而發。

  於是當眾說道,“太祖皇帝提出要複興宋製,並創辦了許多的規定,三十余年下來,雖有成效,其實在下看來,唯有一項核心被忽視。”

  聽到學者的言語,官員們保持著笑容,並沒有怎麽回答,反倒是吏員們主動開口。

  學者不以為意,無所畏懼的說道:“宋朝最重視的是契約精神。”

  “宋朝契約制度的發達,當時的契約已經能夠成為一種證明契約關系,成立的文書而存在了。契約在民眾日常生活所進行的買賣、典當、抵押、租賃、雇傭、收養等等一系列社會生活方面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學者又開始了長篇大論。

  職業習慣。

  自從考級制度推行以來,無論什麽性格的學者,都要學會如何展露自己的想法和結果。那些會說話的,能完善整理出自己思路的學者,在這項制度上更加的佔便宜。

  針對這樣的現象,太子殿下曾經說過。

  人是社會類生物。

  交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基,所以交流能力,也是學者的基本素養之一。

  學者習慣了。

  官員們也了解學者的為人,此人的確有才能,眼光獨特,能為他們帶來新的角度,所以沒有人打斷學者的發言。

  學者暢快的說道:“契約關系的盛行,也成為這一時期民眾間財產關系,和商品關系高度發達的象征之一。”

  “社會民眾基於宋朝社會賦予其“編戶齊民”的身份,均紛紛地參與到契約規製下的社會生活中。”

  “在當時,凡是自願訂立契約關系之民眾,從客觀來看,均處於獨立當事人的地位,在契約中,無論其身份的高與低,貴與賤,他們都是以獨立、平等之人格參與進來的,都是國家的一等齊民。”

  “契約關系成立之後,民眾之間也只是暫時形成了一種短暫的契約經濟關系,他們之間並沒有十分緊密的人身依賴關系,促進了在人格上,他們是平等的。”

  “這就是宋朝社會的核心本質,正是基於這種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時期,社會民眾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其呈現出追求平等的社會契約精神,這也是宋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

  “太子殿下經常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資文明的基礎強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板,造就了外部軍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萬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資發達,已經為宋朝的武力失敗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時期,太祖皇帝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規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監國,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為了最難的問題。”

  “這就是萬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們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發的富庶,沒有百姓願意離開內地,那麽以往朝廷最容易辦的事情,卻在我朝成為了最難辦的事情。”

  學者一邊根據事物的表象,一邊做出自己的判斷,全然不顧身邊人們的想法。

  不少人平靜了下來。

  尚書呂震就很不開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並不讓人滿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現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權力方面的限制。

  皇權的權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會達成的規矩。

  很多人嘴上不說,內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學,還有最近興起的興學,為什麽日益強盛?因為符合社會潮流,人們內心的期望。

  百姓們不希望頭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員。

  官員們也不希望頭上有個可以隨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這點上,呂震認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錯,可以引導社會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讓朝廷跟著改變,唯獨不能破壞規矩。

  規矩是什麽?
  規矩是社會各方面經過試探和妥協,最後達成的平衡與默契,大家遵守規矩,保障了秩序,從而讓社會保證了穩定。

  一個穩定的社會,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們希望的是安居樂業。

  只有強者,才會希望亂中牟利。

  尚書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裡,也就沒有人捧著學者了,學者說了半天,沒有人附和自己,討了個沒趣,失去了興致,沒多久也就離開了禮部。

  “送去文華殿吧。”

  禮部尚書呂震見諸人都沒有了問題,最後向人說道,旁邊的吏員們點點頭,各自上前把輿圖收攏起來,裝入盒內。

  “周先生一向口無遮攔,部台見笑了。”

  有名與學者關系不錯的官員,上前開口緩和說道。

  禮部尚書呂震並沒有生氣。

  相反。

  無論是自身的修養,還是社會的輿論,都迫使呂震大度。

  明朝的社會風氣,並不是清朝的社會風氣。

  清朝講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經說明了一切。

  同樣的打殺奴仆。

  後者是主子殺奴,法律上不過是罰銀等規定而已,一個是“義父”殺“子”,不光法律上會被懲罰,道義上也會被輿論所譴責。

  例如早期民間煤礦不上報,礦內有各種違法的事情。

  有這些現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為經濟依附關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會現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為宋朝與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這個標準,那麽就不能雙標,後世西方同樣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為前朝的歷史慣性,雖然提出恢復宋製,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規定,允許特定的功勳使用奴仆,在小范圍內,製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現象。

  例如在皇宮內,仍然存在主與仆的關系。

  但是到了清朝,這個關系放大到了社會,各地的滿城等,全方位的製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終根植了深深的辮子精神。

  可以說宋亡以後,古代社會文明的高度,再也沒有達到宋的地步,從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復,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淵,直接倒退兩千年。

  基於如此的現象,呂震非常的大度,表現的絲毫不在意。

  與社會賢達保持和善,是社會輿論的體現。

  明朝的鄉紳並不是血脈繼承。

  是通過讀書來改變的。

  與貴族世襲制度不同,與九品正中製也不同,也杜絕裙帶關系,特別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平民讀書改變自身階層的方式。

  批判這樣的制度,同樣也不能雙標。

  比起後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試講究人人平等,大家讀一樣的書,考試一樣的內容,不允許出現只有富人才能讀得起的考試內容。

  考就隻考一二三。

  不考鋼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講.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對的是什麽,既然要講究理性,就要認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學者在禮部得罪了尚書,沒有人太過在意。

  地方上。

  還有指著藩台罵的人呢。

  普通讀書人指著一省之長的鼻子大罵,不顧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還能獲得一些人誇讚其風骨,後世大部分國家都做不到。

  與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後失去了天下。

  正如兒時的榮耀來源於父親,父親衰老後的榮耀來源於兒子。

  失敗就是罪。

  以結果論英雄而已。

  正如後世當著英國官方的面說的那些話,放在十九世紀,世界有哪個國家敢這麽想。

  如果二十二世紀。

  英國徹底落魄,更多的言論都來了,甚至會沒人在乎英國,不給英國畫面,就像國際社會沒人在乎海軍國一樣的道理。

  有奶便是娘罷了。

  誰強誇誰。
    同樣。

  不是後世中國的偉大複興,別人誰提你明朝不明朝,根本不會在意,更不會有美國警惕說,原來兔子想要恢復明朝的宗藩體系。

  如今。

  大明皇帝即將歸朝,不光是大明上下動了起來,各土司,藩國使者,乃至老撾宣慰使等人,親自提前來到了京城,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歸來。

  一場盛大的儀式,即將在大明京城召開。

  因為當下的大明。

  世界第一。

  那麽大明成為了天下人學習的榜樣。

  人們津津樂道的討論這大明。

  “大明太文明了。”

  “他們的官員不講究血脈,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大明重視教育,遍地的私塾,才有今日的大明。”

  “大明的街道很乾淨,連一點垃圾也沒有,他們的百姓很講究道德,所以他們的素質是最高的。”

  “他們的讀書人,在公車上都會讀書。”

  “的確,我乘坐大明公車的時候,公車上的乘客們,他們不大聲喧嘩,而是安靜的看報讀書。”

  強者。

  從來不缺讚美。

  各地使者的入京,人們交談並讚美。

  他們看不到有些地方,有些大明的流民正在上街乞討,因為他們無視了。

  他們看不到有的監獄裡,那些官員正在找關系謀求出獄。

  他們還看不到大明的大商人,正在大力的布局海外,以求脫離大明朝廷的壓製。

  不說大明的好,如何證明了他們來過大明,又如何體現他們的炫耀之心。

  至於大明的不好,那肯定不能說了。

  否則效果至少減了一半。

  而大明。

  的確是當下最強大的國家。

  所以。

  無數的讚美之詞,匯聚於京城。

  理想國。

  “大明是理想國。”

  有人提出了新的觀念,獲得了多數人的讚賞。

  波隆多羅闍。

  閑逛著京城,他奉暹羅國王之命出使大明,除了迎接大明皇帝的歸來,還有說服大明朝廷。

  去年。

  暹羅動兵徹底吞並了素可泰,此舉引發了駐老撾宣慰司的大明官員的震怒,多次要求暹羅退兵,並且提出了威脅,將會聯合周邊各國出兵暹羅。

  吞並素可泰,是暹羅多年來的夙願。

  其實素可泰王國,已經被暹羅拿下了十幾年,只是顧慮素可泰國王的影響力,最大程度的漸少地方抵抗,才保留了素可泰國王的名號。

  誰知道大明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要求暹羅從素可泰王國退兵。

  這等於讓暹羅把吞下去的肉,完好無損的在吐出來。

  不光是暹羅國王無法接受,國內的將領們也無法接受,所以一直拖延,最終趁著大明主要軍力用在西邊,打聽清楚形勢後,暹羅國王下令殺害了素可泰國王,對外宣稱患病而亡。

  既然國王都沒有了,也沒有直系血脈,於是暹羅理直氣壯的直控素可泰王國,並且說是學習上朝的制度。

  “冰糖葫蘆嘍。”

  小商販扛著紅豔豔的糖葫蘆,吸引了幾名小孩。

  穿著青色粉紅裙的小姑娘牽著弟弟的手,小跑追上攤販,買了兩串冰糖葫蘆,一人一個,開心的回家。

  簡單的場景,讓遠處的波隆多羅闍怔了怔。

  他和明朝打過不少的交道。

  那小孩子都是尋常人家的孩子。

  他們吃糖葫蘆不是為了填飽肚子,只是為了解饞而已。

  解饞。

  是他在大明學會的詞語。

  多麽奢侈的語言啊。

  暹羅國內的百姓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

  隻用了半年的時間,波隆多羅闍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大明話,出使過數次大明,見到了半個南中國,可以說學識並不低。

  “波隆戴摩。”

  “怎麽了?”

  波隆戴摩好奇的看著自家首領。

  “這樣的大明,是我們能打敗的嗎?”

  波隆多羅闍出使大明,不光是為了交好大明,還有探查大明的任務,如果大明不改變態度,很有可能發起對暹羅的戰爭。

  國內很多人不安。

  國王也有些膽怯。

  波隆多羅闍支持吞並,來大明的次數越多,學到的東西越多,他的內心更加的堅定。

  暹羅沒有退路。

  大爭之世。

  他絕對不相信大明會有好心。

  在大明擴張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暹羅的獨立性,為了暹羅的未來,波隆多羅闍覺得只有擴張,同樣的擴張,才能在浪花中存活。

  “一個肩膀一個頭,有什麽打不敗的。”

  波隆戴摩不會說大明話,用老家話說道。

  兩人在京城的街道上,說著旁人聽不懂的話,波隆多羅闍時不時露出微笑,路過的百姓同樣還以微笑,還以為是普通的異鄉人。

  波隆多羅闍忍不住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他以前很瞧不起波隆戴摩這樣的人,認為這樣的人不懂變通,不會學習。

  可是他突然發現。

  其實一個國家,特別是弱小的時候,需要這樣的人。

  前年在大明的時候,看過大明的舊報紙,上面說最愛國的永遠是老百姓,並用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舉例。

  不光從兩者的眼界來解釋,還從實際利益角度出發。

  當時的波隆多羅闍看不太明白,如今卻越發的醒悟過來。

  是啊。

  老百姓只有愛國一條路。

  國家的資源越多,只要政通人和,老百姓就過得越發的安寧,反之,哪怕國家多麽的政通人和,可要是資源不多,也過不安寧的。

  而要是有個萬一,老百姓並沒有多余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渡過艱難。

  相反。

  “讀書人”不同。

  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不是老百姓可以比擬的,甚至他們的被籠絡價值,也不是老百姓可以對比的。

  所以老百姓只有愛國一條道路。

  波隆多羅闍堅信。

  大明可能拉攏暹羅的上層們,給他們利益,可大明絕對給不起全暹羅百姓的利益,大明自身問題都很多呢。

  波隆多羅闍看得很清楚。

  大明太大了。

  內部都還有不少的貧民。

  大明要是能把暹羅的百姓一視同仁,給予一樣的待遇,就算大明的上層都瘋了,波隆多羅闍也堅信,大明朝廷哪怕掏空了自家國庫也給不起。

  那麽。

  暹羅百姓能指望的,只有他們百姓自己。

  波隆多羅闍再次用力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好波隆戴摩,要不了許久,我們可能要並肩作戰了。”

  “好啊。”

  波隆戴摩高興的說道。

  此時的波隆戴摩,並不懂首領說的什麽意思。

  蛇無頭不行。

  上層建築中,只要能出幾個帶頭的人,以老百姓的利益為重,兩者順利的結合,那麽就能形成一股力量,如果這個建築全部腐爛了,說明這個群體完蛋了。

  這又是社會的矛盾之處。

  既相斥又離不開。

  街頭。

  幾名巡檢丁差的身影出現,威風的製服,這些從軍隊退下來,經過考核後選取的丁差們,很快又消失在了街頭,望著離去的背影,波隆多羅闍忍不住露出苦笑。

  這樣的對手。

  實在是太難了。

  能打敗這樣的對手的人,又將會是多麽的偉大。

  波隆多羅闍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

  也忍不住思考。

  如果是別人能做到的,又會是什麽樣的做法。

   可能前段時間上了些推薦,最近被舉報不少,所以我決定停更了兩天,本來就是小眾書,不想搞出那麽多麻煩事,消一消熱度,讓喜歡本書的朋友安安靜靜的看書。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