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權臣的在逃白月光》第166章 花燭可備好?
  驃騎大將軍回京,帶著南伐軍中地幾個重要證人。

  京中視線瞬間從瑞王一黨轉移到此前議論紛紛的“騙取軍糧”一案上。

  假傳軍令,偽造軍印,騙運軍糧,民間為此吵翻了天。

  一說疫事情態緊急,特殊境況特殊處理,裴世子冒天下之大不韙,無非也是為了百姓,若沒有那批軍糧,百姓們豈不等著餓死?還不算因百姓恐慌外逃,導致的疫症外溢帶來的損失。

  一說律法如山,假傳軍令、偽造軍印、騙運軍糧,無論哪一樁,拿出來都是要命的罪,若此次“特殊情況特殊處理”,下次是否也有人可以因為“特殊情況”公然挑戰律法?
  也不乏有人大放厥詞,嘲裴世子此舉,沽名釣譽罷了,若無利可圖,他哪會單單為百姓而犯下這樣的大罪?

  爭吵的同時,人人都盯著大理寺。

  驃騎大將軍沈晉,當時負責運糧的統領吳綱,南伐軍的嚴姓押糧官,一早就入了大理寺,與裴世子一道,四人分開同審。

  中午時,便有消息傳出來。

  說那嚴姓押糧官咬定當時他憑文書放糧,可事後發現文書不對,仔細核實後發現文書上的軍印乃是假造,隨即呈上一份調糧文書。

  負責運糧的吳統領隻道當時照文書取糧,亦照文書送糧,文書已於當夜交予押糧官,事出緊急,他並無法確定當時的文書是真是假。

  而裴世子對此淡漠得仿佛事不關己,只有一句話:朝廷如何判,他都無異議。

  “所以啊,這問題的關鍵,就落在了沈將軍的頭上!”茶館裡,不知何處得來消息的人被圍得水泄不通,“那文書上的軍印,的確是假的,只要他一句對此事毫不知情,裴世子的罪便板上釘釘,再推脫不得!”

  “你們猜,沈將軍是如何說的?”那人跟說書先生似的,竟然賣起關子來。

  周圍響起噓聲,叫他快些說下文,也不乏有人嘀咕:“這沈將軍和裴世子,說起來還有些齟齬罷?國公府的世子夫人,此前不是曾與沈將軍有過婚約?”

  圍攏的百姓議論聲更甚,隻那知曉內幕的人悠悠喝了一口茶,繼而道:“此案大理寺卿親審,陛下親臨旁聽,沈小將軍一身正氣,當即朝陛下行跪拜大禮,稱運糧文書由他親自簽發,他亦知裴世子既無陛下手諭,亦無陛下口諭,‘騙用軍糧’不實,‘挪用軍糧’卻是真,他願與裴世子共領罪罰!”

  “騙糧”竟是假的!
  可“挪用軍糧”,按律同樣是大罪啊!

  沈府內,梁氏正在破口大罵。

  “你不是說此事不會牽連到晉兒嗎?他為何會在陛下面前領罪?”聽聞此事,梁氏連下值都等不得,當即叫府上管家去衙門將沈高嵐給催了回來,“挪用軍糧啊!重則死刑輕則流放,晉兒還是南伐軍的將領,知法犯法監守自盜,罪加一等!你這是不要我兒活,不要沈家活啊!”

  本就不是什麽名門淑女,梁氏撕扯著沈高嵐的衣裳就哭嚷起來。

  沈高嵐亦未料到事情會如此發展。

  誠然,此前他已向裴世子投誠,瑞王由北疆引入疫症一事,便是他配合裴世子,引著溫闌一步步找到證據。

  瑞王試圖用軍糧引他入局,他也早早知會給世子。

  當時世子隻讓他依瑞王所言辦事,並放言不會牽連到沈晉,亦不會連累沈家。

  昨夜沈晉歸來,他第一個便問了此事,沈晉當時亦說世子找他調糧時,讓他隻管放糧,事後將一並罪責推到他身上即可。

  裴世子畢竟是國公府唯一的嫡子,是長公主的兒子,是陛下的親侄子,這件事由他一力攬下來,總有轉圜余地,可他們沈家……

  “爹,即便你沒有事先與我言明,我亦會放糧。”

  “南方戰事剛熄,南蠻重創未及恢復,近期不可能再舉來犯,可前方百姓水深火熱,糧食晚到一日,嶺南十三城便缺一日的口糧,何故要固守陳規,讓軍糧躺在糧倉睡大覺,而讓飽受疫症之苦的百姓活活餓死?!”

  想到昨夜沈晉的言語,沈高嵐重重扶額。

  他該想到的啊,他早該想到的啊!

  他這個兒子,最是正直無私,剛正不阿,怎會為了逃避罪責而汙蔑旁人,將一切都推到旁的人身上呢?

  哪怕這個人娶了他心心念念的姑娘。

  溫凝聽聞這個消息,亦是倍感詫異。

  但她詫異的不是沈晉會挺身而出,分擔罪責,而是……裴宥竟然真的去找沈晉,與沈晉合作了。

  他不是不待見沈晉,都不願同他好好說幾句話嗎?
  到底是她將他想得狹隘了。

  是夜,溫凝又去找溫闌了,這次溫祁也在。

  “如何?你們有何對策?”

  其實從嶺南回來之後,溫凝就後知後覺地發現,大概從她決意嫁給裴宥那一刻,溫家,她的兩個哥哥,便算是加入了裴宥的陣營。

  而疫症一事後,溫闌更成了其中中堅,他對裴宥的事,恐怕知曉得比她還多。

  “阿凝你來得這樣勤,不如收拾些細軟,住到我院子裡來算了。”比起昨日,溫闌今日顯然神色輕松很多。

  溫凝沒心思同他打趣,踹他一腳:“快說!”

  倒是溫祁先開了口:“妹妹放心,沈晉此舉雖讓自己難免罪責,可也讓事態輕微許多。”

  少了假傳軍令,偽造軍印兩大罪,隻挪用軍糧一項,雖換在平日裡,也是大罪一樁,但比起三罪並罰,可操作的余地就大多了。

  “陛下態度如何?”溫祁問溫闌。

  “世子回京第一夜便將此事向陛下告罪過,陛下自然明白其中原委,並不願追究,再加上沈晉都牽扯進來,兩人於嶺南而言都是大功臣,怎可能一並罰罪?”溫闌緩聲道,“可鐵律在前,總不能平白破例,叫人輕看了律法。”

  “也就是……只是缺一個台階而已。”溫祁抿了口茶水,放下茶盞,“那還不容易?”

  溫凝一眨眼,謔,她這二哥哥好使的腦子,終於要用在正處了?

  溫凝捧著臉聽了溫祁的建議,其實是瑞王和四皇子慣用的老套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即民意。

  挪用軍糧,受益最大的人是誰?自然是嶺南十三城的百姓們。疫事得到控制,甚至全然消失,受益最大的是誰?仍然是嶺南,甚至是整個大胤的百姓們。

  照溫祁的意思,引導百姓們為孤身請纓前往疫區的裴世子、為不顧律法大義為百姓發軍糧的沈小將軍請命,輿論醞釀到了一定程度,朝廷看見了,嘉和帝自然有台階可下。

  老套路之所以是老套路,便是因為它實在好用。

  溫闌聽完,當即開始寫信。

  他在嶺南那些日子,十三城都跑遍了,識得不少人。要讓百姓造勢,自然須有領頭人。

  溫凝也匆匆回到香緹苑。若說“民意”,鬧起事來,能有比書生們更厲害的嗎?

  江南那一行認識了那許多裴宥的死忠們,臨分別前都有交換地址,雖則她為了不暴露身份,留的溫府,還特地把“溫府”寫成了“文府”,可其他人的地址,她是有的。

  那批人能跟著裴宥四處跑,都是有錢又有閑,家族在當地頗有些名望的,若能鼓動他們帶著江南學子為裴宥造勢,事情的進展豈不能更快一些?
  就是這信……

  溫凝花了整整兩日時間,幾乎要抓破腦袋,才終於寫出那麽一封顯得自己沒有那麽不學無術的來。

  可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料,她的信箋尚未送出,甚至溫闌的消息應該都還未抵達嶺南,局勢已然有了新的變化。

  那是沈晉抵京的第四日,正午時分,有十三名嶺南來的士人敲響了皇宮外的登聞鼓。

  登聞鼓響,民有大冤,無論何時,帝當複朝。當日,各部官員午膳都顧不上用,匆匆趕往金鑾殿。

  十三名士人呈上了來自嶺南十三城的請願書。

  為裴世子請願。

  裴世子救嶺南於水火,何錯之有?

  裴世子“騙”來的軍糧挽救了十三城近萬百姓的性命,何罪之有?
  大抵是書寫請願書時,最新消息尚未通達至嶺南,因此他們還以為裴世子的軍糧是“騙”去的。

  十三名士人也將京城的輿情帶至高峰,無論茶館、酒樓、飯館,處處都是議論此事的聲音。

  既不涉“騙”,只是挪用而已,非常形勢下,當真不可以嗎?
  倘若朝廷的糧食能及時運到,世子何須冒天下之大不韙挪用軍糧?

  倘若這種“非常形勢”都要論罪,日後還有誰敢出面為百姓做實事,擔大責?

  當日下午,溫凝就收到來自江南,寫著“文府文公子親啟”的信件,稱他們一行人已經帶領一批江南學子北上為裴世子請願,不日即將抵京,問她是否與眾人一聚。

  如今這等情勢,溫凝當然不會再公然出門“會友”。可聽聞大批江南學子抵京的那日,她還是穿著不起眼的衣裳,窩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館裡,偷偷瞧了幾眼。

  看到無論學子還是百姓,都在為他慷慨陳詞,激憤執言,眼眶不由有些發熱。

  真想叫裴宥來看看啊。

  無需人為煽動,學子們、百姓們,自發地為他請願。

  他的付出,他默默做的那些,都被人看見了啊。

  他再也不會說出無人為他籌謀那樣的話了罷。

  江南學子抵京的那日,楚珩同樣在聚風閣裡看了個熱鬧:“范六,如今這局勢,你怎麽看?”

  身邊的范六含笑低語:“瑞王不再,太子之位非殿下莫屬,但裴世子此人,宜為友,不宜為敵。”

  “雪中送炭做不成,殿下,不妨做那錦上添花之人。”

  第二日的朝堂上,四皇子楚珩當先,為裴侍郎與沈將軍發聲,稱二人苦心孤詣皆為百姓,嶺南若無沈將軍攘外在先,裴侍郎安內在後,早已是生靈塗炭。律不可改,但法該容情,跪求嘉和帝輕罰二人。

  朝堂上一眾大臣隨其跪下,請嘉和帝輕罰二人。

  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嘉和帝當朝下令,裴侍郎與沈將軍各罰俸半年,小懲大誡,著大理寺放人。

  往常朝堂上的消息,最早也要午後才傳至市井,可這日,一個時辰不到,長安街已經傳遍了,裴世子與沈將軍只是罰了俸祿而已,大理寺已經放人啦!
  長安街上尚未離去的學子們歡欣鼓舞,溫凝在香緹苑聽到這個消息時,也差點從躺椅上跳了起來。

  “菱蘭,快!去摘些薔薇花回來!”

  薔薇花開兩季,一春一秋。他們由嶺南回來時才剛剛入秋,如今卻已是金秋時節。

  明知裴宥即便從大理寺出來,大約要先去見嘉和帝,再去國公府見長公主,指不定還得去一趟工部,今日不一定有空過來,溫凝還是忍不住又將院子和臥室布置一新,拿了一櫃的裙衫出來選,還給自己好好上了個妝。

  果然,傍晚時分,十六就出現在她的院子裡,像前面兩次一樣,手裡呈著一份紙箋。

  嘖,十六又不是啞巴,不能來讓他傳句話就行了,人都出來了,還遞什麽紙箋呢?

  想是這麽想,溫凝還是開心地接過來,打開。

  紙箋上又只有一行字而已,溫凝一見,臉上便一片燒紅。

  ——“夜將至,花燭可備好?”

  (本文首發瀟湘書院,請到瀟湘書院追看更新哦。)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