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儒家孟軻
西楚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進行的非常激烈,看到大軍僵持不下,項鄫親自率領精銳,想要突襲秦軍主帥。
結果秦軍悍勇,毫不畏死,竟然將其死死擋住,與此同時,公孫鞅命令左右兩軍包抄,若不是項鄫見勢不妙,趕忙撤退,說不定這一次就要被秦軍圍殺。
渭河平原之上,雙方大軍不斷廝殺,無數的屍體倒在這片土地上。楚國在經歷滅國之痛,苦心經營數十年,現在正是國力巔峰,而秦國也在經歷變法之後,同樣達到了國力巔峰。
無數殘肢斷臂血肉散落,大量屍體倒伏在地。折斷崩毀的武器到處都是,兩國死傷都很慘重。
而另一邊,魏國也開始進攻秦國,魏國想要將秦國再一次從河西之地趕出去,可是這一次秦國就如同釘子一般,釘在了河西之地。
不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天平漸漸向秦國偏斜。西楚國從褒斜道出擊,褒斜道雖然可以通行大軍,但是轉運糧草依舊困難。五百余裡的山道,讓楚軍糧草運輸困難。
而秦國則是在國內作戰,糧草根本不用擔心。同時秦軍還出動大軍,進攻褒斜道出口的郿縣,想要切斷楚國後路。
若不是楚國派出大軍守護後路,這一次楚國就被截斷退路了。項鄫久攻不下,糧草不濟,後路也被威脅,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無力再戰,當即大軍開始後撤。
秦軍見到楚軍後撤,當即大喜,連忙派出大軍進行追擊,楚軍隻得留下一軍斷後,這才擺脫秦軍,撤回到了郿縣。秦軍大軍追擊,楚國最終隻得撤出郿縣,退回褒斜道。
西楚國這一次本想要偷襲鹹陽,一舉攻滅秦國,結果大軍僵持數月,最終隻得黯然撤退。
而魏國在得知西楚國退兵之後,也不敢再和秦軍開戰,隻得撤軍防守。
秦國的此番雖然損失不小,但是也奪得了少梁城,在河西之地上佔據了一個據點,為下一次河西之戰打下了基礎。
伴隨著西楚國退兵,秦國暫時也沒有追擊,三國此番交戰,損失了不少國力,一時間都無力再戰。從戰果上看,是秦國贏了,重新奪去了少梁之地,只不過秦國同樣損失不小。
秦、西楚、魏之間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邦周諸國之間的戰爭卻遠沒有結束。燕國和齊國之間一直都有衝突。趙國也在和中山國征戰,這天下似乎沒有一天是安寧的。
就在邦周諸國不斷紛爭的時候,淮國學宮之中越發熱鬧了。墨家如今也已經分裂,一部分前往齊國成了齊墨,一部分前往秦國,成了秦墨。剩下的則留在淮國稱淮墨。
反倒是儒家越來越強盛,雖然諸國之中沒有一個國家用儒家的王道來治理國家,但是儒家所描繪的盛世對各國士子太有吸引力了。
而且儒家也開始兼容並蓄,不斷將其他學派中的學說和觀點拿來,然後融入到自身當中。
諸子百家的爭鬥想要分出勝負很難,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後繼有人。
兵家因為是戰爭利器,只會傳給最親近的人,即便是兵家想要向外傳播,各國的君主也會阻止,擔心被他國學會了,再來打他,兵家注定不會大興。
法家和縱橫家墨家都是當世顯學,基本上都已經出仕各國,根本沒空來學宮辯論,留下學宮之中不是新學的,就是才能不足的,指望他們是別想了。
道家的學說太過於縹緲,無為,淮國學宮之中也沒有多少,倒是聽說在宋地出了一個道家大賢,淮王已經派人去尋找了。
至於說墨家,自從三分之後,齊墨已經徹底放棄下層路線,轉而開始進行各種辯論,至於說兼愛非攻的理念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秦墨是當初一些墨家子弟看到秦國那種嚴苛的律法,覺得秦法平等、公平(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覺得秦國才能實現他們的理念,於是前往秦國,只不過他們現在已經和公輸家差不多了,成了能工巧匠。
而儒家的那些優秀弟子,卻並不被列國君主重用。經過多年傳承,融合之後,儒家已經變得非常繁榮。
王堪和他的父親一樣,經常會來到學宮聽這些士子辯論,這天卻從儒家學子這裡看到了一篇磅礴大氣的文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輕生死,重大義,能寫下如此文章,儒家又出了一位大賢啊!王堪感歎道,這幾篇文章比之儒家之前的學說要更為激進。
可以說是孔子之後,儒家又一位大賢。王堪當即派人去將這位大賢邀請到學宮之中。
雖然很多人看來,這文章中有不少思想有些離經叛道,但是卻讓儒家往前邁了一大步。
這些文章在別人看來很激進,特別是將君的位置降低了。但是在淮國守藏室中,子玨留下的書籍中這種比這種更離經叛道的都有。因此王堪對於儒家之中出了這麽一個大賢很是驚訝。
王堪邀請其來學宮之中講學,孟軻立刻就同意了。能夠在學宮之中講學,不僅能夠最快時間將他的學說、思想傳播開來,同時其文章、學術都會被記錄入諸子百家之中,對於任何學者來說這都是一個無上榮耀。
孟軻在淮國使者的邀請下來到學宮之中。王堪也見到了這位儒家大賢,相比起其他的儒家士子恪守禮儀,這位孟軻顯得神采飛揚,不拘小節。
孟軻在淮國學宮講學,前來聽講者眾多,甚至在其講完之後,不少士子都想起提問,進行辯論。
到了辯論的時候,眾人才發現,孟軻的辯論言辭犀利,就算是以辯論著稱的墨家子弟都辯不過他。
對於孟軻所闡述的大義,眾人都是心向往之,但是能夠做到這些的卻寥寥無幾。而孟軻卻是按照他所寫文章來行事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