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楚魏結盟
“楚王,您現在還覺得西楚國沒有滅國之危嗎?”公孫衍道。
大殿之中,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就如同被扼住了喉嚨一般,說不出話來。
過了片刻,楚王緩緩開口道:“公孫卿,正如你所說,楚國現在被淮國和秦國所包圍,但是楚國也並非沒有還手之力。而卿此番前來是為了秦國和魏國之間的大戰吧!”
“卿剛才所言,不過是想要讓楚國出兵,牽製秦國罷了,而非是為我楚國也!”
公孫衍微微一愣,隨即恢復過來,繼續說道:“楚王,外臣的確如您所說,是為了秦國攻魏而來,同樣也是為了楚國。”
“魏使,你好厚的臉皮,被大王識破還敢大言不慚。”另一名大臣說道。
公孫衍並沒有生氣,繼續開口說道:“楚王,楚國現在佔據巴地和漢中,東面是淮國,西面和北面是秦國。
淮國強大,又有險關要塞在手,難以通行,楚國想要東進,難如登天也,若是不盡快壯大實力,早晚必被淮國所破。
而楚國想要壯大實力,唯一的出路就是秦國,巴蜀之地,物產豐富,對外又有天險阻隔,只要截斷關中通往蜀地的道路,巴蜀之地就是楚國再度興盛的根基。”
“同理,若是你們不能將巴蜀之地佔據,那麽秦國就會將巴蜀之地佔據,到時候這巴蜀之地就會成為秦國的糧倉。而楚國也會在秦國和淮國的包圍下日漸衰落,最後滅亡!”
楚王心中明白,公孫衍說的是真的,秦國自從變法之後,國力日漸增強,以前秦國和楚國的關系還不錯,但是近些年來,秦國對於巴地愈發垂涎。
“卿之所言,寡人明白了,不過想要讓寡人救援魏國,魏國必須與我西楚國結盟!”楚王說道。
公孫衍道:“楚王放心,我魏國願意與楚國結盟,共同討伐秦國。”
事實上,縱橫之術雖然強大,但是並不是虛言哄騙,這種哄騙就算成功了也只能成功一時,最高明的縱橫術則是讓你看到這樣做會得到的好處。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楚王並不傻,相反還很聰明,公孫衍之前虛言恐嚇並沒有嚇到他們,並且看穿了公孫衍的目的。但是在看到楚國的危機,以及發展壯大的機會之後,楚王還是同意了。
公孫衍在和楚王商定了出兵事宜之後,就急匆匆的趕回魏國。魏王在得知楚王願意出兵,並且要和魏國結盟之後,立刻就同意了和楚國結盟。
楚國和魏國一個處於秦國東方,一個處於秦國南方,幾乎是將秦國半包圍了。若是真能夠團結一致,攻伐秦國,秦國若是不能處理好,真就有危險了。
魏王當即寫下國書,再次任命公孫衍為使者,前往楚國。
魏國河西之地,秦國二十萬大軍在公孫鞅的帶領下,攻佔了魏國舊都安邑,但是秦國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準備將整個河西之地全部吞下。
龐涓在得到了魏王支持的援軍後,開始再次和秦國交戰。雖然依舊佔據下風,但是也將秦國死死擋住了。
秦國和魏國為了爭奪安邑,雙方投入了超過三十五萬大軍。
楚國在答應了魏國結盟之後,開始調動大軍準備攻打秦國,楚國佔據上庸漢中,漢中通往關中的道路只有一條褒斜道,這條山道道路崎嶇,但是經過修繕之後,也能通行大軍。
楚王詔令大軍出褒斜道攻打秦國,大軍北行,穿過崎嶇山道,進入關中,秦國雖然在褒斜道這裡駐兵防守,但是根本沒有想到楚國會在這個時候出兵。
數萬楚軍突然襲擊,秦軍不過三千守軍,根本不是楚國的對手,更何況楚國乃是趁著夜色進行偷襲。秦軍絕大多數還在睡夢中,楚國就已經衝上關城。
楚國大軍破關而出,進入關中平原,楚國大將項鄫率軍直接向東,進攻秦國國都鹹陽。
秦侯在得知楚國進攻之後,大驚失色,連忙下令召集大軍,抵禦楚國進攻,並且派出使者傳訊給公孫鞅,讓其回師救援。
公孫鞅率領的大軍乃是秦軍精銳,秦侯征召的大軍多是老弱,面對楚國大軍絲毫不佔優勢。
楚國經過變法之後,士兵士氣高昂,此番攻秦,更是連破秦軍,很快楚國大軍就接近秦國國都鹹陽。
正在和魏軍對峙的公孫鞅收到楚國進攻的消息後,臉色驟變,楚國從漢中北上,可以直入關中,對於秦國的威脅太高了。
之前秦國和楚國交好,就是擔心楚國會出兵。在看到楚國大軍已經威脅到鹹陽後,公孫鞅知道秦國危險了,當即決定回軍救援。
公孫鞅二十萬大軍想要撤退並不容易,好在秦國此時還佔據上風,可以從容布置,只不過剛剛攻佔的安邑必須要放棄了。
為了防止魏國追兵,公孫鞅提前在撤軍的道路上設下埋伏,等準備就緒之後,這才率軍撤退。
龐涓在得知秦軍後撤之後,當即大笑道:“楚國出兵了,秦人這是要回軍救援!不能放過他們!”
大軍集結,龐涓率領大軍追擊,結果在看到秦軍陣型不亂,而周圍地形更是適合伏擊,龐涓命令斥候搜索,果然發現其中埋伏的秦軍。
在看到這種情況後,龐涓當即派人翻過山嶺,從側面進攻,雙方在一番大戰之後,秦軍開始敗退。龐涓大軍緊追不舍,將這支原本伏擊的隊伍擊潰。
只不過魏軍雖然擊潰了一支秦軍,可是也已經追不上公孫鞅率領的大軍了。
龐涓派人將周圍的土地收復,然後大軍開始向少陽進發。想要將這個城邑也奪回來。
另一邊,公孫鞅率軍風塵仆仆趕回鹹陽,楚將項鄫看到秦軍趕回,當即就派出大軍進攻,想要趁著公孫鞅立足未穩的時候,將其擊敗。
秦國大軍回軍救援,此番奪取的戰果丟了,可謂是怒火中燒,看到楚軍進攻,一個個奮勇當先,楚國竟然佔不到絲毫便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