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書函,看得出許多都是倉促之中匆匆書就,那人一慣端斂清雋、筆力遒勁的字跡竟帶著些微潦草……不難想象他落筆之時的情形是何等急迫,甚至險惡。但即便這樣,整整七年間,卷卷絹帛自夏口、柴桑、臨烝、蜀州……他所走過的每一個郡縣陸續送來,從未間斷。
長時數卷千言,短時寥寥片語,總是先報平安,這人呵,從來就是這般的細致妥帖。
每一卷她都反覆逐字細閱了一遍又一遍,而後按著月份細致地收進竹笈中,閑暇時候便拿了出來,坐在庭中辛夷樹下,細細從頭一卷卷翻看……往往一遍看下來,便消磨了整日的辰光。
此時,黃碩便是斂衽跽坐在花蔭下的竹簟之上,自擱在小幾上的那隻竹笈中取出了十余卷來——這些都是建安十三年時,他受命到柴桑,會見孔權時的家書。
在江東的那段日子他似乎過得比往日更愜意些,以至於數月之間皆是長信。他每到一個地方駐留,一旦有了閑暇,便會執筆細細詳述各地的風物俚俗,從市坊宅邸的特色到五谷作物的種類,還有飲食風俗甚至各類草木花卉……她細細讀來,便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遍覽九州風物,盡看天下山川,這也是她自小的願景……原來,他都知道,而且一直記得。
這些千裡寄來的家書中,他寫予她道,江東氣候暖潤,乃是魚米之鄉,百姓大都飯稻羹魚,而且常常會做魚鹺。有醃製或糟製的熟鹺,也有將鮮魚膾作薄片的鮮鹺。而江東之地,池塘水泊星羅其布,幾乎遍植荷花,所以士人之間便盛行以蓮葉裹了魚鹺分贈親友,格外有一種淡鬱清香之氣,他近日裡,剛剛收了周公瑾贈的一卷裹得十分精致的熟鹺……
那一回收到信時,隨函附贈的那隻匣子裡,竟是半份置在素青瓷罐中的魚鹺……他將周瑜贈的那份魚鹺分了一半寄予了她。
——因為是糟製的熟食,所以並不擔心腐壞。
她收到之後,啟開匣子愣愣看了許久……而後忍俊不禁,兀自笑了出來——這人呵,竟也會做這樣兒的事!
她太過清楚他表面溫文,但行事一慣冷靜審慎。所以,實在想象不出,這人將異鄉佳肴封入瓷罐,而後囑咐兵士千裡送回家鄉時的情形……
千裡寄魚,回鄉贈妻,誰能想到,那個市坊傳聞間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算無遺策,謀略冠絕,神仙一般的人物,竟會做出這般情思繾綣的小兒女事?
——連她,也意外之極呵。
她一分分地摩挲著那絹帛上端斂清雋的平直漢隸,默然許久之後,方提筆回信。
纏絲葦杆的兔毫筆在素絲薄絹上落下一個個飄逸靈秀的漢隸,行雲流水,思緒萬千,一件件細敘了家中這月余以來的細瑣趣事……院中的那叢雲丘竹今春生出大片新筍,如今幾竿翠筠已長到書房柏木長窗前,疏影交橫,雖雅致卻礙了室中光亮,她正猶豫是確還是留。她自己近日新得了幾卷古藉,竟意外地在其中發現了《詩》中那一曲傳聞中早已佚亡的《子衿》曲譜,心下驚喜,試練了數日如今已彈得嫻熟……寫著寫著,直到一池濃墨告罄才驚覺自己細細瑣瑣已是萬字——她何時變得這般囉嗦了?!
明明一慣是隨意不拘的性子,最不耐煩這樣巨細靡遺的記敘,但如今,落筆之後,便仿佛鬼使神差一般,下意識地想將這月余以來自己身邊發生的所有細瑣事情弦都說與他聽;想將自己製好的辛夷花茶寄去予他;想將那一卷兩人對弈同錄,如今她已製好的棋譜帶給他看;想將自己新學的這一曲《子衿》親手撫弦,彈與他聽……
當真是——魔怔了一般!
忽然間,竟皤然明悟一般,懂得了他千裡寄魚時的心緒……一別之後,兩地相懸。思念呵,當真能將最冷靜最霍達的人,生生逼得發了瘋。
兀自苦笑了片時,她默然之後重又提了筆,說畢了家中諸事,又細問他許多江東的民風俚俗,末了,方鄭重落筆,詢道——“何如周公瑾其人?”
江左周瑜周公瑾,相較於草莽出身的孫氏父子,此人乃是真正的名門之後,貴胄公子。
如今雄踞江東的孫氏一族,仔細說起來其實出身草莽。破虜將軍孫堅,少年時便膽魄過人,十七歲為縣吏,後歷任校尉、縣丞等職,漸漸有了些豪俠聲名。後來在黃巾之亂中,受命擔任佐軍司馬,聚兵征討亂賊,戰績不俗,手下的兵卒日漸增多,而他引兵四處征伐,勢力漸大,成為一方豪強。
中平六年,孝靈皇帝劉宏駕崩,董卓專權,禍亂京師,劉堅與袁術聯手討伐董卓,頗有勝績,甚至在亂事之中得到了傳國寶璽,只是後來為袁術所奪。之後,孫堅奉袁術之命征討劉表,死於黃祖箭下,享年三十六歲。
之後,其長子孫策繼承了父業,時年十七歲。
孫策與周瑜皆居吳下,恰又同齡,少小相識,總角之交,
相較於出身草莽的孫氏父子,周公瑾算得真正的名門之後,貴胄公子。
廬江周氏乃是世代簪纓的華族望第,周瑜的從祖父周景、從叔周忠都曾官居太尉、位列三公,而周瑜的父親周異則是洛陽令。雖然時值江山板蕩,社稷傾危,但周氏一族在廬江根基深厚,勢力不容小覷。
孫策自小隨母在吳郡壽春長大,少年時便廣結名士,飲譽於吳下。周瑜慕其盛名,於是登門拜訪,二人同齡,又皆是風華少年,雋才大志,所以於壽春一見如故,推誠相待,甚至升堂拜母,逐為刎頸之交。
而後來,孫堅猝然離世,十七歲的孫策承了父業,周瑜便自然成了他最得力的臂助。其時,外有豪強袁術欺其年少,虎視眈眈;內是部下離崩,義仆星散,全然孤立無援。兩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共同面對著外交內困的棘手形勢,同心協力,步步籌謀,外禦強敵,內結助力,歷經數年終於踵事增華,初步奠定了江東基業,成為雄據吳地的一方豪強。
其時,孫伯符、周公瑾皆不過二十余歲的青年,又都是姿儀俊美,衣冠濟楚,風流為一時之冠,故江東一地,並稱其二人為孫郎、周郎。
而周瑜則尤其風流蘊藉,他出身名門,雅擅音律,凡聽絲竹管弦,但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有歌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這般一個人物,黃碩心下自然也是有幾分好奇,幾分仰慕的。
但這一回,孔明的回信卻來有些晚,已拖到了年末,正是赤壁之戰甫落了幕,孫、吳兩方聯軍大破曹操,經此一戰,周公瑾飲譽天下,諸葛孔明聲名雀起。
這一年,周瑜三十三歲,諸葛亮二十七歲。
他的回信字字落筆凝正,言語之間是少有的鄭重:“其人雅量深致,性度恢廓,堪稱當世俊傑。”
而後,他字裡行間便透出幾分惋惜來:“唯惜孫伯符天壽不永,盛年早逝。”
黃碩其時看信到這兒,心下也是一歎——那個少年有志,英達夙成的孫伯符,在十七歲承業之後,短短十年,便與其父之般,死於弓矢之下,享年二十七歲。
當真是造化無常。
其後,又十七歲的少年——孫權,在兄長死後承了父兄基業。同兄長當年一樣的年紀,也同當年兄長一般的胸懷大志,但卻因年少稚嫩,難以令群臣服膺。
此時的周公瑾,已是統率三軍的、重兵在握的中護軍,他越眾而出,當著所有的面,對這個十七歲的少年稽首而拜,行君臣之禮,以頭觸地,表示自己願臣服翊戴,而後,群臣紛紛仿效。
而赤壁之戰前,曹操發來戰書之時,江東諸人大多都欲請降,關鍵之際,便是周公瑾果決明斷,決意一戰。之後,更在此次大戰中居功至偉。
--此人的節義氣度,智計籌謀皆是令人慨歎。
只是……孫伯符已逝,如今的孫仲謀,同他之間卻沒有那般總角相交,垂髫同樂的情份。而莫論他再怎樣表忠示誠,一個手綰兵符,掌著三軍調度的大將,也難以令主君全然放心罷?
那時候,讀罷了信,黃碩心下暗歎一聲。
只是,不想短短兩年之後,孔明便一語成讖。
赤壁之戰落幕後,周公瑾奉命獨守江陵,卻在兩年之後匆匆請求回吳——其中因由,若細細推敲,只怕是孫仲謀已生了猜忌之心?
世事浮雲,人心原本就是最難掌控的。
不久,周瑜便病逝於吳下,時年三十六歲……究竟緣何隕命,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孫仲謀因疑其不忠而鴆殺大將這種說法,一向也沒有斷過。
如今,斯人已逝整整四年,黃碩跽坐在辛夷花蔭之下的竹簟上,默默看著那幅薄絹上,孔明清雋端斂的字跡“其人雅量深致,性度恢廓,堪稱當世俊傑……唯惜孫伯符天壽不永,盛年早逝。”不禁心下長長一歎……良久無言。
她在樹蔭下靜坐良久,卻忽聞門外有匆促的馬蹄聲跫跫而響,漸近了來。
婢子聞聲前去應門,看著門外十余名高大的披甲兵士和三輛穹頂雙轅的馬車,竟是被這陣仗微微驚了一跳。
“請問,黃氏夫人可在府上?”領袖模樣的兵士語聲亢然清亮“我等奉軍師之令,前來接夫人入蜀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