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古時候那些愛情》第96章 史書裡的真相
在《後漢書》的漫漫記敘裡,看到鄧綏的傳記時,當真是眼前一亮的……鮮活生動,如此驚豔。

 史冊的記載,自鄧綏五歲時的發生在家中的一件瑣事開始的。這一年,她的祖母太傅夫人為五歲的鄧綏剪頭髮,老人家年邁眼花,剪刀一不留神就傷了女童的後額。小小的五歲稚女卻安安靜靜地任祖母剪完,忍痛而不言。身邊侍奉的人萬分詫異,問及緣由,女童回答說:“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若史書所載屬實,那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這個孩子的基本性格——懂事,聰慧,隱忍。

 而這三點,也在她之後的人生中一一得到了印證。

 一、穎悟好學

 童年時的鄧綏,與其他稚齡的小女孩兒不大一樣,她的嗜好是讀書,且聰穎過人,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幾位兄長都時常拿著課業上的難題向她請教。綜上,就是在那個時代裡難得一見的醉心經史、勤奮向學的女孩子……擱現在,妥妥兒的“別人家女兒”。

 可惜,在東漢時代,世家大族雖然也會讓女兒讀書識字,但都只是錦上添花罷了。於女子而言,學好女紅、烹飪這些手藝才是正經事,而鄧綏則因為醉心於詩書,所以“不問居家”之事,於這些“婦工”一竅不通……在當時,這算是“不務正業”的。

 因此,母親陰氏非常擔心,於是訓誡於她——你不學女工以供衣服,卻把心思都浪費在詩書上,將來難不成要做博士麽?(女子不能出仕,這是反話)

 鄧綏實在是個很懂事的孩子,盡管並不喜歡針黹烹飪之類的東西,但仍是聽取了母親的教訓。然而……她並沒有像我原本預想的那樣,從此拋卻詩書,長向花蔭課女紅。

 這個十歲出頭的小女孩,她拿出了不凡的毅力,日日白晝習女紅,夜晚讀經史。因此,家中眾人都戲稱她作“諸生”(當時對讀書人的代稱,類似後世所說的“書生”)。

 不過,這個聰穎過人的孩子絕沒有讀成酸腐的書呆子,而是藉此開拓視野,增長見聞,從而思想上比同齡的孩子成熟上許多。她的父親鄧訓初時驚訝,後來便十分重視這個女兒,幾乎當作智囊。(《後漢書》載:事無大小,輒與詳議。)

 二、斬衰三年

 永元四年,剛剛平定了竇氏的少年天子劉肇初次選妃。而剛剛滿了十三歲的鄧綏恰在待選之列(東漢選妃,年齡要求是十三至二十歲)。

 但,就在這一年大選之前,鄧訓病逝於隴西。

 史書記載,鄧綏為此“晝夜號泣”,悲痛欲絕,然後為父親守喪三年。

 斬衰三年雖然始於周朝,但到了漢初,漢文帝曾特製“短喪詔”,將為君父服喪的日期由三年縮減到三十六日,所以縱觀東西兩漢,服喪三年的十分少見,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士大夫,“服喪三年”之事基本都被作為至高的孝行而載入史冊,可見是有多難得。

 而服斬衰三年的人之所以少,除了社會風氣外,應該也是因為當時對服喪的要求極為苛刻,因服喪三年而身體病損的例子史不絕書。比如《韋彪傳》載,彪為父母喪“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又如《逸民傳》載,明帝時,戴良與其兄為母服三年,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行”,以至“毀容”。

 而鄧綏當年為父親服喪三年後,出孝之時“憔悴毀容,親人不識之。”

 可見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多大的決心,而堅持下來需要多大的毅力。我讀這一段時,心裡實在感慨不盡……這個少女,當時只有十三歲。

 三、宮闈十載

 三年之後,永元七年,服滿出孝的鄧綏,正是十六歲,選入掖庭,成了漢和帝劉肇的宮妃。

 關於鄧綏的容貌,這裡必須提一下。

 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路讀下來,作為正史,筆法端肅,其中寫到的女子寥寥無幾,而對於她們的容貌則尤吝筆墨(幾乎沒有!)

 而一枝獨秀地,《後漢書》中,對於鄧綏的容貌,極盡溢美之詞。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范曄的記敘:後(鄧綏)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

 身段頎長,容貌絕麗,驚豔四座……當然,也驚豔了初見鄧綏的漢和帝。

 這是十六歲的鄧綏一生宮闈生活的開端,而其後八年,從新進的宮妃到中宮皇后,她的經歷幾乎可以作為兩漢宮鬥的范本教材……真正大開眼界,令人怎舌。

 策略一:卑事皇后

 《後漢書》載,鄧綏“恭肅小心,動有法度。承事陰後,夙夜戰兢”。也就是說鄧綏侍奉皇后,幾乎小心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而從後面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這樣的記敘一點兒也不誇張。

 1、每次宮中宴會,一眾妃嬪華妝盛飾,爭奇鬥豔,而鄧綏總是素服,從不特意打扮,而一旦自己穿了與皇后同色的衣裳,即時就會換下。

 2、進見皇后時,從不敢正坐直立,而是微微僂著身子,一方面以示卑微,另一方面大概是因為身段高挑,擔心蓋過了皇后陰氏。

 3、每當天子劉肇和眾人閑談議論時,他一旦提了問題,鄧綏都不敢先於陰後開口。

 4、後來鄧綏寵愛漸盛,因擔心皇后猜忌,每每天子召見時都借病推辭。

 這時候,鄧綏也不過十六七歲……如此心計,如心手腕,如此隱忍,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策略二、籠絡人心

 而在小心翼翼卑事皇后之外,而對於后宮的其他妃嬪,鄧綏大度容讓,為人謙敬。對宮婢寺人們,則是恩澤廣布,和善寬仁。

 所以,以此觀之,當時鄧綏在后宮應該是十分得人心的。

 策略三:贏得聖眷

 鄧綏入宮之後,天子對她恩寵日盛,緣由大約以下幾點:

 1、品貌無雙。鄧綏姿容絕麗無需贅言,單就才學而言,自幼熟閱經史的她,在一眾后宮女子裡自然冠絕群倫。

 而從史料記載來看,劉肇一慣是喜歡才女的,鄧綏之前最得寵的陰皇后就以書法見長。所以,不難想見以鄧綏的才學品貌有多容易讓他動心。

 2、進退得宜。卑事中宮皇后,容讓其他妃嬪,善待宮婢寺人,這些已經讓漢和帝“深嘉愛之”。而後面兩件事則使得她更得聖眷。

 一次鄧綏生了病,劉肇特許她的親人入宮陪伴,並不限時日,這是莫大的殊榮。而鄧綏聽後卻是婉拒,對天子道:“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願也。”

 劉肇不禁感慨——這宮中女子都親眷時常入宮為榮,獨你反倒為此生憂,深明其中損益。這一點,誰人堪比?

 類似的事情還有一樁,鄧綏恩寵愈盛,是以漢和帝多次打算封賞鄧氏族人,但每次都被鄧綏辭讓了過去。所以終和帝一朝,鄧綏的長兄鄧騭都只是一個小小的虎賁中郎將。

 如果說才貌只是讓漢和帝喜歡上鄧綏,那這樣的睿智與剔透,就讓天子對她刮目相看了。

 3、善良賢淑。從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鄧綏的“善良”絕對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但是在當年的漢和帝的眼中,她卻絕對是聰慧美麗,純善無瑕的。

 對待其他妃嬪和宮婢寺人的善意自不必說,即便是對待那位恨她恨得咬牙切齒,打算滅了鄧氏滿門的陰皇后,在皇帝打算廢她後位之時,鄧綏也是禦前求情的,可惜並未奏效。

 而此外,歷史上的鄧綏非常“賢淑大度”。

 漢和帝劉肇一直子嗣艱難,前前後後倒有過不少宮妃有孕,但是統統夭亡。

 鄧綏為此憂心不已,幾次選進才人,以博帝意。

 綜上:鄧綏品貌無雙,進退得宜,善良賢淑(才貌絕倫,心機絕頂,演技絕好)……皇帝怎麽可能不陷落,陰皇后又怎麽可能匹敵?

 所以,在鄧綏入宮八年之後,也就是永元十四年,因為天子劉肇的一場重病,終於將后宮之中皇后和寵妃之間愈演愈烈的暗鬥拉到了明處。

 因為鄧綏寵愛日盛,曾經聖眷殊深的陰皇后被完全冷落了,所以她病急亂投醫,和外祖母鄧朱合計之後,用了巫蠱之術(又見巫蠱!)詛咒鄧綏,恰和帝病重,於是陰皇后私下對人說:“我得意,不令鄧氏複有遺類!”

 她得意?她一個失寵的皇后,當然只有在皇帝宴駕,成了太后才能得意。

 所以劉肇聽到之後深為憤怒,而鄧綏則是自縊未遂,被宮人趙玉等救了下來。她哭得百般無奈千般委屈又萬分深情:“我盡心竭力侍奉皇后卻仍不見容,定是獲罪於天。既如此,還不如隨了陛下而去,既滅了滅族之禍,也報了天子恩遇。免得日後活在世上受‘人彘’之辱。”

 而次日,原本病得命懸一線的劉肇,竟然漸好了起來——待他身體日益恢復,當然是時候報德報怨了。

 於是,永元十四年夏,皇后陰氏因巫蠱之事被廢,整個陰氏家族都受了牽連,且從此敗落。‘

 而鄧綏卻在不足百日之後,經過幾番推辭,被劉肇封為皇后,住進了長秋宮。

 這一場宮鬥,她幾乎不損分毫,大獲全勝。

 這一段在《後漢書》的記載中,鄧綏完全是一個善良無辜,處處被迫的受害者形象。但在我們今天看來,實在是她手段高明,不損分毫,而在這一場宮鬥中大獲全勝。

 至於“善良”什麽的,單看一點就是破綻。

 陰皇后招禍的那一句“密言”,既然是私下裡說的,那又是如何散播出來的?會在她身邊安插眼線,探聽私密的,除了鄧綏,幾乎不做第二人想。

 鄧綏終於成了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后,但劉肇的生命卻是真正走近了盡頭。短短兩年之後,漢和帝劉肇駕崩,享年二十七歲。

 而劉肇逝後,從民間找回來了兩個皇子,八歲的劉勝和不足百天的劉隆。

 為什麽皇子要從民間找回來?起因是漢和帝的子嗣接連夭沒,所以就有傳言說后宮之中陰氣太重,不宜稚兒生活。因此,後來宮妃生了孩子就秘密地寄養在民間。

 兩個皇子誰當承位?依製,是應該立長。劉勝年紀大,自然是他合適些。

 可這個時候,卻是查出了劉勝“有疾”,所以鄧綏迎立了出生不足百日的嬰兒劉隆為帝,天子年稚,於是太后臨朝,鄧綏就此真正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

 四、輔政太后

 對於鄧綏,寫了前面宮闈奪位中的步步為營,百般算計,我卻仍然對她沒有多少惡感。一方面大約是因為處在那樣的位置,任何人都無從選擇。要麽成為炮灰,要麽踩著炮灰上位,若鄧綏當真善良無瑕,那她肯定會是前者。

 另一方面,以陰皇后在整個事件中表現出的智商,如果漢和帝死後,由她輔政,那於整個東漢王朝和天下的百姓而言,絕對是一場災難(東漢外戚擅權本就是一大亂源)。

 而鄧綏,作為古代總揆社稷十多載的臨朝太后,是極少見的名垂青史,而鮮有詬病的。

 甚至,我在細閱了她後半生的政治作為之後,再回頭看之前的宮闈十年,頓時竟然有一種明珠蒙塵的感覺——明明是經天緯地之才,卻只能用來和一群深宮婦人玩宮鬥,當真屈才得厲害。

 而我喜歡鄧綏,不止是因為她少女時代的“書呆氣”,更因她是古代掌權太后中,少有的行事“大氣”的一個。

 我們一起來看看鄧綏執政後都做了哪些事罷:

 一、厚賜和帝的妃嬪周貴人、馮貴人車馬、黃金、衣料、首飾,然後送她們去外園頤養天年——善待先帝留下的妃嬪。

 二、赦免建武年間以來所有以“妖惡”獲罪的犯人,還有馬家、竇家的家屬——寬赦輕罪和被株連的外戚家族。

 三、大力縮減宮廷用度,以禁奢侈之風。自己的飲食從簡,早晚一頓肉食;上林苑的珍禽異獸一律賣掉;郡國的進貢統一減半,蜀郡、廣漢郡供進的金銀緣器以及九帶佩刀,一並不再上調;停止畫工三十九種;又禦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鄃、金銀、珠玉、犀象、王毒瑁、周彡鏤玩弄之物,都別製造;離宮別館所蓄積的米糧薪炭,一律省去;做閑差的年老宮人,園監核實之後可以任意去留,即日就遣離了五六百人……以身做則,節儉開支。

 四、當時和帝新喪,宮中法禁不大嚴明,結果丟了一篋珍珠。事情嚴重,鄧綏想要拷問,但又覺得會傷及無辜,於是親自一個個閱看宮人,觀察他們的神情,果然找出了竊賊……寬仁大度,處事睿智,既嚴明了法紀,又未累及無辜。

 四、京師大旱,鄧綏親自去洛陽寺考察冤獄。有個無辜的囚犯因為之前的嚴刑拷打而自認了殺人之罪,看到太后,卻仍畏縮獄吏而不敢開口。在太后臨走之時,他抬頭似是想要說話。太后察覺,於是喚來仔細問狀,辨明了冤情還他清白,而後收押了洛陽令下獄抵罪。此行還未回宮,大雨自降。

 …………

 鄧綏的後半生,基本就是這樣度過的。她身為輔政太后,掌權多年卻能青史留名而無詬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勤政幾乎不輸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聖主明君。

 其在位十余年間,勤勉政事,剛明善辨,術謝前政之良,身闕明辟之義,永安漢室,綏靜四海。

 她名字裡這一個“綏”字,可以算至恰至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