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林仔細地看著告示,注意到上面甚至說不識字但是精通種田的老農也能去,只要考校通過,便能參與研究。
以往也有這樣的求賢才的告示出現,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識字,可這研究農學,居然可以不用識字,這種突破性的條件讓李兆林看到心底一驚。
不光是李家村看到了告示,其他村的人也都看到了,如果只是說精通農學的話,大部分的老農並不會想到自己身上去。
在他們看來自己會種田歸會種田,哪裡學過什麽農學,和他們不沾邊。
可告示上的那句補充就讓他們愣住了,他們居然也算是精通農學嗎?
只是大部分的老農還是不敢去官府報名說什麽,一來他們擅長種田的話,那就是家中種田的主力軍了,萬一報名去了京都的話,家裡的莊稼什麽的就耽誤了。
要是能在京都留下的話可能還好,可要是留不下,就算來回的路費包了,也很是麻煩。
可他們都這麽一把年紀了,就算在京都留下,又能有什麽呢,不少老農都不打算去報這個名,畢竟這報名還得去縣衙,光是想到這點就讓不少老農擔心。
可是不少老農的兒女知道告示內容後都心動了,尤其是聽旁邊人慫恿著說家中老父種田如何如何厲害,萬一去了京都得了個官職呢,那真是祖墳冒青煙了,他們也能雞犬升天。
當官什麽的實在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這些兒女也清楚,自己估計是當不了什麽官了,可父母當官他們也有好處啊。
不光是兒女,族裡的一些人也都催促著他們去,反正這來回的路費朝廷都包了,去去又何妨,賭一把,還讓不少人把自己心裡的顧慮給說出來了,拍著胸脯表示說只要他願意去,這些後顧之憂他們來承擔,只要他去了京都好好乾,贏過其他人就好。
甚至也不只是他們,不少本地官員也開始動小心思,在他們看來,這是陛下求賢若渴,若是他們能獻上一些人才,還能得到重用,那就是他們為官一方的政績了。
在這種心思下,只要是平時名聲比較大的精通農學的人才,或者擅長種田的老農,都被一股腦兒帶到了京都。
哪怕有些人可能不想去,可在這樣的浪潮中,也由不得他想不想去了,李兆林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他沒有暴露自己農家的身份,只是以精通農學的人才身份推薦上去。
一到京都,李兆林就被人帶著住進了農學研究院。
這是一個新弄出來的機構,也算不上是官署,只是供他們這些人居住,研究院前面是屋子,後面就是廣袤的田地。
看著開墾好的田地肥沃無比,上面卻什麽都沒種,讓李兆林很是難受,很想種點什麽上去,不浪費這些土地。
只是他也是初來乍到,什麽都不懂,不敢輕舉妄動。
農學研究院離裴家的田莊並不算遠,算不上是皇帝特意安排,但也是有意無意就這樣做了。
雖然裴清把招人的事說完之後,對於農學的事就再也沒有開過口,可農學研究院離近點,萬一又能刺激裴清想起點什麽來,那就賺大了。
至於說想不起什麽,那也沒事,想不起就想不起嘛。
農學研究院招納的人到了,裴清還挺好奇這個時代的對於農業的研究是怎麽樣的,不過考慮到自己水平也不高,裴清也不想過去打擾什麽。
只是裴清不想,司農寺卿還是想聽聽裴清的想法,畢竟育種和輪套間作都是裴清提出來。
第62章
拗不過司農寺卿的邀請,裴清還是去了農學研究院一趟。
應召而來的人還不少,以至於農學研究院內都快住滿了,這麽多擅長農學或者說擅長種田的人湊在一起,免不了就要談論些農事。
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在他們討論的時候,其實旁邊有人正在記錄他們說話的內容,從而判斷他們對農事的了解。
有些老農一開口就是當地的鄉土話,其他人都聽不太懂,好在這些人被送過來的時候,官府已經提前想到了這一點。
畢竟對方又不識字不會寫字,要是連說話別人都聽不懂,那推薦他們過去也沒什麽用,於是跟著這些老農一起來的還有各地的翻譯,對於土話官話都精通,還能寫字。
只不過這些老農在議論中想要備受人注意的話,必然是要自身農學知識扎實,不然在場這麽多人,他說話還要旁人再翻譯一,不少人都不願意費這個勁,畢竟其他人說的話也很重要。
李兆林被親朋好友催著趕著過來,一開始還有些不樂意,可在農學研究院多待了幾天,如魚得水,異常痛快。
平時他想找人討論一下農學,都找不到幾個人,就算有人願意和他討論,可水平不夠,只能聽著他說,輪到對方的時候,不是說不出幾句話,就是錯漏百出。
其實這個錯漏百出也是相對而言,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方說得其實很有道理,可在李兆林看來,那就是處處漏洞,聽多了反而拉低自身水平。
可這農學研究院擅長農學的人太多了,水平比他高的還不少,哪怕有的老農自身整理的知識不多,可經驗異常豐富,也能和他說的有來有往,甚至還給他補充了一些學識上的空白,這一趟是真沒白來。
裴清到的時候,李兆林一眼就注意到了他,原因無他,裴清看起來實在是太年輕了,而且他身上並沒有種過田的樣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