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說百分百打開46秒大關吧,但是現在在訓練中打開46秒大關已經不算是難事了。
重點是,像是成績始終不穩定的張明亮,他在訓練中的成績表現也已經逐漸趨於穩定。
李銘洲也想不通裴定山是通過什麽方式將張明亮的那種成績不穩定的表現給改善過來的,反正等到了新賽季,張明亮到時候的表現大概得給國內的那些400米愛好者嚇一大跳。
***
而另外一邊,蘇嶼這會兒正在詢問蔣若輝的狀態。
與李銘洲他們這些成年選手相比較,蔣若輝和另外那位名字叫莊宇的選手,他們的基礎要更薄弱一些,在面對這些訓練的時候適應性也就更弱一些。
主要是也顯得更累一些。
但對於他來說,不管再苦再累他們也必須要努力地去適應,尤其是相對於100米和200米的青少年選手來說,蔣若輝和莊宇是對於自身實力提升最迫切的。
因為100米那裡,不管是葉明浩還是蔣若輝自己,他們的成績已經達到了世青賽的達標標準,200米那裡周宇昂就不比說,另外的兩名選手裡,周燼燃和湯江濤同樣也都有了世青賽達標的實力。
只有400米這裡的蔣若輝和莊宇。
此前蔣若輝的400米成績在47秒93,莊宇的成績則是在48秒07,看起來是還不錯,但是2020的世青賽男子400米的達標線是47秒35。
不論是蔣若輝還是莊宇,距離世青賽達標的這個目標,都還有著巨大的差距。
目前100米和200米那裡基本上都已經可以確定世青賽滿員參賽了,回頭等到了400米這裡,如果他們倆一個都不能達標的話,那可就丟人丟大了。
就算是蔣若輝自己有100米那裡的世青賽達標資格在,可他知道,自己更想要參加的項目確實還是400米。
而至於莊宇就更不必說了,蔣若輝如果沒能成功獲得400米的達標參賽資格,那他至少還有個100米保底,而莊宇如果沒有400米的達標參賽資格,那他在國家隊內的考察時間可能就會被進一步縮短了。
所以在這段時間的訓練中,不管是蔣若輝還是莊宇兩人都是拚了命的在進行學習。
當然,裴定山制定的訓練方案中,除了這種金字塔訓練方案的間歇性訓練之外,還是有常規的諸如起跑加速訓練的。
畢竟400米到底還是短跑的范疇,哪怕400米的起跑反應速度看起來好像不如100米和200米那麽重要了,可是如果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起跑爆發加速,那麽對於選手在第一個彎道階段的速度爆發和第二個百米賽段的直線階段速度爆發會有一個良好的助益。
因此不論是基礎體能訓練還是技術課程又或者是別的一些訓練課程,都在裴定山的規劃下,一點點緩步推進著。
與此同時,國家隊400米這裡的教練組,在劉欽龍的帶領下,全員開始給裴定山打起了下手,每天都在認真的采集著選手的各項身體數據,包含並不限於心率數據訓練後狀態反饋等等。
這一是為了建立這些選手的完整數據庫,第二更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運動表現的評估方式。
只是即便是作為教練,有的東西是學的來的,有些東西卻是怎樣也學不來的。
就像是這會兒,劉欽龍就有些頭疼的在對裴定山詢問。
“小裴教練,關於剛剛林澤凱的表現,你是怎麽判斷林澤凱已經到了臨界點應該去休息而不是更進一步訓練突破的呢?”
而對於劉欽龍的這個問題,裴定山這會兒也難得沉默了下來,最後他的回答是——
“這是一種感覺。”
他倒不是不想回答劉欽龍,而是這就是他所認為的最合適的答案了。
在萊爾斯學院的時候,曾經也有不少去學習的教練學員詢問萊爾斯本人——為什麽你能準確的判斷這名選手接下來應該進行力量訓練還是其他訓練了呢?
而萊爾斯本人的回答也是——感覺。
這是一種感覺,直覺。
這種感覺直覺源自於教練本身的一種靈感,當一名選手的數據和表現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通過對選手的觀察,他們能夠得到這名選手當前更應該進行哪一項訓練的直覺答案。
這種直覺往往是沒有道理的,但事實上,這種’沒有道理’的直覺背後,又有著他們這些教練心中原本儲存有的幾十上百套訓練方案作為後盾儲備支撐。
其實國內原本也有這種教練模式,其實就是所謂的’教練經驗’,但這又與傳統的那種單純憑借著自身幾十年用傳統訓練方案訓練了選手的教練經驗不同,是建立在更豐富完善的數學模型與先進理念上的一種經驗。
劉欽龍在聽到裴定山的回答之後,先是愣了一下,但他很快也明白了裴定山話裡的意思。
同樣是一種’直覺’和’感覺’,如果是在缺乏足夠扎實的理論基礎的教練身上,那或許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東西,但是如果是在裴定山這種有著豐富理論基礎的教練身上,這種感覺往往就是最接近正確答案的判斷。
想到這裡,劉欽龍也只能搖頭苦笑道:“小裴教練,你這一點,一般的年輕教練可學不來啊。”
像是這種直覺和感覺,劉欽龍自己其實也有,他也帶出國不少優秀的選手,但是他的年齡限制以及過去的視野限制,哪怕他也在不斷的學習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和裴定山之間也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