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羲越琢磨越覺得貞元帝這個信玄學的還真有可能點陳長壽進一甲,那有余地的一甲名額豈不就只有一個了。
“這次的策問有關北方邊防和南方海防,從題目上來看南北卷考生都能佔一分便利。”秋羲的指尖輕輕敲擊著臉頰,“不過倭寇問題始終繞不開灃州府,會試的時候何兄一個渠州府的讀書人能就灃州府的倭寇問題寫出第三名的文章,定然是學識不俗。”
而秋羲自己上次會試能得第二名,多半是那篇策論文章正好對了考官偏好,加上有那艘戰船圖紙在,這才從眾多試卷中脫穎而出。
看來他這次想要拿到一甲名額,想必是要跟何長安的文章較量一番。
“對不住了何兄,這次的一甲名額我一定要拿下。”
秋羲唇角微揚,已經盤算起要怎麽借助貞元帝的偏好來投點機,取點巧了。
殿試的閱卷和會試的又有些不同,殿試的主考官相當於是皇帝本人,但殿試閱卷時間相對較短,皇帝是不可能像策問文題中寫的那樣把一百多份考生對策文章全都“親覽焉”。
所以殿試的閱卷環節裡安排有讀卷官,出任讀卷官的上有一品三少及各部尚書,下有五品學士及寺卿,這些讀卷官便是負責評審考生殿試的對策試卷的。
不過一到五品的官員是不可能同時全都被點來做讀卷官的,所以殿試的讀卷官人數有限,面對一百多份文章也只是看過後便粗略分作三等,再呈交給皇帝做最後定奪。閱卷流程走到皇帝這一步,主要就是定下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人選,其他名次基本不會再改動。
柳鬱的父親柳懷仁作為禮部尚書本來也該是讀卷官中的一人,但因為柳鬱參加此次科舉,所以柳尚書從一開始便申請了回避,全程都未參與出題和閱卷等事宜。
“不對啊,”秋羲的視線落在文題第三句話上,心想,“稷與戎?按貞元帝這麽些年來求仙問道的架勢來看,這裡該用‘祀與戎’才更符合貞元帝人設才對,難道大臣們擬好題目之後,貞元帝連看都沒看過?”
難道貞元帝這個做柳鬱姐夫的最大主考官也要回避不成?
秋羲忍不住挑了挑眉,差點沒憋住當場笑出聲來。
回避什麽的,貞元帝是肯定不會回避,只能是他根本就懶得看大臣們擬好的文題。
貞元帝坐在奉天殿上首,望著殿下第一排坐在柳鬱旁邊的秋羲看著試卷一會兒雙眉緊皺,一會兒捂嘴忍笑,好半天卻沒見他除了籍貫和姓名外寫過別的字。
“他為何還不作答?”貞元帝招來隨侍在側的孫公公,低聲問道。
難道是今科的策問太難了?
可是坐在旁邊的柳鬱已經洋洋灑灑寫了好多字,其他考生雖慢一點,但都已經落筆。
孫公公常年伺候貞元帝,當然知道他這麽問不是在責怪秋羲答題太慢。
“回陛下,有些貢士答題時習慣先做冥思,胸有成竹後再行落筆,想必秋貢士便是如此。”
貞元帝聽後又重新將視線落在秋羲身上,發現他又皺起眉頭,看來是思考到文章晦澀處了。
秋羲咬了咬唇角,眉頭越皺越緊,要是貞元帝不僅懶得看大臣們出的題目,甚至連考生作答的對策也懶得聽讀卷官讀一遍,那可怎麽辦?
柳鬱之前給秋羲細說過這回可能被點做讀卷官的那幾名官員的文章和政論偏好,這些人的偏好各不相同,想要寫出讓所有讀卷官都滿意的文字,以他目前的策論水平來說還有些困難。
所以秋羲本來是打算按照貞元帝的偏好風格來作答的,畢竟最後決定一甲三個名額的人是貞元帝。
可是貞元帝如果真的甩手不管,連一甲名額也全部交給讀卷官來定,那他按照貞元帝的偏好來寫的文章肯定難以進一甲。
秋羲在心裡嘖了一聲,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賭一把,就按照貞元帝的偏好來寫這篇對策。
貞元帝掃視過殿上所有考生,又飲了些茶水,終於見秋羲重新提起筆開始答題了。
秋羲先是在草稿紙上打了個對策大綱,分列出民生和邊防兩個大方向。
他想了想:“民生的話,貞元帝還是更可能喜歡發展生產力吧,比如畝產千斤的水稻,古代真有皇帝能不喜歡?”
秋羲把雜交水稻的培養方法羅列在民生那一欄,又以土地相對貧瘠的北方州府為例,寫出幾條農家自製化肥用來肥土的方法。
他手上當然還有更多提高生產力的辦法,但策論文章字數有限,只需要把水稻畝產千斤這個噱頭放上去,就一定能達到吸引考官注意的效果。
反正他這篇文章賣的就是個概念,至於真要做到畝產千斤,這就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後的事了。
再看邊防,現在還是冷兵器時代,關鍵點不外乎將帥、兵卒、糧草、武器和戰馬這五方面,加上倭寇問題,還要額外在增加戰船一項。
前面的民生問題一旦解決,糧草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而戰船的問題,他在之前的會試對策中已經給出圖紙,之前聽柳尚書說已經在進行研究了,這次只需要稍微提一提就好。
“現在要考慮的是將帥、兵卒、武器和戰馬了,”秋羲的視線落在這四個詞上,“將帥和兵卒可以歸到練兵裡,武器的話還是要多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來製造殺傷力更強的兵器,戰馬……跟草原上的馬匹比起來,大齊的都只能算普通馬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