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只是一種文化認同,在社會風氣上,依然相當於去認同外國的文化。而非是國家強製。】
【是以其崩潰之後,對於這些地方自治區域的政府而言,也就是相當於看到一個統治他們的大國的滅亡。】
【秦始皇的統一,是將本該是一個文明的各國文明重新糅合成一個。】
【羅馬的統一,是將分開的一個又一個文明整合後,卻又不將它們打碎,凝固成一個整體。】
【這便是差別。】
【大一統的功勞,從來不是始皇帝一個人的功勞。】
春秋戰國之人齊齊點頭。
如果說這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他們就不依了。
正如之前楊廣整合各河道,造成運河,難道是楊廣一個人的功勞嗎?
郡縣製?
但最開始設縣的國家是春秋時期的楚國。
最開始設郡的國家是春秋時期的晉國。
統一度量衡?
戰國中晚期,由於各國交流經濟與戰爭中兼並其他國家土地的發展,度量衡單位已經漸趨劃一了。
便說齊國,就曾派人去秦國,商討兩國度量衡統一這事。
各國依然有差異,但大體一致。
他們承認天幕說得對,秦始皇必不可缺,但這種不可缺之下,也有前人在給他鋪路。
……
秦之後,漢統治者亦是十分讚同。
他們收拾胡亥的爛攤子,足足收拾了好幾代人才從文化上徹底一統九州!讓大一統這個觀念變成一個“本該如此”的觀念。
一想到這個……
漢武帝突然冒出一句:“想打胡亥了。”
不知道天幕能不能把胡亥寄過來,讓他出出氣。
劉邦更是直接開始不停騷擾天幕。
“天神啊!你覺得共享胡亥這個想法怎麽樣!”
“誰心裡有氣,把胡亥投放過去,讓人打一打出出氣!”
“我覺得這個想法挺好,始皇帝也可以廢物利用!而且每次看胡亥被打得鼻青臉腫,他說不定還會很高興呢!”
天幕對此只有沉默,沉默,以及沉默。
然後,繼續——
【但是,在那個時間點能出現一個始皇帝,是始皇政的功勞。】
【羅馬不想統一嗎?分治東西之前的統治者狄奧多西一世花費大力氣將東部整理了一遍——所以分治之後,東羅馬的政權相對西邊來說十分穩固。】
【但他還沒來得及整合西部,就去世了。】
【倘若他晚死十來年,將西部整理完,或許結局會不一樣。】
【同樣的,倘若始皇帝還沒一統天下,隻將偏西邊的幾個國家打下來,哪怕百來年後又有新的天驕將東西一統,但西秦法和東邊幾個國家,已經徹底固定了形態。】
【正確的時代,出現正確的人,才是最好的結局。】
【春秋戰國出現正確的大一統理論。】
【末年,出現正確的始皇帝。】
【始皇帝選擇支持了大一統理論,正確的執行了書同文、車同軌、人同法、器同度量衡。】
【大一統的思想方能成為一種正確的需求。】
【每一個皇帝都想大一統,每一個國家都渴望大一統。】
【而大一統失敗的例子,不止羅馬有,華夏本土也有,那就是——南越。】
【漢武帝時期首次征服南越,一直到五代十國,這期間,南越人學習著中文、儒學,被華夏統治,也多次試圖推翻華夏的統治。足足上千年,直到五代十國,華夏亂到顧及不了南越,南越這才獨立出自己的民族意識,自稱為一族,縱然明朝時再次把南越納入領土,也再不能同化。】
【南越如此,憑什麽說華夏如果推遲大一統,如果那個節點不曾出現秦始皇,後面一定能將民族統一、同化?】
【一座房子,哪怕準備好了建材,如果不動工,建材依然會腐壞,下一個人想用,就要重新準備建材。】
【就要重新拾回禮樂,重新鞏固文化,重新出現六代明君築起的地基!】
【胡亥敗家,敗的是華夏,敗的是周禮、百家爭鳴,以及——】
【秦朝六世明君!】
【秦孝公與商鞅共同主持變法,大力推行縣製發展,重新制定秦國戶籍,削弱貴族勢力,為秦的崛起與一統打下根基。】
秦孝公眼睛亮起來。
打下根基!
他們的變法沒有走錯路!
“主上。”有人喊了一聲。
秦孝公一扭頭就看見商鞅隔著案幾,同樣是眼睛發亮地看著他。
秦孝公恍惚地看著商鞅,好半天,才對他伸出手:“我為青山,君為松柏……我們……”
做到了!我們讓秦崛起了!
【商鞅所用軍功授爵、耕戰制度、嚴苛法令,將秦國徹底轉化為為軍事驅動的國家。舉國上下一切資源都是為戰爭而準備。】
【其下《墾草令》,刺激開荒,刺激農業,廢除井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統一度量衡。】
【待秦惠文王上位後,再以商鞅性命為祭,平息國人對新政的怒火,徹底打實了秦能夠統一六國的根基。】
正在激動地向著主上走過去的商鞅:“……”
正在迎接商鞅的秦孝公:“……”
雖然知道這是最適合秦國的選擇,但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