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奮。
【似乎總有人覺得庶民吃不飽穿不暖,就沒有思維,渾渾噩噩過日子,不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居高臨下的悲憫,何嘗不是一種傲慢。】
【庶民不在乎頭頂上皇帝是誰,反正誰來都要剝削他們。】
【庶民不在乎治理這片土地是韃虜還是中華,只要能對他們好,是誰都可以。】
【但是,亡國滅種不行!】
【庶民的確沒有受過民族主義的教導,他們或許都沒意識到這樣會使華夏這個民族消亡,他們只是本能抗拒從胡俗這事。】
【而這種本能——】
周公旦輕輕眨眼。
諸子百家想要高喊出聲。
始皇帝微微坐直,目光一錯不錯盯著天幕。
【來自於禮樂——文化——大一統的浸染!】
第65章 秦孝公:“把太子叫過來!”
隋文帝楊堅靜默片刻,發出喟歎:“原來是這樣……竟然是這樣……”
他是五胡亂華之後的大一統,他一直以為大一統應當發生,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國土變大呢?如今看來,保持統一並不難,吞並他人國土並不難,但看了天幕他才發現,如果想讓這個國家依然是華夏,而不是被認為非華夏文明,並不簡單。
禮樂很重要。
制度很重要。
出現一個大一統,並且這個大一統要堅持幾百年,抹消周八百年分封帶來的影響,也很重要。
這一點,秦沒有做到,漢承秦製,代替它做到了。
“胡亥。”楊堅眉頭皺了皺:“真該死!”
在當時,誰能肯定胡亥滅秦之後,一定能出現一個人堅持秦製,堅持郡縣——只不過把這種堅持隱藏在郡國並行之下,以待後人削藩除國。
就你華夏是天命所歸,必然會出現一個人引領華夏走上正確道路?人家羅馬就是沒有天命?
……
明朝。
比起關注大一統的重要,他們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
明太祖朱元璋:“清代明?”
永樂大帝朱棣:“韃靼?北虜賊子真是賊心不死!”
明仁宗朱高熾:“剃發令?!”
……
明朝諸帝:“???”
不是在看秦朝敗家子嗎?怎麽這一刀突然就往我們身上捅了?
立刻看都不看天幕了,除去少數幾個擺爛不管的明皇帝,大多數明皇帝都趕緊招來朝臣,看看國家能不能咬咬牙,一舉把韃靼消滅——雖然如果能消滅,他們早就大兵滅蒙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誰甘心任由前朝皇室遠遁漠北。
……
清朝皇帝們:“……”
emmmmmm,鞭長莫及,只能祈禱其他世界的自己的祖宗好運吧。
*
【畫面繼續。】
【羅馬缺少一個紐帶——譬如西羅馬,是羅馬人與日耳曼人聚居。】
【華夏也有漢人與夷人的聚居,然而雙方大有不同,夷人居漢,要麽學漢語,要麽雇傭一名譯者隨身,還要學漢俗,記漢律。羅馬則因為國情不同,混居日耳曼人時,雙方有著不同的風俗,用著不同的法律,官方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段。】
【這種分而治之的後果……可以往秦治下的楚地看,楚地還不是分而治之,秦人想要讓楚人從秦俗,依秦律,花了數十年都做不到,楚人依舊固執地用自己的風俗,認為自己是楚人,而非秦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便是楚人對秦人的恨。】
【直到二世之時,天下大亂,不論楚人、秦人、趙人……皆是逃命之人,如此,當天下再次安定下來時,他們隻想緊緊抓著好不容易得來的和平,喘息之間,再想不起來自己原先是哪國人。如此,才完成了初步的融合。】
【再往下,就是國家一致、制度一致、文化一製,一代接一代的潛移默化,才將人心聚攏。】
始皇帝:“……”
啊,又想抽胡亥了。
本來,如果秦沒有亡國,如果二世能壓住國內,再好好修生養息,幾代下來,也能達成這種效果。
——雖然始皇帝也不知道扶蘇能不能壓住。
越想越氣,始皇帝不打算委屈自己,“啪——”一鞭子抽上去,胡亥與秦二世頓時哀嚎起來。
始皇帝::)
朕心情好多了。
群臣:“……”
突然知道陛下為什麽不讓人把十八公子拖下去了。
*
【羅馬具備軍事上一統的實力,具備文化上一統的魅力,卻缺乏一個節點裡該出現的那麽一個人。】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烹飪何時放調料也很有講究,做菜過程中放調料和出鍋後再放,是兩種味道。】
【調料在出鍋後再出現,它依然能成為一道菜,就像大一統如果推遲幾百年再出現,它也依然是大一統,但國情就完全不同了。】
【羅馬東西分治後,西方通用拉丁語,東方通用希臘語。語言不同,已經不能算是同一個國家,明明都是羅馬,卻如同出國。】
【這便是因為當時沒有那麽一個人,排除萬難,以一己之力壓著東西方明面上,法規上通用一種語言,一種文化。】
【羅馬吃了這個虧,其全靠各種族崇拜羅馬,自覺去學羅馬語言,羅馬文化。譬如東羅馬,其中無論是希臘人,還是斯拉夫人,或是高盧人,都自豪地稱自己為“羅馬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