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執政初期,秦國連年易主,幼主繼位根基不穩,經濟衰減國力衰退,軍事上也常吃敗仗,東出之路止步不前,甚至一度退守函谷關,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柏氏一族雖然人才濟濟,但他們更多的是技術型人才,唯有柏氏一族的帝師才是智謀型人才,且更偏向於佔卜學,洞悉天下大勢尚可,治國水平只能說是一般,倒不是說柏氏一族帝師水平不夠,而是他們的那套理論有些過時,他們的治國理論停留在人皇時代,那要治國之法適合人人品德高尚的理想社會,並不適合紛爭的亂世,盛世他們可以強國,亂世他們就有些力所不及,所以柏氏一族只能為帝師,可以教導出仁德聖明的君主,卻無有治國的宰相之材。
柏氏一族就像一個縫補匠,拖著大秦帝國這艘破船,縫縫補補又一年,在紛爭不斷的戰國時期勉強在屹立在海上。
在秦最危難之際,呂不韋力挽大廈於將傾,將一個原本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一路培養到秦王的高位,或許他之前只是個商人,做這一切隻為謀利,但他真正成為丞相的那刻,就真成為了心系天下的丞相,心中小家也已成為大家,在秦國頻繁換帝,內政不穩之時,使用自己的才能與六國周旋,保護嬴政母子,不但沒有讓秦國國力衰退,反而趁機削弱了六國實力,壯大了秦國基業,趁嬴政年幼,勵精圖治,打破了六國互為唇齒合力抗秦的僵局,不單單從內政,甚至軍事乃至民生,都在嬴政親政時,送了他一個最好,最強的大秦,可謂是秦國當時真正的核心力量,只可惜最後不得善終,自殺了結余生。秦國失去呂不韋後,棄用呂氏春秋治國,不再剛柔並濟,實施以仁為本,以法為鞭的治國理念,執政開始走向偏激,失了民心,終在二世即亡。
這道理也是秦皇嬴政在死後才明白的,但當時的情況,容不得他不殺呂不韋,無關個人感情,只要是個有抱負有作為的君主都無法容忍呂不韋這樣的臣子出現!
功高震主天下大忌,呂不韋的功勞實在太大了,當時秦國的大部分人才都出自呂不韋門下,呂不韋與自己生母趙姬有染,秦皇嬴政能不知道嗎?他無非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因為秦皇嬴政清楚他需呂不韋,當時的秦國更需要呂不韋的存在,倘若只是呂不韋與自己的母后私通也就算了,呂不韋錯不該將嫪毐獻給趙姬,更不該讓這件事情被人捅出去,弄得秦皇嬴政下不得台,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也好,還是為了徹底執掌帝國也罷,秦皇嬴政都不能繼續放任呂不韋繼續下去。
歸根結底還是呂不韋太會做人了!有時候太會做人並非是一件好事兒,一個臣子沒有缺點,那對帝王來說將是最大的威脅!
呂不韋微末之時,生意做得很大,因為懂人心;能幫異人上位,因為懂人心;敢“一字千金”,因為懂人心;能破合縱,因為懂人心;他與趙姬私通,因為他懂人心,將嫪毐獻給趙姬同樣還是因為他懂得人心,嬴政即位時不過十三歲,父親已死,就按現在人20多歲有孩子,趙姬也不過30多歲,放古代更是30歲都不到,放一個正處在欲望年齡的女人守寡,這本就不是一個人道的行為,繁衍後代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所有物種最基礎的本能。強行禁止一個人的本能,讓她去為死去的人禁欲守寡,換任何一個人能做到嗎?顯然是件不可能事情。
趙姬本就與呂不韋相熟,異人跟呂不韋討要趙姬,迫於無奈之下呂不韋才將趙姬送於異人。
秦皇嬴政登基之時尚在年幼,異人已死,這種情況呂不韋又怎能拒絕趙姬對他的勾引,因為他很清,此時他與趙姬舊情複燃,不僅可以安趙姬的心,也能安秦皇嬴政的心,這是他交給秦皇嬴政的投名狀,等於告訴嬴政,小子放心吧,我跟趙姬是老情人了,看在汝母親的面子上我也會好好輔佐你……
為何又說他將嫪毐送給趙姬也是懂人心呢,既然他與趙姬有舊,舊情複合應該更加珍惜才對,怎麽還能幫著自己情人找小三,綠帽帶的也沒見這般大度的,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實則不然,因為此時秦皇嬴政即將成年!乳虎嘯林百獸震動,親眼看著秦皇嬴政長大的呂不韋又怎麽能不懂秦皇嬴政是什麽的人,所以他要趕快脫身撇清自己於趙姬的乾系,不留下實質性的把柄。
可那趙姬是秦國太后, 他倆人也不是過家家似的談戀愛,說句分手就分手,下個會更乖,就能解決。驟然必定會引起趙姬懷疑,甚至可能引來趙姬胡攪蠻纏,令場面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呂不韋需要找一個替代品,來代替自己的存在,滿足趙姬空虛的心靈,還有什麽能比年輕帥氣的異性更能贏得老女人歡心嗎?
即便是現代社會,找小白臉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所以呂不韋當時才會將天賦異稟年輕帥氣的嫪毐獻給趙姬,果不其然趙姬在得到器大活好,年輕帥氣的嫪毐之後,立刻將呂不韋拋之腦後,有更好的小鮮肉誰還會稀罕糟老頭子,更何況兩人的時間也是日跟曰的差別。
呂不韋以為只要他事事都能想到前頭,便能一直維系好他與秦皇嬴政的關系,可他卻忘了一個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掩蓋一件事情容易,但是掩蓋兩件三件乃至無數件事情就變得異常困難,呂不韋每一次貼心的善解人意都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謊言,當無數這樣的謊言交織在一起就成了一塊不容有瑕疵的鏡子,任何的汙點在上面都會變得異常惹眼。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秦國也並未上下鐵板所有人都與呂不韋一條心,朝堂之上總有對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