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唐朝當王爺》第39章 高士廉歸心
  轉眼,到了收貨的季節,空氣中都彌漫著果實的味道。

  李恪也挺是關心的向著兵衛府生產兵營的田地走去。

  由於今年也沒有什麽乾旱水澇,莊稼長的也很是給力,一個個都碩果累累。

  生產兵團的士兵也是辛苦勞作,田間連一絲雜草都看不見,果實顆顆飽滿異常。

  綠油油的田地間,金燦燦的稻穗,粒粒飽滿,一個個被壓彎了腰。

  看到這,李恪忍忍不住的眉開眼笑,喜形於色。

  這是一個豐收年,老百姓今年可以過一個好年了。

  隨手從麥穗中拔了一顆放到嘴裡,李恪感覺是那麽的甜。

  就連風中的氣息,也讓李恪感覺格外的親。

  帶著親衛,到了田間,看著不少百姓也在那裡樂呵呵的觀看者麥田。

  找了一個老者上前問道:“老人家,這還得等幾天才能收獲呢吧!為何如此多的人在田間呢。”

  老人抬頭看著一身貴氣的李恪說道:“一看公子就沒種過地,現在正是鳥兒來吃糧食的時候,沒人看管,得少一半收成。”

  李恪恍然大悟的嗷了一聲,繼續問道:“今年一看就是豐收之年,那你們今年高興嗎!”

  老者激動的說道:“當然高興了,蜀王來了以後,不像往年,這些糧食有九成都是我們自己的,天公作美,這下一家人倆年之內不用為糧食發愁了。”

  看著激動的老農,李恪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感,這些全是自己的功勞啊!

  又問道:“那以您老來看,今年糧食的產量如何。”

  老農高興的說:“這比往年最少的多三成。”

  李恪不解的問道:“為什麽能比往年多三成啊!”

  老農悄聲的回答道:“以往這些,都是給員外家乾活,掙口飯吃,鋤草、趕鳥也是應付差事,出工不賣力。今年大家夥可是都賣力了,畢竟鳥兒多吃一顆,我們就少收一顆糧食。”

  聽到這後,李恪心中細一盤算,照老農這麽一說,賦稅收上來以後,應付了朝廷的糧食,自己還能剩余不少。

  這下可以放開手腳的大乾一番了,改革的步序也可以提前實施了。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所以李恪把官辦學堂放在了第一位。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利劍,沒有軍隊來守護家園,再多的財富也會被敵寇洗劫一空。

  尤其是益州周邊,還有個吐蕃在虎視眈眈,所以李恪把擴軍放在了第二位。

  一天明察暗訪之後,回到蜀王府的李恪,和高士廉對教育和軍隊的設想商討了一番。

  對所需用到的錢財估算了一下,然後叫來了劉二亮,看了一下帳目上所剩余的錢財。

  比對了一下,發現帳目上的錢財剛剛夠學堂和軍隊的建設。

  這建立太守府的銀子卻是沒有了,看了看高士廉,李恪咬了咬呀,對高士廉說道:“從本王的家當裡劃一部分銀子出來,建造學堂的時候,把高太守的官府也一並建立起來吧。”

  高士廉急忙說道:“王爺,下官就住您的府上就好了,待銀子寬裕了,再行建造太守府也不遲。”

  李恪義正言辭的說道:“雖然益州的發展是重中之重,但本王也不能虧待了高太守,畢竟這益州的建設還全要靠高太守呢。”

  看著認真的李恪,高士廉頗感佩服,蜀王年紀輕輕,卻有如此擔當和魄力。

  高士廉說道:“那下官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李恪接著對高士廉說道:“那本王就把修建官府和學堂的任務交給高大人了,所需的銀子你全找劉二亮去拿。”

  高士廉彎身一躬說道:“下官必不辱使命,保證完成任務。”

  得到高士廉的保證,李恪才興高采烈的離去,著手忙擴軍的事務。

  首先把護衛鹽業的這批青壯全部召集來充軍,再另行招聘護衛之人。

  再從官報發出募軍信息,把從軍後的待遇和好處描述了一番。

  把沒有軍人保家衛國,家園再美好,也會被敵人的鐵蹄踐踏,這些惡劣的後果也描述了一番。

  緊接著,為了提高百姓從軍的積極性,李恪對百姓的等級進行了劃分。

  凡益州百姓,皆為大唐公民,益州二等居民。

  從軍者、從官者、從醫者、從師者,為一等居民。

  一等公民享有見官不跪,越級

  檢舉告狀,免於土地賦稅的權利。

  除謀逆之罪,犯罪之後皆可在大唐律法的基礎上,減輕一年的刑法,同時降為二等公民。

  二等公民為大唐的老百姓,包括未取得功名的書生,種地的農民,有手藝的工匠,和經商的人。

  二等公民只要做出對大唐有貢獻的事情,研發出有利於軍隊武器變革或提高大唐生產力的工具,皆可成為一等公民。

  二等公民須嚴苛遵守大唐律法,按照所犯之罪執行處罰。

  三等公民就是在大唐境內犯輕罪之人或非我大唐之人。

  這些人在我益州生活, 沒有土地權,且每月的完成五天的徭役。

  三等公民若有對大唐做出貢獻之舉,可按貢獻的大小,成為一等公民或二等公民。

  三等公民所生的孩子為二等公民。

  四等公民為大唐境內犯重罪的人、三等公民犯輕罪或戰犯。

  此類人則無自由活動空間,每天在徭役中度過余生,所生子女為三等公民。

  若對大唐有特殊貢獻者,可按貢獻大小成為一等公民、二等公民和三等公民。

  此報一經發出,報名參軍的人員擠破了募軍處,有的是為了成為一等公民,有的是為了成王封將,還有的就是為了報答李恪分地之舉,有著一腔保家衛國的熱血。

  看著募軍處人山人海的場景,李恪不得不做出決定。

  凡未滿十八歲和超過三十歲者,皆不得參軍。

  就這樣的條件,最後下來,還是有十五萬青壯年想參軍。

  李恪也想把這些人全部留下來,畢竟手中有軍,心中不慌。

  可是看看手中的錢糧,只能養活起十萬大軍。

  自己已經有了倆萬的護衛隊了,這十五萬人還得刷掉半數。

  於是又命令道,家中獨子者不得參軍,上有老母,下有幼兒需贍養者,不得從軍。

  這下,一下刷掉了九萬多人,留下了六萬多人,滿眼激動的看著李恪。

  其余沒被選上的人也紛紛稱讚蜀王的仁慈。

  最後,在李恪的勸解下,沒被選入軍隊的人才姍姍離去。

  李恪帶著剩下的人返回益州兵衛府進行安置。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