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數學大帝》現代
  1917年掛谷宗一(Kakeya)提出了關於最小面積的問題。

  1919年羅素(Russell)出版了《數學哲學引論》(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大部分在羅素因反戰活動入獄時在獄中寫成。

  1919年豪斯道夫(Hausdorff)引入了“豪斯道夫維數”的概念,它是一個物體的拓撲維數與3之間的一個實數。它被用於研究例如科赫曲線這樣的對象。

  1920年高木貞治(Takagi)發表了關於類域論的基礎性論文。

  1920年哈塞(Hasse)發現了“局部-整體”原理。

  1920年西格爾(Siegel)的論文在丟番圖逼近理論上有重要地位。

  1920年謝爾賓斯基(Sierpinski)和馬祖爾克維奇(Mazurkiewicz)創立了《數學基礎》(Fundamenta Mathematicae)。

  1921年凱恩斯發表了他的《論概率》(Treatise on Probability),他認為概率是一個邏輯關系,因此是客觀的。涉及概率關系的命題具有獨立於人們意見的真值。這對統計和經濟都有深遠的影響。

  1921年費希爾(Fisher)將似然性概念引入到統計學。

  1921年博雷爾(Borel)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博弈論的論文,他成為第一個定義策略博弈的人。

  1921年埃米·諾特(Emmy Noether)出版了《環中的理想論》(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n),這在現代抽象代數學有根本重要性。

  1922年理查森(Richardson)出版了《通過數值過程預報天氣》(Weather by Numerical Process)。他是第一個將數學方法,特別是有限差分法,用於預測天氣的人。手算的計算讓人望而卻步,只有計算機的發展讓他的想法得以實現。

  1922年巴拿赫(Banach)由於一篇關於測度論的論文而獲得講師資格。他開始了關於賦范向量空間的工作。

  1922年弗蘭克爾(Fraenkel)試圖將集合論建立在公理化基礎上。

  1922年切博塔廖夫(Chebotaryov)證明了關於算術級數中素數密度的定理。

  1922年費耶(Fejér)和裡斯(Riesz)發表了關於共形映射的重要工作。

  1922年柯爾莫哥洛夫(Kolmogorov)構造了一個幾乎處處發散的可和函數。

  1923年斯達迪(Study)發表了關於低維實與複代數的重要工作。

  1924年亞歷山大(Alexander)引入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帶角球”。

  1925年費希爾(Fisher)出版了《研究工作者的統計方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他給出用於生物學的實驗方法和統計方法。

  1925年懷特海(Whitehead)出版了《科學與當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它來源於在美國的一系列講座,成為他後來的形而上學的導論。他考慮了“科學唯物主義”(自然界只有物質和能量)的成長、成功與影響。

  1925年貝西科維奇()解決了關於最小面積的“掛谷問題”。

  1925年克魯爾(Krull)證明了關於分解阿貝爾算子群的“克魯爾-斯密特定理”。

  1926年瑞德邁斯特(Reidemeister)出版了關於紐結理論的重要著作《節點和群》(Knoten und gruppen)。

  1926年阿廷(Artin)與施雷爾(Schreier)發表了關於有序化形式實域與實閉域的論文。

  1926年巴拿赫(Banach)與塔斯基(Tarski)在《數學基礎》(Fundamenta Mathematicae)上聯合發表一篇論文《分解點集為相同的兩部分》(Sur la des ensembles de points en parties respectivement congruentes)發表了“巴拿赫-塔斯基悖論”

  1927年埃米·諾特(Emmy Noether),赫爾姆特·哈塞(Helmut Hasse)和理查·布勞爾(Richard Brauer)開展關於非交換代數的工作。

  1927年阿廷(Artin)在《一般性互反律的證明》(Beweis des allgemeinen Reziprozit?tsgesetzes)發表了他的互反律。

  1928年馮·米塞斯(Von Mises)出版了《概率,統計與真相》(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Truth)。

  1928年馮·諾依曼(Von Neumann)證明了博弈論的極小極大定理。

  1928年霍普夫(Hopf)引入了同調群。

  1929年格爾豐德(Gelfond)給出了關於有理數域上的代數數的線性獨立性的猜想。

  1930年范德瓦爾登(Van der Waerden)出版了重要著作《現代代數學》(Modern Algebra)。這部兩卷本著作展示了由諾特、希爾伯特、戴德金和阿廷發展的代數學。

  1930年胡爾維茨(Hurewicz)證明了關於可分度量空間到緊致空間的嵌入定理。

  1930年庫拉托斯基(Kuratowski)證明了關於平面圖的定理。

  1931年喬治·戴維·伯克霍夫(G D Birkhoff)證明了一般遍歷定理。通過使用勒貝格測度,將麥克斯韋-玻爾茲曼氣體分子運動理論轉變為嚴格的原理。

  1931年哥德爾(G?del)發表了《在數學以及相關系統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題》(über formal unentscheidbare S?tze der Principia Mathematica und verwandter Systeme)。他證明了關於公理系統的基礎性結果,表明在任何包含算術系統的公理化數學系統中存在不能在公理系統內被證明或證偽的命題。特別地公理的相容性不能被證明。

  1931年馮·米塞斯(Von Mises)將樣本空間的思想引入到概率論。

  1931年博蘇克(Borsuk)發表了度量微分幾何的收縮理論。

  1932年哈爾(Haar)引入了群的“哈爾測度”。

  1932年赫爾(Hall)出版了《具有素數冪階的群理論的貢獻》(A to the theory of groups of prime power order)。

  1932年馬格努斯(Magnus)證明了對於單關系群,字問題為真。

  1932年馮·諾依曼(Von Neumann)出版了關於量子力學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

  1933年柯爾莫哥洛夫(Kolmogorov)出版了《概率論基礎》( of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展示了概率的公理化處理。

  1934年格爾豐德(Gelfond)與施奈德(Schneider)分別獨立地證明了和希爾伯特第七問題有關的命題。他們證明了當a是代數數(不等於0和1)且q為無理代數數,a^q為超越數。

  1934年勒雷(Leray)證明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1934年佐恩提出了“佐恩引理”,該引理可能由杜奇(Tukey)命名。它等價於選擇公理。

  1937年維諾格拉多夫(Vinogradov)出版了《關於素數理論的一些定理》(Some theorems concerning the theory of prime numbers),其中他證明了每個充分大的奇整數可以表為三個素數之和。這是對解答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貢獻。

  1938年柯爾莫哥洛夫(Kolmogorov)出版了《概率論中的解析方法》(Analytic Methods in Probability Theory),它為馬爾可夫隨機過程理論奠定了基礎。

  1939年道格拉斯()給出了普拉托問題的完整解答,證明了給定一個邊界存在一個極小曲面以它為邊界。

  1939年亞伯拉罕·艾伯特(Abraham Albert)出版了《代數的結構》(Structure of Algebras)。

  1940年貝爾(Baer)引入了內射模的概念,開始研究幾何中的群作用。

  1940年亞歷山德羅夫(Aleksandrov)引入正合序列。

  1941年林尼克(Linnik)在數論中引入大篩法。

  1941年亞伯拉罕·艾伯特(Abraham Albert)開始關於非結合代數的工作。

  1942年斯廷羅德(Steenrod)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首次引入了“斯廷羅德平方”。

  1942年艾倫伯格(Eilenberg)和麥克蘭恩(Mac Lane)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引入了“Hom”與“Ext”。

  1943年馬歇爾·赫爾(Marshall Hall)發表了關於射影平面的工作。

  1943年納依瑪克(Naimark)證明了關於希爾伯特空間中算子的自伴代數的“蓋爾芳德-納依瑪克定理”。

  1944年馮·諾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博弈論被用於研究經濟學。

  1944年阿廷(Artin)研究了滿足最小條件的環,現在稱為“阿廷環”。

  1945年艾倫伯格(Eilenberg)和麥克蘭恩(Mac Lane)引入術語“范疇”和“自然變換”。

  1946年韋伊(Weil)出版了《代數幾何基礎》( of Algebraic Geometry)。

  1947年喬治·伯納德·丹齊格( Dantzig)引入了最優化問題的單純形法。

  1948年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出版了《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 or, Control and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控制論()”一詞來源於維納。該書詳述了關於信息控制理論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計算機。

  1948年香農(Shannon)發明了信息論,並應用數學方法來研究信息傳輸的誤差。這在計算機科學與通信是至關重要的。

  1948年施瓦茨(Schwartz)出版了《函數、微商、傅裡葉變換概念的推廣及其在數學物理中的應用》(Géné de la de , de dé, de de Fourier et mathématiques et physiques),這是他關於廣義函數論的第一篇重要出版物。

  1949年莫奇萊(Mauchly)和愛克特(John Eckert)建造了二進製自動計算機(BINAC)。這台機器的一個重要進步是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而不是穿孔卡片。

  1949年塞爾伯格(Selberg)和埃爾德什(Erd?s)找到了素數定理的一個不使用複變函數論的初等證明。

  1950年卡爾納普(Carnap)出版了《概率的邏輯基礎》(Logical of Probability)。

  1950年漢明(Hamming)發表了關於誤差檢測與誤差校正編碼的基礎論文。

  1950年霍奇(Hodge)提出了關於射影代數簇的“霍奇猜想”。

  1951年塞爾(Serre)利用譜序列來研究纖維叢的纖維、全空間和底空間的同調群的關系。這使得他發現了空間的同調群與同倫群之間的基本關聯,並證明了球面同倫群的重要結果。

  1952年霍爾曼德爾(H?rmander)開始了偏微分方程理論的工作。十年後他因為這項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54年塞爾(Serre)由於他的譜序列的工作以及層的複變理論的工作獲得了菲爾茲獎。

  1954年柯爾莫哥洛夫發表了關於動力系統的第二篇論文。這標志著KAM-理論的開始,這個理論的名字來源於柯爾莫哥洛夫(Kolmogorov)、阿諾爾德(Arnold)與莫澤(Moser)。

  1955年嘉當(Cartan)與艾倫伯格(Eilenberg)發展了同調代數,將強大的代數方法與拓撲方法關聯起來。

  1955年諾維科夫(Novikov)證明了群的字問題不可解。

  1955年谷山豐(Taniyama)提出了關於橢圓曲線的猜想,將在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中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米爾諾(Milnor)出版了《論同胚於7維球面的流形》(On manifolds homeomorphic to the 7-sphere),打開了微分拓撲的新領域。

  1957年柯爾莫哥洛夫解決了“希爾伯特第13問題”,它是關於某些3變量連續函數不能被表為2變量連續函數的問題。

  1958年托姆(Thom)由於拓撲學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特別是有關示性類、配邊理論和”托姆橫截理論”。

  1959年布恩(Boone)證明了群的許多判定問題不可解。

  1959年馬歇爾·赫爾(Marshall Hall)出版了他的著名教科書《群論》(Theory of Groups)。

  1960年鈴木通夫( Suzuki)發現了有限單群的新的無窮族。

  1961年愛德華·洛侖茲(Edward Lorenz)發現了一個具有混沌現象的簡單數學系統。它導致了被廣泛應用的混沌理論的新數學。

  1961年斯梅爾(Smale)證明了n > 4的高維龐加萊猜想,即同倫等價於n維球面的n維閉流形必定是n維球面。

  1962年雅各布森()出版了他的經典教科書《李代數》(Lie algebras)。

  1962年索伯列夫(Sobolev)出版了《泛函分析在數學物理的應用》( of Analysi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1963年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與費特(Feit)發表了《奇數階群的可解性》(Solvability of Groups of Odd Order),證明了所有非阿貝爾有限單群都是偶數階群。他們的論文用了250頁來證明這個定理。

  1963年科恩(Cohen)證明了選擇公理與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

  1964年廣中平佑(Hironaka)解決了代數簇上有關奇點消解的一個重要問題。

  1965年謝爾蓋·彼得羅維奇·諾維科夫(Sergi Novikov)關於微分拓撲的工作,特別是計算穩定同倫群與分類光滑單連通流形,導致他作出“諾維科夫猜想”。

  1965年邦別裡(Bombieri)利用他改進的大篩法證明了關於算術級數的素數分布的“邦別裡中值定理”。

  1965年杜奇(Tukey)與庫利(Cooley)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快速傅立葉變換算法。

  1965年塞爾頓(Selten)發表了區分在預測博弈結果時的合理決策與不合理決策的重要工作。它導致了1994年的諾貝爾獎。

  1966年格羅騰迪克(Grothendieck)由於他在幾何、數論、拓撲與複分析的工作厄爾獲得了菲爾茲獎。他的概型理論使得韋伊的幾個數論猜想得以解決。他的拓子理論與數理邏輯高度相關,他給出了黎曼-羅赫定理的代數證明,並給出了曲線基本群的代數定義。

  1966年蘭德爾(Lander)與帕金(Parkin)利用計算機尋找歐拉猜想的反例。他們找到了27^5 + 84^5 + 110^5 + 133^5 = 144^5。

  1966年艾倫·貝克( Baker)證明了“格爾豐德猜想”,它是關於有理數域上代數數的線性獨立性。

  1967年阿蒂亞(Atiyah)發表了《K理論》(K-theory),詳述了他關於K理論的工作和指標定理,而之前此工作讓他獲得了1966年的菲爾茲獎。

  1968年諾維科夫(Novikov)與阿迪安(Adian)聯合發表了一個證明,證明了對於d > 1與n > 4380,伯恩賽德群B(d, n)是無限的。

  1969年康威(Conway)發表了他的新的零散有限單群的發現。

  1970年艾倫·貝克( Baker)由於他在丟番圖方程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70年馬季亞謝維奇(Matiyasevich)證明了“希爾伯特第10問題”不可解,即沒有通用方法判定一個多項式方程是否有整數解。

  1971年史蒂芬·庫克(Stephen Cook)提出了有關多項式時間算法的P vs NP問題。

  1972年托姆(Thom)發表了《結構穩定性與形態發生學》(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orphogenesis),解釋了突變理論。這個理論研究了漸變力導致突變的情況,在光學與生物學有重要應用。

  1972年奎倫(Quillen)闡述了高階代數K理論,它是一個新工具,使用幾何與拓撲的方法與思想來描述與解決代數中的重要問題,特別是環論與模論。

  1973年德林(Deligne)證明了三個“韋伊猜想”。

  1973年陳景潤證明了每個充分大的偶數可表為一個素數與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它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貢獻。

  1974年芒福德(Mumford)由於代數簇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75年費根鮑姆(Feigenbaum)發現了一個新的常數,約等於4.669201609102...,它涉及倍周期分岔,在混沌理論中起著重要作用。

  1975年曼德博(Mandelbrot)出版了《分形學:形態,概率和維度》(Les objets fractals, forme, hasard et ),描述了分形理論。

  1976年拉卡托什(Lakatos)的著作《證明與反駁》(Proofs and )在他去世兩年後發表。首次在1963-64年分4部分發表,這部著作給出了拉卡托什關於數學如何發展的闡述。

  1976年瑟斯頓(Thurston)由於他在葉狀結構()的工作獲得美國數學會韋伯倫幾何學獎。

  1976年阿佩爾(Appel)與哈肯(Haken)使用1200小時的計算機時間檢驗了大約1500個構型證明了四色定理為真。

  1977年阿德曼(Adleman)、李維斯特(Rivest)和薩莫爾(Shamir)引入了公鑰編碼,它是一個用於傳遞秘密消息的系統,使用大素數和一個公開密鑰。

  1978年費夫曼(Fefferman)由於他在偏微分方程、傅立葉分析,特別是收斂性、乘數算子、發散性、奇異積分與“哈代空間”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78年森重文(Mori)證明了“哈茨霍恩猜想”,即射影空間是具有豐富切叢的唯一光滑完備代數簇。

  1979年孔涅(Connes)出版了關於非交換積分理論的著作。

  1980年有限單群的分類完成。

  1982年曼德博(Mandelbrot)出版了《自然的分形幾何》(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比1975年的工作更完整地發展了他的分形幾何理論。

  1982年弗裡德曼(Freedman)證明了同倫等價於4維球面的4維閉流形必定是4維球面。這是在1961年斯梅爾的工作之後證明了高維龐加萊猜想的進一步情形。

  1982年丘成桐(Shing-Tung Yau)由於他對偏微分方程、代數幾何中的卡拉比猜想、廣義相對論的正質量猜想以及實與複蒙日-安培方程的貢獻獲得菲爾茲獎。

  1983年唐納森(Donaldson)出版了《自對偶連接與光滑4維流形的拓撲》(Self-dual and the topology of smooth 4-manifolds),導致了關於4維流形幾何的全新思想。

  1983年法爾廷斯(Faltings)證明了“莫德爾猜想”。他證明了對任意充分大的n,最多有有限組互素的x,y,z滿足x^n + y^n = z^n ,這對費馬大定理作出重要貢獻。

  1984年布蘭吉(Louis de Brange)解決了比貝伯猜想。

  1984年沃恩·瓊斯(Vaughan Jones)發現了3維球面中紐結和鏈的一個新多項式不變量。

  1984年威騰(Witten)出版了《超對稱與莫爾斯理論》(Supersymmetry and Morse theory),包含了在微分幾何研究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思想。

  1986年馬古利斯(Margulis)證明了關於不定無理二次型在整點的值的“奧本海默猜想”。

  1987年澤爾曼諾夫(Zelmanov)證明了關於一個無窮維李代數何時為冪零的重要猜想。

  1988年朗蘭茲()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數學獎的人。他獲獎是由於“將群表示論帶入到與自守形式理論和數論的革命性新關系的非凡遠見”。

  1988年艾爾基斯(Elkies)找到了歐拉猜想在n=4的一個反例,即2682440^4 + 15365639^4 + 18796760^4 = 20615673^4.。其後同年弗萊斯(Frye)找到了一個最小反例:95800^4 + 217519^4 + 414560^4 = 422481^4。

  1989年布爾甘(Bourgain)使用分析與概率方法解決了L(p)問題,這是在巴拿赫空間理論與調和分析中為時已久的問題。

  1990年德林菲爾德(Drinfeld)由於在量子群以及數論的工作在日本京都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獲得了菲爾茲獎。

  1991年澤爾曼諾夫(Zelmanov)解決了群論的有限制的伯恩賽德問題。

  1991年王秋冬(Quidong Wang)找到了n體問題的無窮級數解(除了少量例外)。

  1993年梅納斯科()與斯萊維(Thistlethwaite)證明了紐結理論的猜想“泰特第二猜想”,即同一個素紐結的兩個約化交錯圖由一個扭轉序列關聯。

  1994年懷爾斯(Wiles)證明了費馬大定理。

  1994年孔涅(Connes)出版了關於非交換幾何的重要教科書。

  1994年利翁()由於他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94年約克斯()由於他在動力系統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94年克裡斯蒂娜·古皮爾堡(Krystyna Kuperberg)解決了關於動力系統拓撲的“塞夫特猜想”。

  1995年銀行家安德魯·比爾提供大獎懸賞求解比爾猜想:對p, q, r > 2以及互素整數x, y, z,方程x^p + y^q = z^r 無解。

  1997年懷爾斯由於解決了費馬大定理獲得沃爾夫斯凱爾獎。

  1998年博赫茲(Borcherds)由於在自守形式與數學物理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高爾斯(Gowers)由於泛函分析與組合數學的工作獲獎;孔采維奇(Kontsevich)由於代數幾何、代數拓撲與數學物理的工作獲獎;麥克馬倫(McMullen)由於全純動力系統與3維流形幾何的工作獲獎。

  1998年托馬斯·黑爾斯(Thomas Hales)證明了關於最密堆積的開普勒問題。

  1999年互聯網梅森素數大搜索項目(GIMPS)找到第38個梅森素數:2^6972593 -1。

  1999年康拉德(Conrad)與泰勒(Taylor)證明了“谷山-志村猜想”。懷爾斯在1993年解決費馬大定理的途中證明了其中一個特殊情形。

  2000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數學會的一個會議上提出了“21世紀的數學挑戰”。不同於100年前的“希爾伯特問題”,這次的問題由30位數學家的團隊給出,其中8位是菲爾茲獎得主。

  2000年一個700萬美元的大獎被設立來求解七個著名數學難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P vs NP;霍奇猜想;龐家萊猜想;黎曼假設;楊-米爾斯規范場的存在性與質量缺口;納維-斯托克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與光滑性;貝赫和斯維納通-戴爾猜想。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