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烽火之上》第三十五章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北伐時期又稱“黨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國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外文名 Army 所屬國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立時間 1925年8月18日[5]軍旗青天白日紅旗軍徽青天白日(滿地紅)帽徽[6]變更 1947年末改稱“中華民國國軍”最高指揮官蔣中正[7]著名軍官張學良/何應欽/杜聿明/白崇禧/薛嶽等[8]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也稱黨軍。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7]“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國民革命軍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改編廣西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參加革命,部隊改編為第八軍。7月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為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中正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中正

  一軍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1926年8月前)。

  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展,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

  北伐時期

  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以國軍為主力,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一是直系吳佩孚、二是奉系張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

  北伐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8個軍,約10萬人誓師北伐,總司令是蔣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關於時局的主張》,14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兩黨一致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軍北伐。

  北伐軍分三路進軍,在三個戰場進行作戰。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四、七、八軍分別在湖南、湖北擊敗了吳佩孚,分別佔領了長沙、平江、嶽陽,後又在湖北境內的汀泗橋、賀勝橋與吳佩孚主力進行決戰;一、二、三、六軍則在江西、江蘇一帶擊敗孫傳芳。1927年國軍接管位於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

  國民革命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10]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裂,北伐一度中斷。以蔣介石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漢政府對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將中共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取消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進行“清共”,史稱“寧漢合流”;共產黨於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成立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8月蔣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發動的反攻被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在龍潭擊敗(龍潭戰役)。  新軍閥混戰時期編輯

  裁兵計劃

  國民革命軍三軍軍旗和陸戰隊軍旗

  國民革命軍三軍軍旗和陸戰隊軍旗(4張)

  在1928年7月國民政府開始研究裁兵時,屬國民革命軍名下的軍隊,有八十四個軍約三百個師,共二百二十萬人。當中尚未包括東北、四川、新疆及雲南等地的部隊。而且軍隊素質非常參差,不少是投誠及收編而成。1928至1929年曾開始編遣工作,計劃將國軍縮編成六十五個師共八十萬人,亦有訂明國軍最高指揮權在國民政府。但不久國民黨內實力軍人即兵戎相見,先後發生蔣唐戰爭、蔣馮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多場新軍閥內戰,加上對共產黨圍剿及用兵,編遣計劃遂無疾而終。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與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誓師討蔣。蔣介石一方代表著國民黨中央政府,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一方是應國民黨左派代表汪精衛的聯合而發起反蔣挑戰的地方軍。張學良的立場對戰爭的結果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戰爭初期他成為雙方討好的對象。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軍入關支持蔣介石,對其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戰爭歷時7個月,戰火波及20多省,蔣介石軍隊約60余萬,反蔣方共有5個方面軍約80余萬人,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 支出軍費5億元,中原大戰傷亡達30萬人,其中,蔣軍的傷亡是10萬左右,而反蔣聯盟的軍隊傷亡達20萬。最終蔣介石、張學良一方保住了政權,贏得了勝利,反蔣聯盟瓦解。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共產黨方面在上海作為工人運動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另外則在湖廣發展農民運動。

  收回了漢口,蘇州各地租界,而上海,就更有意思,各方角力,借勢之處。

  1925年8月,上海地委改組為中共上海區執行委員會(上海區委,又稱江浙區委)。上海區高官先後為尹寬(尹碩夫)、王一飛和羅亦農。工農部主任汪壽華(負責對內工作)、李立三(負責對外工作),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汪壽華(兼)。民國15年(1926年)2~6月,上海區高官羅亦農,職工部主任和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均由汪壽華擔任。1926年6月一16年(1927年)2月,上海區委職工部主任汪壽華,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汪壽華(兼)、李震瀛(李泊之)。民國16年(1927年)4月,陳延年(少堂)接替羅亦農為上海區委代理書記;趙世炎為上海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四一二政變以後,民國16年(1927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局派李立三、周、魏金斯基到上海與上海區委的領導人陳延年、趙世炎組成特務委員會,領導上海黨的工作和工運工作。同時,上海區委職工部等工作機構主要領導人不再稱主任,改稱部長,趙世炎任職工部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