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國之天下縱橫》第106章 經濟戰爭之貨幣戰 投資戰
半晌之後,公子昂慢慢的回過神來,默默的看著雷雲,然後緩緩的也坐了下來,倒了一杯茶,狠狠的一飲而盡。

 “兄弟,你說的這些我簡直都不敢想,這太可怕了,這便是文化入侵嗎?你比當年的管仲厲害何止十倍,如此精妙的設計,幾乎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而大亂諸國,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如此精妙的設計,試問誰能抵擋?”

 “我啊,能設計,就能抵擋。不過這些無所謂,我現在隻想安心做生意,其他的我也不想費勁操心。”

 “那何為貨幣戰,糧食戰我大概知道,資源戰,價格戰也大概能知道,不過這資本戰、投資戰、稅率戰、匯率戰、關稅戰我還是想聽聽。”

 “你不害怕,受刺激?”

 “額。。。。。兄弟,實不相瞞,我跟你認識以後,天天受刺激。已經不太在乎這事了。”

 “好,那就給你再說說。”

 “咱們說了科技戰,文化戰,你也知道了糧食戰,價格戰,資源戰,貿易戰,但是我告訴你,管仲在齊國玩的這些,只能算是低級的貿易戰。”

 “這正的高級玩法是以商品和文化滲透的形式作為開始,在開始階段,商品的貿易就是互通有無,但是隨著一些商品體現出相對的技術優勢,往往商品的買入國就會為了保護本國的商品製造或者生產,對其他國家來的商品加征關稅。”

 “比如說管仲當年高價收購楚國的鹿,低價傾銷糧食到楚國,以摧毀楚國的糧食糧食生產,這只是低級層面的操作,破解也很容易。”

 “你管仲賣我的鹿可以,賣多少隨便你,但是你低價傾銷糧食過來,對不起我會給你賣過來的糧食加征關稅,讓你的糧價抬高,以高過我楚國的糧價為標準。”

 “這樣,齊國的糧食到了市場上,始終比楚國自己產的糧食貴一些,那麽自然就沒有吸引力了,楚國人也不會放棄農業耕種。”

 “但是這樣做,楚國的民眾可能不理解,為什麽賣來的糧食便宜,你國君非就要加關稅。商人也會埋怨國君,但是沒關系,楚國的糧食生產得到了保護,這是最大的目的。”

 “而這就是關稅戰,當然,商品買賣是頻繁的,種類是很多的,但是沒關系,只要他國的商品比較便宜,會對本國的商品形成衝擊,那麽我就會毫不猶豫的加關稅,讓這些商品都貴一些。”

 “相對的,本國自產的就顯得便宜一些,那麽相關的行業就得到了保護,不至於本人摧毀。這樣,管仲的計劃就不可能成功。”

 “同樣的道理,咱們的商品便宜的,也會衝擊他國的相關行業,他國也必然會效仿咱們,對咱們的商品加征關稅。這就會使貿易進入一個相對的平衡時期,這就是關稅的作用。”

 “而國家因此取得了較高的關稅務收入,那麽我可以對咱們的弱勢行業進行相關的補貼,誰家的技術發展的好,獎勵。誰家在相關的行業做出了比他國好的產品,獎勵,在補貼錢糧給你。必要的時候,全行業都可以給補貼,以鼓勵他們將商品銷售到其他國家去。”

 “這就是關稅和補貼的原理,其實關稅戰,也是一種通過國家力量來調控市場的手段,本質還是價格戰,但是它和赤裸裸的降價打價格戰不同,是較高級的玩法。那麽當其他國家也效仿的時候,關稅戰就開始了。”

 “也就是說,關稅戰是國家層面的價格戰,利用關稅形成的收入補貼相關行業,以便當自己的商品具備競爭優勢。同時關稅阻止了他國的惡意傾銷和破壞本國相關行業的企圖,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手段。”

 “同樣的道理,這諸國的貨幣都不相同,那麽如何兌換,如何計價就成為了問題,那麽咱們能不能利用這一點?”

 “比如說,咱們需要買入商品的時候,能不能想辦法把他國的貨幣弄的便宜一些,咱們的貨幣貴一些,這樣是不是能賣更多東西?”

 “而咱們要賣東西的時候,能不能想辦法讓自己的貨幣便宜一些,他國的貨幣貴一些。但是還不能讓他們的貨幣和咱們的貨幣一漲一跌之間相互抵消。”

 “對啊,兄弟,我正想說,咱們買東西的時候,希望咱們的貨幣貴一些,能賣更多,咱們需要買東西的時候,若是咱們的貨幣便宜了,人家的貴了,這不是道理一樣嗎?這樣搞似乎毫無意義。”

 “錯,這裡有兩方面,首先咱們需要買入的時候,可以短時間的製造貨幣波動,比如說一年波動了一次,但這一次我就把需要買入的東西全部買完了,足夠我用一年或者幾年的。”

 “然後,價格恢復,我按照正常的價格加工,變成商品賣出。這樣就獲利了。”

 “但是有一種高級的玩法,那就是尋求第三種交易貨幣,作為通用交易貨幣,比如說咱們指定只能以布幣交易。其他諸國的貨幣只能和布幣進行計算,兌換之後以布幣交易,不能用本國的貨幣。”

 “這樣的情況只要出現,那麽咱們就可以製造各種貨幣對布幣的單向波動,從而達到掠奪他國財富的目的。”

 “比如說咱們需要買入楚國的東西,到時候只要造成楚國貨幣對布幣的單向貶值,比如說貶值了百分之十,那麽咱們買東西的時候就少付出一成。同樣的,咱們需要賣東西的時候,那就製造楚幣的單向升值。”

 “這樣咱們的商品就顯得便宜,甚至能抵消一些楚國的關稅,造成咱們的商品比楚國的商品便宜的結果,這樣咱們的產品就更加有競爭力了。”

 “這裡我再給你一個概念,咱們買賣商品的這個行為,我稱作進出口。而進口的時候,那咱們自然希望咱們的錢值錢,能多買一些。出口的時候,因為關稅的關系,咱們的貨物和楚國的比,競爭力不明顯,那麽怎麽能讓商品便宜一些,最好比楚國的同樣商品便宜?”

 “那就是製造貨幣的匯率波動,可能這個波動就會抵消楚國的關稅稅率,那麽咱們商品的價格優勢就出來了,即便他加了關稅,咱們的商品仍然可以對他們形成衝擊,造成破壞。”

 “這就是匯率戰,和關稅戰的結合。你記住,商品是什麽?糧食是什麽?礦產資源是什麽?說白了,它們就是大地資源。是地裡生的,地裡生長的,大自然賜予的,本身沒有價值,也不值錢。”

 “為什麽加工成商品就值錢了?那是因為隨著原材料的加工,到商品的銷售,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首先這裡就有勞動成本的疊加計算,還有能源消耗,運輸等等,當所有的勞動力成本疊加起來,就是商品的原始價格。”

 “而這中間每一道加工,每一次交易,都有相關人員的吃喝拉撒,這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利潤,當所有環節的原始成本和利潤相加,就是產品的商品價值。”

 “但是你記住,只有最後把商品賣出去,著所有的環節上的勞動成本和利潤才能體現出來。所以,商品經濟的最終目的,必須是通過最後的成交來完成最後一次價值體現。”

 “從這個角度說,別說有利潤的降價了,這最後一次出口交易,哪怕是稍微賠一點點錢,都值得。”

 “因為這最後的一點點賠錢,盤活了整個相關產業鏈,養活了大批的農民,工人,商人,同時咱們和商品一起出口的還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啊,這買賣是劃算的。當然,能保證利潤賺錢更好。”

 “那麽咱們買東西少了,賣東西多了。同樣的,楚國買東西多了,賣東西就少了。那麽對咱們來說,叫做貿易順差,意思就是咱們賺錢了,咱們是貿易的有利一方。對楚國來說,那就是貿易逆差,也就是說,他們不賺錢,掏錢更多。”

 “當連續的貿易順差被咱們積累起來,就變成了財富。咱們的老百姓手裡的錢就會越來越多。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所以說,少買東西,多賣東西,錢盡量不要讓別人賺了,這就是最好的狀態,其實這和做生意的道理是一樣的。”

 “不過一旦如此,時間長了,其他諸侯國肯定會不高興,甚至會憤怒,那麽也許就會以增加關稅的方式來報復,那麽也就是說,關稅戰可能就要打起來了,但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咱們怎麽辦?”

 “那就是投資戰,咱們賺了楚國的錢,那就趕緊去楚國投資,和楚國人合資生產產品,甚至可以把咱們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產業放到諸國去。他們出人,出地方,咱們出設備,出技術,合夥開廠。”

 “這樣咱們的產品就變成了楚國本地造的,楚國就沒有理由加關稅了,到時候咱們的技術優勢體現了,就會搞死他們的相關產業。賺錢了就一人一半,看上去他們也賺錢了,但實際上,他們成了咱們的打工仔,年年都要分錢給咱們。結果一樣,他們楚國大把的錢糧都會被咱們拿走。”

 “這就是投資戰,如果楚國想避免這樣的情況,一條路就是和咱們比投資,咱們投資什麽行業,他們也投資什麽行業,還要加大投資,以彌補咱們和他們之間的技術領先,砸進去更多的錢財去做研發。”

 “而咱們不斷的投資,他們就要不斷的投資,甚至是咱們的幾倍十幾倍。這樣咱們早晚有一方會受不了,財力也會枯竭。這是投資戰。”

 “投資戰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雙方有一方在投資戰中落敗,技術或者市場拱手讓人,另一種就是融合。也就是說他們完全配合咱們生產,但是作為表示,咱們要給他們一個承諾。”

 “說白了,投資戰避免了關稅戰,匯率戰,但是技術落後是硬傷,這個除了多砸錢來研發相關技術之外,別無他法,要不就偷咱們的技術。不過為了避免對方的仇視,咱們不防給他們一個承諾,就說十年,二十年最後咱們撤,出售技術和股權,到時候他們可以從咱們手裡買走。”

 “你看,這就是給他們一個想頭,等十年,二十年之後,咱們賺的盆滿缽滿,最後還能從他們那裡拿到一大筆股權轉讓和技術轉讓的錢。而咱們的技術,早已經不知道比他們先進多少了。”

 “但好處是,咱們給他們留下了相關產業和技術,他們就有了追趕甚至超越咱們的可能性,你也知道,技術這東西,先行者的困難往往很大,要從一片黑暗中摸索,找出路。這個難度確實相當大。”

 “而一旦咱們給他們留下了技術,也就是給他們指出了方向,他們能少走很多彎路,研發新技術,升級科技樹的速度會大大加快,也許咱們用一百年完成的技術積累和科技發展,人家十年二十年就超越咱們了,這就是技術的後發優勢。”

 “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把,咱們啥也不知道,做了一萬次試驗得到了一種物質,比如說咱們得到了鹽。這個試驗是一萬次,時間周期是五年,人力物力的消耗巨大。”

 “而人家通過買入技術,一下就知道了這鹽叫做氯化鈉,結果他做了幾次試驗驗證咱們的技術就成了,然後人家在這個技術上有開發出了碘鹽,營養鹽等等,時間成本幾乎為零,研發成本幾乎為零,這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當然,所謂貨幣戰,貿易戰,糧食戰,能源戰,資源戰,價格戰、資本戰、投資戰、稅率戰、匯率戰、關稅戰、技術戰,文化站,科技戰。他們有一個大的稱呼,那就是經濟戰爭,這些所有的小類別中,都是經濟戰爭中的一些相關的手段吧。”

 在後世,一般經濟戰都隻敢采用有限手段,匯率戰,關稅戰,貿易戰、技術封鎖、抓抓人質、控制對手的能源供給。了不起了,倒是也不敢玩的很過分,但是如果是所有手段都用上了,那就等於宣戰了。

 前邊的事情咱們姑且不說了,什麽海盜,屠殺印第安人販賣黑奴,一口氣殺了非洲上千萬黑人,並且把婦孺販賣到世界各地這些事和咱們畢竟關系不大,也有些年頭了。

 老實說,二戰中美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用前文的話說就是從三流國家轉變到了二流國家還比較成功,又從二流國家蛻變到了一流大國。正好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助力。

 但是隨著二戰的戰勝,美國開始向世界推行他們的價值觀,文化等等,這個表面看沒什麽。但是隨著二戰之後的經濟實力再次大增,美國走上了霸權之路。

 但是要滿足霸權,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最起碼要燒香拜碼頭,認老大啊,那麽香堂怎麽設計?燒香沒有香堂可不行,小弟們怎麽朝拜啊?

 關鍵是這種朝拜不能搞東方文化的萬國來朝啊,也不能和屠殺印第安人一樣,隨便找個小黑屋,點燃蠟燭,商量一下就動手了。

 怎麽辦?於是乎就有了一個構想,怎麽樣才能成立一個為美國所用,要搞什麽事情有順理成章的組織呐?

 最起碼來說,這仗打了不少了,都歇歇把,以後有什麽事情不能總打架啊,於是乎大家起碼需要一個協商和談判的地方,那麽聯合國的設想就浮出水面了。

 1941年8月14日,《大西洋憲章》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位於大西洋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後甲板上簽署,相關維護和平的國際規則其實準確說就是立規矩。

 1943年10月30日,《莫斯科宣言》由蘇聯、英國、美國、中國的代表在蘇聯莫斯科簽署,號召盡早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機構。

 1944年9月21日至10月7日,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英國、蘇聯和美國的代表就建立一個戰後國際組織的目標,聯合國藍圖第一次被描繪出來。

 1945年10月24日,在中國、法國、蘇聯、英國、美國以及大多數其他簽字國批準《聯合國憲章》之後,《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1947年,聯合國大會正式將10月24日設為聯合國日。到此,聯合國成立了。

 可成立了聯合國之後這世界貿易怎麽說?不能還是亂著吧?再說了這戰後重建需要錢啊,各國都讓而戰打的破敗的差不多了,於是乎,世界銀行的設想就誕生了。

 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年,1946年6月開始營業,由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五個成員機構組成。

 1945年12月27日,世界銀行在布雷頓森林會議後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開始運行,1947年5月9日它批準了第一批貸款,向法國貸款2.5億美元,轉換後的價值這依然是世界銀行提供的數額最大的一批貸款。

 同時那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設想。但是這個事,並不是美國提議發起的。

 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界貿易組織不能成立。這個事情沒辦法,當時的只能和美國人商量這事,最後由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

 各位看官看明白沒有?其實這三個組織成立之初很簡單,都是美國設計的,成立聯合國,這不過是我的小弟拜碼頭的地方。

 好吧,小弟拜完榪頭了,這戰爭破敗的各位小弟要重建國家啊,找老大借錢。好,借錢可以我成立一個世界銀行組織,借錢可以,勞資戰後拿到了不少戰爭賠款,很有錢,借錢付利息就可以了,去登記辦手續吧。

 那做買賣怎麽辦?行,我給你們頂個規矩,叫做關貿總協定大家都按照我這個規矩來,以後不能隨便打架,生意上有啥問題,遵守關貿總協定,真的矛盾很大了,來聯合國談判。需要用錢做買賣了,去世界銀行貸款。

 那麽這布雷頓森林會議是個什麽玩意?為什麽開完這個會議,世界銀行就成立了?這個會議商量了很多事,但其他的事情基本都是閑扯淡,最關鍵的一件事那就是,黃金每盎司綁定35美元官價。

 這才是美國人的本意,想要稱霸世界,第一步肯定是強大的軍力,這個二戰後美國做到了,以戰勝國老大的姿態站上了世界之巔,成為了令人生畏的霸主級別的存在。

 但是這樣的霸權往往是維持不了多久的,想要長期的,穩固的坐在霸主老大的位子上,就必須拿到一樣東西,那就是貨幣霸權,這就等於拿到了世界經濟的命門,世界金融的七寸。

 如果說,軍事霸權是消滅一切敢於挑戰他的敵人的有力武器的話,那麽貨幣霸權則是確保消滅一切潛在敵人的強大武器。

 可以說,此時的聯合國,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這三個體系,就是為了美國的霸權而服務的,當然,他不會忘了他的小弟,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不然他就成了孤家寡人了,為了合乎情理,聯合國的五常,有二戰的戰勝國擔任,也就是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

 其實從設計上可以看出,美英法是一家,蘇聯是是一家,坦白說當時的中國連半家都算不上,因為當時民國政府誰都不敢得罪。完全是人家拉來裝門面的材料。貧窮落後自然沒有發言權。

 而此時雖然二戰剛剛結束,美國又表現出了足夠的霸權野心,同時期的蘇聯也表現出了強大的霸權野心,於是,美蘇之間的冷戰,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之內就漸漸的成型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已經隱隱的從台下,被擺到了台面上來。

 而此時的美國不得不說是極具戰略眼光的,他們開始的兩個轟轟烈烈的計劃,即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和對亞洲的道奇計劃。

 戰後的日本,窮困潦倒,混亂異常,經濟混亂,生產衰退,原材料奇缺,開工不足、物資供給匱乏,通貨膨脹日烈的惡性循環,日本老百姓在極其艱難的生活。

 於是道奇計劃出籠了,針對美國佔領下的日本,開始了一系列的對日本進行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社會等領域的全面扶持和改造,當然,其本意是要把日本培養成牽製蘇聯的前沿基地。

 而馬歇爾計劃實際上也叫做西歐複興計劃,正式名稱為歐洲複興方案。在二戰以後,面對殘破不堪的西歐,以及為了防止蘇聯擴張和入侵佔領這些地方。

 同時也是控制歐洲,開拓歐洲市場和成為超級大國戰略企圖。美國杜魯門政府開始對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大饃饃的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這是美國完全成為超級大國的標志。由於主持負責此事的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所以被成為馬歇爾計劃。

 這兩個計劃各位看官也許會查閱各種資料,得到的信息也不禁相同,但是我告訴你,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輕工業產業鏈轉移,拉開了帷幕。

 兩個計劃的原理是這樣,這個世界最先展開工業化的國家是以英法為代表歐洲諸國,其工業實力最強悍的就是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以及德意志帝國。

 而當時的美國,說實話,連小弟都算不上,但是隨著歐洲這些工業化國家的擴張,導致了矛盾加深,以至於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個時期,美國新立,大批的歐洲製造業向北美大陸轉移,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產業成批的向新興地區轉移。

 而這種產業轉移直接造就了美國從不入流的國家向三流國家的轉變過程,在一次大戰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候,美國迅速的擺脫了經濟衰退,大批的製造業進入了美國,讓美國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工廠,大批的物資開始在這裡被生產出來,在裝船運往歐洲戰場。

 在整個一次大戰期間,美國實現了一個兩級跳高,從不入流,進入的三流國家,世界工廠。再從三流國家進入了二流國家,迅速的取代了歐洲傳統的工業化強國,成為了工業能力領先世界的強國。

 美國人後來說自己是天選之子,上帝選中的人,其實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他們確實太順了,順利的擊敗了歐洲人獨立了,還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之後有順利的和列強搭夥到處搶劫,而英法居然也不計前嫌帶著他到處搶劫,南北戰爭期間並未曠日持久傷及根本,緊接著一戰的歐洲大禮就來了,相關的技術,設備,資金如洪水一般的湧進了北美大陸,湧入美國。

 從不入流,到世界工廠,剛碰上1932年的經濟大蕭條,二戰又爆發了,不僅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還再次有如神助,將美國從世界工廠送入一流國家的行列,進而有送入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上。這確實是運氣太好了。

 而世界工業化歷史的第二次產業鏈轉移,隨著道奇計劃和馬歇爾計劃,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帷幕,大批的設備,生產線,技術,物資,甚至是各色技術工人從美國運往歐洲。運往日本。

 馬歇爾計劃在1947年7月正式啟動,持續了4年度之久。在這四年時間內,西歐諸國通過參加美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一百三十億美元之巨。

 如果按照35美元一盎司黃金,你們算算這是多少吧。這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美國在經濟上通過的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通過北約,完全控制西歐各國。但也必須承認,馬歇爾計劃是個一個雙贏計劃。

 當然美國不是慈善家,此時的冷戰比較激烈,美蘇雙方都是為了掌控當時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應該說,美國的眼光極為長遠,也是極為成功執行了投資戰的戰略行動。

 馬歇爾計劃的影響後世很久,即便美國的*,把歐洲諸國都氣的不輕,美國還在享受馬歇爾計劃余蔭。

 而道奇計劃執行的1948年開始,美國對日援助物資總額已達到十億美元的級別,佔日本進口總額的百分之七十。這還不包括彌補日本的財政赤字十億美元。

 其實啊,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國內庫房裡大量物資擠壓無法轉化成資金,而戰後已經破敗不堪的西歐和亞洲又急需這些物資,可以說,雙方契合度非常高。

 美國輸歐的資金雖然贈款90%,貸款10%。但核心原則是凡是接受馬歇爾和道奇的支援和贈款的國家,只能從美國進行采購。

 就此盤活了美國找不到出口的戰後期間積累的大量物資,也讓美國商品迅速佔領歐洲市場,而其中將近百億資金流入貨品采購,三十億左右進入原料市場,二十億進入工業機械。

 大規模的資金輸入,使得擁有技術和市場唯獨缺少資金的日本和西歐迅速恢復戰前水平,美國政府又不傻,一系列的操作為美國徹底佔領市場做了戰略做了鋪墊。

 同時針對日本的道奇計劃依據佔領日本的美國提出的一些列措施被稱為日本經濟的九條原則而制定。

 美國作為佔領方在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總方針下,對日本進行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社會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管控。實際上就是要日本全面的西方化。簡單說其戰略意圖,就是要造就一個海外的日本州。

 此時日本從基礎教育,到各個領域,完全的開始了西方化。如果說二戰之後日本對美國還存在抵觸,那麽此時的日本,已經完全給掰彎了。完全處於文化失根的狀態。

 在道奇計劃執行的時期甚至是之後的幾年,日本人以學習英語,購買美國貨為榮,日本的家庭若是擁有一些美國製造,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大量的女性選擇和美國人通婚,也因此造就了後世咱們看到的日本有很多混血美女。咳咳咳。。。這一句是網上抄的,本人從來沒有那麽多想法。下面讓印度人來跳舞。不要問我為啥。

 如果說馬歇爾計劃直接造就了歐洲複興的話,那麽道奇計劃的直接結果就是造就了當年的亞洲四小龍。

 除了當時的日本之外,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它們利用道奇計劃的輕工業產能轉移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而發展迅速,成為亞洲繼日本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

 馬歇爾計劃讓美國在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的實力極度擴張的情況下,順利的控制東歐諸國。完全具備了統一歐洲的戰略力量。

 而且戰後西歐根本無無法與蘇聯進行博弈與抗衡,只能是求助於美國,故而,馬歇爾計劃首先是政治性質的,而後才是經濟性質的。

 馬歇爾計劃確實起到了遏製蘇聯勢力擴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馬歇爾計劃也促使了冷戰全面爆發。

 美蘇對抗可是以歐洲為戰場的。也是由於此,西歐各國不願意成為美蘇的戰略的犧牲品。也引發了五十年代的西歐煤鋼聯盟,直到後來發展成了歐共體。直到現在的歐盟。

 實際上最初的馬歇爾計劃實際上包括了東歐各國,也受到了東歐各國的歡迎,也希望得到經濟援助,而蘇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蘇聯干涉阻止了這個事情。

 蘭與捷克希望得到援助,已經與美國談好,而被斯大林強行廢止,實際上南斯拉夫也受到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這也是蘇南關系破裂一個原因。馬歇爾計劃也迫使蘇聯成立經互會與之相抗衡,但無論在影響和規模上都遠遠無法與馬歇爾計劃相比較。

 馬歇爾計劃即便從今天看來也是當時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產能轉移行動,也是一場最為成功的戰略計劃,美國無疑是最大贏家,從經濟和政治上控制西歐,沒有美國馬歇爾計劃,就沒有現在的西歐,所以現在歐洲給美國當小弟也是應該的。

 對於美國則是解決了美國戰後重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的話,美國的經濟肯定會有大幅度的萎縮。美歐雙方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二戰的動搖了西歐的統治基礎,美國維護了西歐的政治統治,但也就此讓他們退出大國政治舞台。 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時代。

 其實說這個的原因是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投資戰,貨幣戰,資本戰、資源戰,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戰爭的運用,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樣的經濟戰博弈,很明顯,蘇聯敗了。

 第二次大規模輕工業產業轉移,第一次大規模投資戰,貨幣戰,資本戰、資源戰的實際運用。

 各位看官也需要問,有沒有第三次產業轉移?回答是當然有了,第三次產業轉移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全世界的產業都在向新興的中國市場轉移,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的製造業再向中國轉移。

 以日本,新加坡為代表的亞洲製造業也在向中國轉移,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也在向中國投資。如果說世界工廠這個名頭,一百多年前屬於英國。

 那麽一次大戰的時候它屬於美國。然後被傳遞到了德國和日本手中,最後歸了中國。各位不要以為世界工廠這個名頭是個壞名稱,其實拿到了世界工廠的稱號,實現了原始積累,綜合國力得到提高,才能去衝擊世界一流國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