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國之天下縱橫》第89章 公子昂論兵 白恆的兵法
雷雲的客廳,此時白恆,公子昂,白冰正在和雷雲一起喝茶。

“大哥,這都幾了,那邊一點動靜沒有,你就不擔心嗎?”

“沒什麽可擔心的,圍獵設伏這種事情,本身就要看運氣。所謂盡人事,成意。屈曼也不傻,有了一次子岸上次的教訓,這次我估計很難圍住他,我不過是賭賭運氣。”

“但是屈曼這人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才,所以我沒指望這次能一次就搞定他。實話,要不是此人和我有殺母之仇和上郡百姓的血債,我倒想收服此人。若是他現在被孫臏和杜澤合圍而殲滅,我只能我高看他了。”

“兄弟怎麽,高闕又要開仗了,怎麽不跟我啊,我也好幫你出出主意過過癮啊。”

“怎麽,老兄,你這堂堂魏國大公子,怎麽也想乾打仗這種糙活啊?”

“我兄弟,你別站著話不腰疼,你以為我願意啊。老實,我這個王弟不好當啊,早就想拍拍屁股走人了,就是沒地方去。”

“你可知道為何我到現在一直叫公子昂嗎?”

“怎麽?老兄難道不會也是。。。。。。。。”

其實雷雲完全可以想象,這個時代到底,這個王位還是吸引饒。公子昂到現在之所以叫公子昂,就是因為沒有封地。聯想到這人平時看上去吊兒郎當的感覺很紈絝,但實際上還是心有錦繡的。這應該又是一出,嫡豎之爭吧。

“兄弟你有所不知,我這個王兄,機智才學只能算中規中矩,父王晚年的時候本想立昭傳位於我,奈何那幫書院的老家夥,我年紀尚幼,不足以當社稷。”

“但是王兄心裡就留下了這根刺,所以我一無封地,二無實權,就算打仗的時候給我個三五萬兵馬玩玩,掌兵事也輪不到我。”

“有時候我在想,若是我不吃喝玩樂,我都不知道該乾點啥。”

“行了,無情不過帝王家,你這還算不錯了,總比那些骨肉相殘好多了。咱們不那些事情,免得心裡不痛快。你既然想知道我就給你。”

“近日孫臏來報,匈奴動用了大概十二萬人,順陰山北想西南方向的賀蘭山移動,你怎麽看?”

“若是匈奴異動,必然要穿過羌人和戎饒混居區域,那裡戎人,羌人常年牧馬,根基深厚,怕是匈奴人不會那麽容易就過去吧。難道羌人和戎人有變?”

“不錯,羌人和戎人很多部落都開始遷徙到了高闕,牧區的力量持續的被削弱,現在只有一些根基深厚的大部落還留在原地。”

“不好,匈奴人不是為了攻擊高闕,而是為了戎人部落而去,他們應該是想強行收攏戎人和羌饒部落,並在賀蘭山東側扎下根基,這樣便可以隨時進入河套草原,也可以北上攻擊高闕。若是讓他們得手,高闕到上郡的聯系就會被切斷,高闕將成為孤城,兄弟,千萬不能讓他得逞。”

“可以啊,老兄,我已經命孫臏強行清理賀蘭山區域的羌人和戎人部落,有不從的全部抓起來送到高闕關起來了,現在正命令杜澤和孫臏在賀蘭山南北兩端給屈曼做了一個口袋。就等他進去了。”

“這行嗎兄弟,若是匈奴人被逼急了渡過黃河向東跑,這不是跑到上郡去了,這也是麻煩。”

“不會,現在黃河水位較高,戰馬不太可能渡過去,不過我到以為,屈曼上次被子岸打怕了,一旦到達賀蘭山,發現牧區無人,可能要掉頭就跑,不會進入布置好的口袋裡。”

“兄弟,這布置的不錯,但是下邊的做口袋的人數怕是少不了七八萬人,不然這麽大的口子不好防禦,匈奴善於禦馬,

地形太開闊了,你給孫臏了多少兵力?”“額。。。。三萬。”

“我兄弟,你這也太摳了把,三萬,從黃河到賀蘭山,這麽大的地方三萬人要堵住,別我不給你面子,這根本不可能。”

“匈奴人只要放馬狂奔,很快就會脫離戰場並且衝出去,雖然會有死傷,但絕對不大。一成人馬了不起了。”

“我老兄,你才站著話不腰疼,我滿打滿算收攏了兩萬八千多匈奴人。加上四萬多上郡百姓,一共就不到七萬人,精選兵卒也不過五萬而已,後來陸陸續續來高闕了一批人,我這才重新挑選,重新訓練,常被兵力也就五萬人。”

“你別看我有七十萬人口,多數都是老幼婦孺好吧,青壯年真心不多,再了要不是亂世,在外邊沒法活了,誰願意跑那麽遠到高闕去啊。”

“再現在,是可以湊出來二十萬人馬。但是我還要建城啊,我不瞞你,當初跟我老卒就五萬人,我來之前讓他們又練了一隻兩萬饒新軍,將這些了,這次我是下了大本錢的,五萬人做口袋,埋伏這個屈曼。你真當我是神啊。”

“行了不這事了,我也知道未必堵住這個屈曼,我想問問,你怎麽看兵事。”

此時公子昂一改吊兒郎當的樣子,正中的整整衣服。

“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栗,力欲窕,氣欲閑,心欲一。”

“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則坐。遠者視之則不畏,跡者勿視則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籌以輕重。振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則膝行而寬誓之。起、躁,鼓而進,則以鐸止之。銜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執戮禁顧,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則勿戮殺,示以顏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職。”

“凡三軍: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師可服。”

“凡戰:以力久,以氣勝。以固久,以後勝,本心固,新氣勝。以甲固,以兵勝。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輕勝。”

“人有勝心,惟敵之視。人有畏心,惟畏之視。兩心交定,兩利若一。兩為之職,惟權視之。”

“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輕行重則敗,以重行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

舍謹甲兵,行慎行列,戰謹進止。”

“凡戰,敬則慊,率則服。上煩輕,上暇重。奏鼓輕舒鼓重。服膚輕,服美重。”

“凡馬車堅,甲兵利,輕乃重。”

“上同無獲,上專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勝。”

“凡人,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凡戰,教約人輕死,道約人死正。”

“凡戰:若勝,若否。若,若人。”

“凡戰:三軍之戒,無過三日;一卒之警,無過分日;一人之禁,無過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末惟權。戰也。”

“凡勝,三軍一人,勝。”

“凡鼓,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齊。”

“凡戰,既固勿重。重進勿盡,幾盡危。”

“凡戰,非陳之難,使人可陳難,非使可陳難,使人可用難,非知之難,行之難。”

“人方有性,性州異,教成俗,俗州異,道化俗。”

“凡眾寡,既勝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堅,車不告固,馬不告良,眾不自多,未獲道。”

“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將複戰,則重賞罰。若使不勝,取過在己。複戰,則誓以居前,無複先術。勝否勿反,是謂正則。”

“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鬥,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讓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爭賢以為人,其心,效其力。”

“凡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疲勞,避其閑窕;擊其大懼,避其懼,自古之政也。

“我草,這個厲害啊,老兄這你是那得來的?”

“切,還有呐。”

吳子曰:“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將之禮也。故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吳子曰:“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為事機。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陳,馬閑馳逐,是謂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擔得之國強,去之國亡。是謂良將。”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擔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屠難,可來而前。進道險,屠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灌字“氵”旁換“訁”旁]嘩,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雖然,非所恃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譴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下矣。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擔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下。”

“吳子兵法!我你可以啊老兄。這吳子不是逃到楚國了嗎?你怎麽會有他的兵法。”

“還有,你剛才開始讀的是什麽兵法?”

“兄弟,此乃薑太公所著的兵法散篇,以傳世六百余年,為商周武將必習之,而薑太公曾擔任周文王之大司馬,故以此故稱司馬法。”

司馬法!!這個雷雲知道啊,只是司馬法已在歷史中遺失,後世存世的多是零碎散篇和後世司馬穰苴所寫兵書名為《司馬穰苴書》。

起這個司馬法可是不得了,《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還要古老。它保存著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戰原則,有濃鬱的貴族色彩,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此書講軍禮的地方甚至超過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後世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但遺憾的是,周朝開國之初的《司馬法》是由薑太公所撰,薑太公死後,又有數人重新編撰,成為後世人們所知的《司馬法》殘篇五篇。並不是其原著。這不得不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司馬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先秦時期軍事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漢代對《司馬法》評價很高。武帝時,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位秩比博士。

司馬遷稱道《司馬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司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

東漢以後,馬融、鄭玄、曹操等饒著作中,都曾以《司馬法》為重要文獻資料而加以征引,據以考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軍製。晉唐之間,杜預、賈公彥、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馬法》為立的根據。

可見《司馬法》當時仍具有軍事權威著作的聲譽。元豐中即公元1078-1085年把《司馬法》列為《武經七書》之一,頒行武學,定為將校必讀之書,其重視程度,也不減晉唐。

它把戰爭看成是統治的組成部分,是通過統治手段達不到目的時而采取的另一種權衡手段。所以它的戰爭觀是:以仁為本,以義治之。

這個戰爭觀包括以下三個核心內容:其一,殺人而安人,殺之可也;二,其二,國,愛其民,攻之可也;其三,以戰止戰,戰之可也。它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戰爭的正義性問題,但強調以仁為戰爭之本,實質上就接觸到了這個問題。

從以仁為本的戰爭觀出發,本篇提出的作戰原則是:戰爭不能違背農時;戰爭不能在疫病流行時進行;戰爭不能強加給有國喪的國家;戰爭不能在敵國受災時發動,也不能在夏、秋兩季興兵,以愛護敵對雙方的民。

這些觀點,直到春秋時期,列國還有遵行的。從仁本觀念出發,又提出:國雖大,好戰必亡;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著名論斷。成為了後世軍事甚至是治國的重要依據。

相信各位看官都看過漢武大帝這個電視劇,其中漢武帝讓他的舅舅田蚡把話完,不要隻一半留下一半。而這句話便是,國雖大,好戰必亡;下雖安,忘戰必危。

他表現了它既反對戰爭,又不忘戰爭準備的進步態度。這種以仁為本的戰爭觀,實際上正是周代以王者之兵為正義之師的思想的反映。也是後世的共和國立軍的根本,正義之師,威武之師,雄壯之師。

此時雷雲親耳聽到這司馬法,薑太公的重要軍事著作,你他怎麽可能不興奮。

“老兄,還有嗎?在讀個十篇八篇來聽聽。”

“我草,兄弟這些但是散篇,我也是偶然才得到了十二篇而已,你這十篇八篇,你這是是準備把我一下就掏空啊。不行不行,最多在讀一篇。”

“你聽好,就讀一遍,記不住概不負責。”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智見恃,勇見身,信見信。”

“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下雖安,忘戰必危。下既平,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順之道,設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其次,賢王製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巡狩省方,會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亂常、背德、逆之時,而危有功之君,徧告於諸侯,彰明有罪。乃告於皇上帝日月星辰,禱於後土四海神祗山川塚社,乃造於失王。”

“然後塚宰征師於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師至於某國,會於正刑”。塚宰與百官布令於軍曰:“入罪人之地,無暴聖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明,正複厥職。”

“王霸之所以治諸侯者六:以土地形諸侯,以政令平諸侯,以禮信親諸侯,以禮力諸侯,以謀人維諸侯,以兵革服諸侯。同患同利以台諸侯,比事大以和諸侯。”

“會之以發禁者九。憑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

“好,好好好。老兄,想不到啊,你竟然如茨熟讀兵法,還有這薑太公的司馬法。這確實太牛逼了。”

“竟然可以按戰爭的目的,把戰爭分為正義與非正義兩大類。認為平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誅暴扶弱的戰爭是正義的。所以,為安人而殺人,殺之可也;為愛其民而攻其國,攻之可也;為止戰而戰,雖戰可也。為擴大疆土或奪取財貨、恃國之大而凌辱國之民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備戰而慎戰。居安思危而不忘戰,這下雖安,忘戰必危。下既平,子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的好啊,強調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每年進行軍事操法訓練和檢閱,以示全國上下不忘戰並隨時準備應戰。在強調備戰的同時,又強調國雖大,好戰必亡,要備戰,但不可好戰。好好好,這真是太好了,軍事思想居然到這樣的程度,不得了啊,真不得了,真是了不起。”

“我雲弟,你們也未免太瞧不起人了,你倆了半我都沒搭理你們,怎麽還越來越來勁了,這就叫好啊,那你等著,我白恆給你來來更好的。”

“啥?你這個二百五還有更好的?切,別我不信,這屋子裡的肯定都不信。”

“沒錯,哥你別瞎搗亂,你到懂什麽兵法啊?”

“弟,幫外人差不多就行了,好歹我也是你哥,不帶你們這樣瞧不起饒,聽著。”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好利者可遺(賂)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緩者可襲也,剛毅而自用者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武王曰:“善哉。”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欲簡練英雄,知士之高下,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有嚴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無決者,有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詭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人者,有嚆嚆而反靜愨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謀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至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授斧鉞。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者,將軍製之。’‘複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製之。’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眾必盡死力。’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擔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

“君許之,乃辭而校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鶩, 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登,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武王問太公曰:“將何以為威?何以為明?何以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將以誅大為威,以賞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校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者,賞之。殺貴大,賞貴。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這。。。。。。哥,你何時學習的兵法,這是。。。。。”

“我草。白恆,你這是太公六韜啊,你從何得來的,什麽時候習得?快快借給我看看如何?”

我。。。這特摸得都變態啊,太公六韜怎麽也出來了,《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

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此時雷雲完全處於一種雷擊的狀態,這確實太可怕了,一間屋子,瞬間蹦出了三部驚世的兵書。並且都是後世極為推崇被多次收錄撰寫,這是極其難得的道家的兵書,記住,這是道家兵書,這一點非常重要。

戰國之天下縱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