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超級科技領航者》第377章 悲劇的超級火箭
自從人類發明了火箭,人們對火箭的運力就沒有滿足過,一直想要更大的運力,也就讓火箭越來越大。

 從一開始卡車就能拉走的火箭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製霸火箭領域的土星五號,人類走上了巨型奇觀崇拜的路子。

 事實上土星五號並不是美瑞肯設計過的最大火箭,在那個瘋狂進行太空競賽年代的火箭設計圖紙上,還有比土星五號更加狂暴的火箭。

 這個龐然大物有150米高,直徑23米,巨大的土星五號和它比都相形見絀,它們放在一塊對比,簡直像是一名壯漢和一名營養不良的孩子。

 它的名字就叫“海龍”。

 海龍火箭的運力達到了驚人的566千米圓形軌道單次550噸,這運力大約為土星五號超重型火箭的4倍。

 有巨大的運載能力就有巨大的起飛重量,所以起飛重量約為18000噸的海龍火箭就成了到今天為止,有完整設計論證的所有火箭中質量和運力最大的超級火箭。

 加注燃料後18000噸重的超級重量甚至不能讓在它陸地上直立,所以它必須由船廠像建造潛艇一樣水平建造。

 它內部巨大的推進劑儲罐可以為火箭提供浮力,可以讓它浮在水面上由拖船拖拽至發射地點,也就是風平浪靜的某海域。

 它的一級引擎噴管上裝了一個超大的壓載水艙,這種壓載水艙注水後可以讓它在海水裡立起來。

 海龍火箭一級直接在海裡點火,在震死一堆海洋生物之後,火箭一級就會把二級送出水面,然後二級火箭外壁上的四個小引擎點火穩定火箭垂直上升,直到整個箭體脫離水面。

 別看它這麽巨大,看起來很笨重,其實和用完就扔的土星五號相比,它還安裝了充氣氣囊減速的可回收系統。

 一級火箭采用了球形燃料儲罐,能嵌入二級引擎噴口裡節省空間,脫離二級箭體後會張開充氣氣囊減速。

 它的二級火箭引擎其實沒有專用的噴口,等一級火箭脫離之後,包裹一級火箭的“箭體”就是噴口。

 箭體往外擴,擴成喇叭口,就是引擎噴口了。

 等二級火箭噴射完了,它會采用載人返回艙常用的鈍頭設計抵擋再入大氣層時的熱量,等再入大氣層之後張開充氣氣囊減速。

 第一級火箭和第二級火箭的回收都是濺落在海水裡,然後用船拖回火箭工廠進行維修,最後重新使用。

 當時它的設計團隊認為大幅度增大火箭載荷只是錦上添花,複用火箭箭體才是降低發射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個想法很正確。

 對了,海龍還有一個降低成本的方式,那就是它不用建設專門的發射塔,因為建了它也站不上去,它直接在海裡發射就省了這一部分資金。

 但是……

 別看海龍火箭這麽牛批,以為它多先進似的,實際上它才是真正的傻大黑粗,確定可以用當時的技術造出來。

 加注燃料之後,它的重量會達到18000噸? 但它的一級火箭卻不是用多個引擎堆起來的推力? 它隻用了一台引擎。

 所以海龍火箭的特點就是引擎噴口比燃料罐還大,非常巨大!

 這台引擎省去了幾乎所有對“效率”這個詞的考慮? 單純通過“量堆疊”提升推力的方式讓海龍火箭第一級的單引擎有接近36000噸的推力!!

 它喪心病狂的推力比土星五號第一級所用的F-1引擎推力大了50倍!

 第二級單引擎推力也達到了6400噸? 是土星五號第二級所用J-2引擎的60倍!

 不過因為極其簡單的引擎結構,讓它的推力巨大的同時也極其浪費燃料。

 注意? 不是使用,而是浪費。

 所以它注滿燃料之後才會有18000噸重? 這裡邊有一部分燃料是供它“浪費”用的。

 好在它估算的研發和發射成本很誘人。

 當時的每公斤運輸價格約為67美元? 折合現在約每公斤575美元。

 這是非常吸引人的數據,畢竟馬一龍研發的獵鷹回收火箭終極運輸價格目標才每公斤1411美元,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也不算便宜,次數多了才開始下降。

 實際上? 海龍火箭這個吸引人的每公斤價格就是基於240次發射計算的。

 但是哪怕按照航天飛機最初的設想? 海龍火箭每個月發射一次,這也是長達20年的發射預估。

 可是在太空競賽期間都沒有任何一個項目需要這麽頻繁的發射,唯一有可能接近的只有同時進行空間站建造和火星探測任務,但是顯然美瑞肯宇航局是不可能有資金同時進行這兩個項目的。

 甚至後邊美瑞肯因為陷入雨林戰爭的泥潭,連阿波羅18和19號載人登月計任務都取消了? 更沒有資金來投資火星探測任務。

 同樣商業發射上也沒有類似的需求,哪怕現在人類送入地球同步軌道質量最大的衛星也只有幾噸重? 根本用不上它幾百噸的超級運力。

 後來人們算了算,如果海龍火箭大幅度降低到每年發射4次? 其價格會飛漲到每公斤5776美元,約等於現在的46000美元。

 這價格很離譜? 要知道當年航天飛機退役時計算的每公斤運費才18000美元? 這都是那個的兩倍還多了。

 而航天飛機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價格不僅沒有預期的降低? 反而越來越貴。

 海龍火箭比它還貴,這怎麽用?

 事實上海龍火箭的論證團隊還忽視了另一項本來可控的因素,那就是燃料成本。

 海上發射雖然能省去輔助建築的建設建設的運營費用,但也意味著沒有了存放燃料和氧化劑的大型儲罐。

 而且水的導熱率要遠大於空氣的導熱率,所以海龍火箭的液氧和液氫不能在碼頭加注,要不然拖到發射地就蒸發的差不多了。

 海龍火箭的燃料罐並沒有什麽太高級的保溫裝置,一切從簡。

 加上液氫又不是容易運輸的燃料,在論證海龍技術的年代,專門的液氫運輸船技術還不成熟,所以當時唯一得解決方案就是在發射地“就地”電解海水生成液氫和液氧。

 但是那種方法極其耗費時間不說,還極度耗能,一般船隻根本無法供應那麽多能源。

 所以當時技術團隊也承認海龍火箭若想發射,就必須跟上一艘核動力航母進行輔助,因為只有核動力航母的核反應堆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液氫和液氧的生產。

 這……

 這種放棄燃料利用率而追求極限推力的設計,雖然搞了原始的回收系統,但還是恰好成了海龍火箭的“七寸”,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因素,海龍火箭最終是停留在了紙面設計圖上。

 哪怕它是個超級巨無霸。

 哪怕從設計來看,它真的能飛起來。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